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变革,人们生活中往昔强势的纸质媒体江河日下,不少纸媒被迫转制,甚至破产倒闭,各种新兴媒体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挤压着纸媒、广电媒体的生存土壤,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本文将基于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变化,分析县级电视媒体的发展机遇,提出关于县级电视媒体要紧接地气、做活节目、融合新媒等发展策略的思考,推动县级电视媒体事业继续以主流媒体姿态迎接新媒体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媒体发展机遇;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新媒体时代: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涌现带来的是受众获取信息方式的大变革,传统的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被不断地挤压、蚕食,不少报刊、杂志纷纷倒闭,广播电视广告收入急剧萎缩。据CSM(央视索福瑞)研究统计,电视人均收视时长已从2003年的179年分鐘,跌至2014年的105分鐘。与此同时,观众规模也在持续缩小,观众的平均到达率由2010年的72%下降至2014年的54.5%。
县级电视台处在基层,最大优势是能接近当地群众。县级电视台作为当地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媒体,要在新媒体强劲发展的浪潮中赢得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继续稳住主流媒体的位置不变,紧接地气、挖掘特色、做活节目、融入新媒是必经之路。
一、新媒体时代下县级电视媒体的发展机遇
对于新媒体时代下,县级电视媒体尽管也受到不少挤压,但同样也为自身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笔者认为,机遇主要有三:一是新媒体拓展了县级电视媒体的延伸空间。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技术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县级电视媒体的延伸空间。特别是数字电视使县级电视媒体的频道资源从现有的三四套节目增加到一百多套,和大城市的差距迅速缩小。二是新媒体为县级电视媒体满足受众多样需求拓展了新途径。新媒体将传播载体从广播、电视扩大到电脑、手机,将传播渠道从无线、有线网扩大到卫星、互联网,并呈现与广播电视有很大不同的传播方式,让消费者摆脱按固定节目表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的束缚,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广播、电视、互联网甚至移动通讯工具中获得自己喜爱的节目内容改变了受众的行为模式和收听习惯,更好地满足受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三是新媒体拓宽了县级电视媒体的节目传播平台。县级媒体最根本的优势在于有专业的团队去采编生产第一手电视节目资源拥有海量的内容资源。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使电视媒体所固有的节目资源优势找到了新的传播平台,而且还可以根据这一新平台的传播特性,采编出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新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
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县级电视媒体带来生存空间挤压的同时,也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县级电视媒体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应该扬长避短、顺势而上,在紧接“地气”、做活节目、融合新媒上下功夫,奋力开辟县级电视媒体生存发展的新空间。
(一)发挥县级电视媒体的天然优势紧接地气。县级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喉舌,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纽带的作用。县级电视媒体应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服务,积极有效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赢得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更要紧密联系群众,聚焦社会热点,回映群众关切,做好舆论监督,把更多的镜头对准基层,把更多的版面留给群众,始终让电视媒体紧接地气,转播、采编更多、更好、更接地气的电视节目,让电视节目深入人心,保持好与广大受众的血肉关系。
(二)用好县级电视媒体的采编团队做活节目。县级媒体要赢得更多的受众,最重要的是做活本地新闻节目。只有在新闻节目中用更多鲜活的事例、更清新的文风、更朴实的语言,让县级媒体的新闻节目活起来,受众才能从中获取到更多有用的消息,才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关切。以笔者所在的会昌县广电新闻中心为例,早在2007年起就在整个赣南诸县市中率先推行县级电视新闻一天一播,正因为改变了过去每周三播的刷新频率,受众对县电视节目的关注度大幅提升。近年来,会昌广电新闻中心还不断充分媒体采编力量,紧跟群众关切,相继推出了《九州视线》民生栏目、《会昌警视传真》、少儿节目《快乐成长》、农业节目《三农新风》、教育节目《会昌教育》等五套节目,坚持每周刷新,极大地丰富了电视银屏,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三)用活县级电视媒体的采编资源融合新媒体。县级电视媒体所采编的节目大多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受众获取信息手段的迅速变革,手机、电脑、网络现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来源。为此,县级电视媒体应用活自身采编的内容资源,主动、积极融入新媒体,如建立网络电视官方平台、发展手机电视终端、尝试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方式,把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更好地传递出去,形成自己更大的受众群体,不断提升县级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更好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好地弘扬社会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媒体发展机遇;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新媒体时代: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涌现带来的是受众获取信息方式的大变革,传统的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被不断地挤压、蚕食,不少报刊、杂志纷纷倒闭,广播电视广告收入急剧萎缩。据CSM(央视索福瑞)研究统计,电视人均收视时长已从2003年的179年分鐘,跌至2014年的105分鐘。与此同时,观众规模也在持续缩小,观众的平均到达率由2010年的72%下降至2014年的54.5%。
县级电视台处在基层,最大优势是能接近当地群众。县级电视台作为当地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媒体,要在新媒体强劲发展的浪潮中赢得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继续稳住主流媒体的位置不变,紧接地气、挖掘特色、做活节目、融入新媒是必经之路。
一、新媒体时代下县级电视媒体的发展机遇
对于新媒体时代下,县级电视媒体尽管也受到不少挤压,但同样也为自身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笔者认为,机遇主要有三:一是新媒体拓展了县级电视媒体的延伸空间。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技术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县级电视媒体的延伸空间。特别是数字电视使县级电视媒体的频道资源从现有的三四套节目增加到一百多套,和大城市的差距迅速缩小。二是新媒体为县级电视媒体满足受众多样需求拓展了新途径。新媒体将传播载体从广播、电视扩大到电脑、手机,将传播渠道从无线、有线网扩大到卫星、互联网,并呈现与广播电视有很大不同的传播方式,让消费者摆脱按固定节目表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的束缚,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广播、电视、互联网甚至移动通讯工具中获得自己喜爱的节目内容改变了受众的行为模式和收听习惯,更好地满足受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三是新媒体拓宽了县级电视媒体的节目传播平台。县级媒体最根本的优势在于有专业的团队去采编生产第一手电视节目资源拥有海量的内容资源。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使电视媒体所固有的节目资源优势找到了新的传播平台,而且还可以根据这一新平台的传播特性,采编出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新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
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县级电视媒体带来生存空间挤压的同时,也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县级电视媒体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应该扬长避短、顺势而上,在紧接“地气”、做活节目、融合新媒上下功夫,奋力开辟县级电视媒体生存发展的新空间。
(一)发挥县级电视媒体的天然优势紧接地气。县级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喉舌,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纽带的作用。县级电视媒体应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服务,积极有效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赢得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更要紧密联系群众,聚焦社会热点,回映群众关切,做好舆论监督,把更多的镜头对准基层,把更多的版面留给群众,始终让电视媒体紧接地气,转播、采编更多、更好、更接地气的电视节目,让电视节目深入人心,保持好与广大受众的血肉关系。
(二)用好县级电视媒体的采编团队做活节目。县级媒体要赢得更多的受众,最重要的是做活本地新闻节目。只有在新闻节目中用更多鲜活的事例、更清新的文风、更朴实的语言,让县级媒体的新闻节目活起来,受众才能从中获取到更多有用的消息,才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关切。以笔者所在的会昌县广电新闻中心为例,早在2007年起就在整个赣南诸县市中率先推行县级电视新闻一天一播,正因为改变了过去每周三播的刷新频率,受众对县电视节目的关注度大幅提升。近年来,会昌广电新闻中心还不断充分媒体采编力量,紧跟群众关切,相继推出了《九州视线》民生栏目、《会昌警视传真》、少儿节目《快乐成长》、农业节目《三农新风》、教育节目《会昌教育》等五套节目,坚持每周刷新,极大地丰富了电视银屏,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三)用活县级电视媒体的采编资源融合新媒体。县级电视媒体所采编的节目大多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受众获取信息手段的迅速变革,手机、电脑、网络现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来源。为此,县级电视媒体应用活自身采编的内容资源,主动、积极融入新媒体,如建立网络电视官方平台、发展手机电视终端、尝试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方式,把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更好地传递出去,形成自己更大的受众群体,不断提升县级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更好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好地弘扬社会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