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学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exxf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铜转运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铜异常沉积而致多脏器损伤。WD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本文通过回顾肝豆状核变性诊断的新进展.为进一步诊断WD提出可能方法。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ATP7B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05-03
  [Abstract] Wilson disease(WD),an autosomal recessive disorder of copper transport,Copper abnormally deposit on organ and made it damaged.Mutations in theATP7B gene are responsible for WD ,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diagnosis advancement in treating wilson disease in order to propose potential diagnose approach.
  [Key words] Wilson disease;Gene mutation;ATPTB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因铜代谢异常导致铜离子体内蓄积,进而造成组织器官铜中毒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致病基因是ATP7B,WD多见于青少年,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为1/100000至1/300000[1-2]。WD发病隐匿,常以肝硬化、豆状核变性和角膜K-F环为临床特征。病程进展缓慢,临床表现多样。
  ATP7B基因特点:
  WD的致病基因ATP7B, ATP7B基因最早是在1993年被克隆出来的,它位于染色体13q14.3上,正是ATP7B突变造成人体内铜转运异常,从而导致WD的发生[3]。
  ATP7B长度为100kb,包含21个外显子和20个内含子[4-5],它通过编码P型铜转运ATP酶(由1411个氨基酸组成)来参与铜离子的跨膜转运,N-端含铜结合位点,ATP7B的突变可造成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及铜离子的胆汁代谢障碍,从而引起人体内铜转运异常,最终导致WD的发生[6]。ATP7B突变类型包括错义、无义、缺失、插入、置换和剪接等突变等。根据欧亚地区的统计结果,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是14号外显子的Hisl069Gln错义突变和8号外显子的Ar9778Leu错义突变。而临床见到的多为杂合子突变,极少数为纯合子突变,且多为点突变。
  有些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未能检出ATP7B突变,推测其原因可能是:(1)尽管目前的研究已涉及等位基因的内含子和外显子的边缘区域,但是仍有可能ATP7B基因的某种突变尚未被发现;(2)可能存在某种分子生物学机制影响影响了ATP7B基因的表达[7]。
  目前所知的ATP7B调控因子有很多,例如ATOX1、MURR1、XLAP、ApoE、FKBP52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ATOX1蛋白由68个氪基酸残基构成,walker等证明:ATOX1和铜离子结合,然后将铜离子转运至ATP7B,从而增强ATP7B的活性,同时处于游离状态的ATOX1也可竞争性地抑制A1P7B和铜离子结合,从而降低A1P7B的活性[8]。
  (2)MURR1基因位于染色体2p13-16,开始人们认为它是非WD性铜中毒性疾病的致病基因,如地方性提洛尔婴儿铜中毒及原发性铜中毒。但目前这一结论尚处于争论中。MURR1广泛表达于人体多种组织器官中,通过近年来的研究,人们倾向于MURR1是人体内铜稳态的一种重要调节因素,Tao等[9]证实:MURR1作用A1P7B的N端铜离子结合位点,参与了铜离子的肝代谢途径。
  (3)XLAP首先是以抗凋亡作用被人们所认识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XLAP能反向调节MURR1的水平,它在组织中表达的缺失能使铜离子水平降低[10]。
  (4)ApoE是一种血浆糖蛋白,其基因位于染色体19q32.2。它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是通过与铜离子的强亲和力,从而发挥其抗氧化作用,尤其是在神经系统表现明显。WD致使铜离子在体内浓度升高,进而通过自由基的氧化作用引起组织损伤。ApoE的抗WD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ApoE更多的作用机理有待于人们的揭示。
  (5)FKBP52是通过与A1DXl的相互作用而对ATP7B起调控作用的,另外FKBP52也有可能是铜离子的伴侣分子。
  WD的基因诊断:
  目前WD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以下几条标准:(1)肝脏和神经系统损害表现;(2)血清铜蓝蛋白降低;(3)角膜K-F环阳性。但临床实践证明,大部分WD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无上述的特征性改变。而事实上WD如能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多预后良好。反之,如诊断和治疗被延误,则病情难以逆转,甚至危及生命。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WD的基因诊断应运而生,WD的基因诊断能及时筛检病例,准确率高,特异性强,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已知的WD基因诊断方法有:RFLP/STR/SNP-家系连锁分析法、PCR-SSCP分析法、PCR-酶切分析法、荧光PCR技术分析法、DNA测序技术、DNA微阵列技术。下面予以分别介绍:
  (1)RFLP/STR/SNP-家系连锁分析法:它是现对WD家系进行DNA遗传标记连锁分析检测,确定基因型后再分析得出诊断结果。显然这种方法操作复杂,效率低,不能对无WD家族史的可疑病例进行实施。
  (2)PCR-酶切分析法、荧光PCR分析法及PCR-SSCP分析法、:无论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已知的突变位点进行酶切分析,还是利用荧光标记及构象分析,它们的核心技术都是PCR,所以这些分析方法易出现假阳性结果,且只能对已知突变位点进行筛检。
  (3)DNA测序技术:目前的DNA测序已经做到了准确、迅速、高通量,所以这种方法是进行WD检测的最佳方法,它准确可靠,其诊断结果可作为金标准,但这种方法技术要求高,普通医院难以实现。
  (4)DNA微阵列技术:目前人们已经开发了几十种针对WD基因突变的DNA微阵列芯片,可以对多个突变位点及多态位点进行检测,但这种检测手段费用昂贵,难以在临床普及。
  WD的临床学研究:
  WD以发病隐匿,病程长,临床表现多变为特点,大量的临床资料统计后发现,半数以上的病例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基于上述原因,Ferenci等[11]设计了HLD综合评分系统(详见表2),它依据的症状学指标为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学会(AASLD)所制定(详见表1)。
  
  
  
  
  展望
  WD作为一种遗传性疾病,对它的早期诊断是当今研究的重点,目前尚无一种简单易行的诊断金标准,相信日后这个金标准应在基因水平去寻找。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WD发病机理的认识也将越来越深入,人们突破这一诊断上的“瓶颈”是完全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 Dedoussis GV,Genschel J,Sialvera TE,et a1.wilson disease:high prevalance in a mountainous area of Crete[J].Ann Hum Genet,2005,69(pt3):268~74.
  [2] Dhawan A,Ferenci P,GeubeI A,et aI.Genes and metaIs:a deadly combination[J].Acta Gastroenterol Belg,2005,68(1):26~32.
  [3] Ala A, Schilsky ML.Wilson disease: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screening[J] .Clin Liver Dis, 2004,8(4) :787~805.
  [4] Tanzi RE,Petrukhin K,Chemov I,et a1.The Wilson disease gene is a copper transporting ATPase with homology to the Menkes disease gene.Nat Genet,1993,5(4):344~50.
  [5] Kenney SM,Cox DW.Sequence variation database for the Wilson disease copper transporter,ATP7B.Hum Mutat,2007,28(12):117I~7.
  [6] Ala A, Schilsky ML. Wilson disease: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screening[J]. Clin Liver Dis,2004,8(4): 787~805.
  [7] Brage A,Tome S,Garela A,et a1.Clin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wilson disease in Spanish patients.Hepatol Res,2007,37(7):18~26.
  [8] Walker JM, Tsivkovski R, Lutsenko S. Metallochaperone Atox1 transfers copper to the NH2-terminal domain of the Wilson‘ s disease protain and regulates its catalytic activity[J]. J Biol Chem, 2002,277(31): 27953~9.
  [9] Tao TY, Liu F, Klomp L, et al. The copper toxicosis gene product Murr1 directly interacts with the Wilson disease protein[J]. J Biol Chem, 2003,278(43): 41593~6.
  [10] Burstein E, Ganesh L, Dick RD, et al. A novel role for XIAP in copper homeostasis through regulation of MURR1[J].EMBO J,2004,23(1):245~54.
  [11] Ferenci P, Caca K, Loudianos G, et a1. Diagnosis and pheno-typic classification of Wilson disease. Liver Inter,2003,23:139~142.
其他文献
关键词:乌灵胶囊; 甘麦大枣汤; 联合应用; 更年期综合症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071-04    [摘要] 目的: 观察乌灵胶囊与甘麦大枣汤联合应用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观察280例,按随机方法分成了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知柏地黄丸与甘麦大枣汤合用;治疗组采用乌灵胶囊与甘麦大枣汤合用。10天为一疗程,连用三
期刊
[摘要] 目的:总结产后出血的护理护理体会。方法:对148例产后出血病例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结论:加强孕产妇保健,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时识别和处理异常分娩。  关键词: 产后出血;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15-02     产后出血是分娩中的常见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49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择患者无脑动脉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6例,为行小骨窗开颅术的患者;对照组63例,为行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以及意识障碍恢复时间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患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瑞芬太尼、硝酸甘油以及瑞芬太尼联合硝酸甘油在脊柱外科手术中控制性降压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近年来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脊柱外科手术的102例患者,按控制性降压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瑞芬太尼组(30例)、硝酸甘油组(32例)和瑞芬太尼联合硝酸甘油组(40例)。观察三组患者控制性降压前即刻、降压后30min及手术后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以及降压停止后MAP水平
期刊
[摘要] 目的:本文将着重研究研究植皮术、皮瓣转移及安尔碘换药填塞治疗在胫骨开放性骨折骨外露伴感染中的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0例有胫骨开放性骨折且骨外露伴感染情况的患者,对他们采用安尔碘换药填塞治疗方法,同时进行皮瓣转移术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所调查的1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的胫骨前缘皮瓣在第一期愈合,余下两例在第二期愈合,愈合后,伤口创面状况均覆盖良好,这10例患者在经过3个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或住院的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0例),益赛普每次25mg,每周皮下注射两次,甲氨蝶呤每周定量口服10mg;对照组(20例),甲氨蝶呤每周定量口服10mg。疗程12周。结果: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组治疗12周后,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明显减轻,晨僵时间明显缩短,类风湿因子、血沉、C 反应蛋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内翻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 分析我院处理的1例子宫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子宫内翻的主要原因为:(1)第三产程胎盘未剥离时用力牵拉脐带,按压宫底所致。(2)麻醉状态下尤其容易发生。同时宫底部受挤压或牵拉为主要发病原因。(3)多见于第三产程,处理不当时,如产后用力压迫子宫底企图迫使胎盘娩出,或胎盘未剥离而用力牵拉脐带均造成子宫内翻,(4)当胎盘植入,粘连时,胎盘未剥或部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冷刀宫颈锥切术中的应用。方法宫颈冷刀锥切手术中用垂体后叶注射液25 例(治疗组);未用垂体后叶注射液 10 例(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术野清晰,术中出血量少(50±16ml),手术时间短(30±11min),术后出血量(15±9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75±30ml),手术时间(50±26min), 术后出血量(30±20ml)。结论 冷刀宫颈锥切术中应用垂体后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的围绝经期症状以及她们对激素治疗(HT)的认知程度。方法:对市直城区700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问卷,将有效问卷646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3.9%妇女至少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绝经期症状,各年龄组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不全相同(X2 = 103.615,P = 0.000);HT 临床使用率仅为0.99%;大多数调查对象对绝经期相关知识匮乏。结论:重视围绝经期保健,加强宣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引起喉上神经(SLN)损伤的相关因素,特点及其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本院2006~2011年甲状腺腺叶手术及需结扎上极血管的甲状腺肿块切除手术共330例,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SLN损伤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结果:330例甲状腺手术中,总的SLN损伤发生率为5.2%。甲状腺手术中SLN损伤的发生,与甲状腺疾病的性质、甲状腺上极处理方式的选择明显相关,与术中是否常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