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无论是发展心理学界还是学前教育界以及其他相关社会领域,在我国尚未形成对“幼儿”的统一界定标准。一般来说,1–3岁为幼儿期,而“幼儿教育”主要是针对3–6岁幼儿的教育。随着国家“三胎政策”的开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幼儿早教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主要从家庭和学校两个范围,针对常见的幼儿生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幼儿教育活动的意义与革新发展。受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影响,本文侧重于幼儿德育教学阶段中的“生活教育”。
关键词:生活教育;德育教学;学前教育;幼儿德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活动应当是有机统一的其中,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念,引导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弊病提出的,其中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身为一名幼儿教学工作者,所承担教学任务并不低于应试教育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责任也越发重大。在社会上,部分人对于孟子“性本善”与荀子“性本恶”的激烈辩论从未停止,幼儿教师在幼儿学习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身份,应当要保持清醒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以幼儿启蒙教师的立场和身份,做好幼儿教学工作,当好引路人,埋下积极向上的理想种子。
一、生活教育在学前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意义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为父母的子女、老师的学生之前,首先是成为自己。一个孩子就是一棵独立的树苗,每一棵树苗的成长都离不开土壤的培育、雨露和阳光的加持,而父母、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成长环境往往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质量,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其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家和幼儿园是幼儿成长时期主要的两大活动场所,同时,幼儿时期也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各自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幼儿学生“长成参天大树”。
另外,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特别是幼儿仍处于认知世界的状态,这也更加考验幼儿教学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幼儿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往往好奇心极强,追求自由,不喜欢被约束,家庭和校园中,大人和老师为幼儿制定的条条框框总是被他们忽视,因此想要幼儿学习一种规则,养成各种习惯,需要利用一切时间、空间和机会对他们进行习惯养成训练,而幼儿园在空间、时间和人力上都能保证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进行全程的督促和培养,因此幼儿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1]
二、學前幼儿部分生活现状的分析
我国教育界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时间相对较短,部分幼儿教师缺乏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没有全面、深刻领会融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具体内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缺乏实践与锻炼。其次,不少低龄幼儿家长也缺乏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理解,影响了此教育理念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作用发挥。[2]现行保育机构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更深入的生活教育理念,保育工作者主动学习、探讨相关,并及时主动向家长科普相关,才能更好更快填补这一空缺。
从幼儿6个月起,至15岁,共有七个发展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指人类在某个时期更容易掌握某种行为、技能或知识。在特定的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相关的教育,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该项相关技能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弥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小的保育机构缺少专业的保育工作者、家长不了解发展关键期等原因,导致保育教学不科学不规范、忽视幼儿发展天赋、缺乏正确的引导培养幼儿特长,诸如此类的教学失误。2.5到6岁,是幼儿秩序规范关键期,在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教育,应当着重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当中引导正确的政治主张、日常生活的道理。然而部分家长处于宠爱心理,认为该年龄段的幼儿还小,疏忽了引导。更有甚者,过度溺爱孩子,任凭幼儿撒泼耍赖、不尊重他人等行为,固执己见,不接受外界的建议与批评。在新闻报道中,不乏看到这类例子:幼童在公共场所狂奔打闹、乱碰乱爬,发生碰撞、跌倒事故。在幼儿这一时期,性格的培养也极为重要。在幼儿教学工作者中,还流传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话,幼儿早期教育有规律可循,遵循、利用好事物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培育幼儿。
三、学前幼儿生活教学活动的革新与进步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幼儿早期教育越发重视。当然,有市场需求就有市场供应,近年来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颁布,社会市场上婴幼儿早教托育机构、学前儿童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幼儿园的占比不断上升。家长在选择托育机构时往往眼花缭乱,再加上缺乏专业的幼儿保育知识,很难选择性价比高的机构。目前,国家相关部门仍在尽量完善幼儿教育保育市场监管,并根据实际市场情况调节出台托育机构相关要求和法律法规,但家长在选择托育机构时还要多做功课、擦亮眼睛,寻找和自己教育理念相一致的保育机构,共同培养幼儿。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幼儿认知力不足等问题,幼儿教育相较于传统应试教育更注重素质教育教学,尤其是生活教育。在对幼儿进行生活教育教学时,不是一味加工、复制,而是在事件当中积极引导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处理问题,激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教学活动也不是一味传承,教学工作者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革、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将教学活动变为一个可调节机制。将幼儿教育核心理念转化为行动,同时,将家庭生活教育相关行为活动交给家长,适当留白教育内容。为幼儿家长提供、科普幼儿保育知识,在沟通交流中,更好实现家校融合,为幼儿提供一个和谐、科学、有效的保育环境。另外,幼儿保育机构应按照国家要求标准,为幼儿提供健康、安全、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机构负责人认真负责保育的组织与管理保育人员,安排专业的保育工作者负责幼儿生活照料和活动组织,呵护婴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绪荣.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27)
[2]朱昕朦.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J]新课程.2021(27)
[3]黄萍.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浅谈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J]当代家庭教育.2020(27)
关键词:生活教育;德育教学;学前教育;幼儿德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活动应当是有机统一的其中,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念,引导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弊病提出的,其中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身为一名幼儿教学工作者,所承担教学任务并不低于应试教育教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责任也越发重大。在社会上,部分人对于孟子“性本善”与荀子“性本恶”的激烈辩论从未停止,幼儿教师在幼儿学习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身份,应当要保持清醒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以幼儿启蒙教师的立场和身份,做好幼儿教学工作,当好引路人,埋下积极向上的理想种子。
一、生活教育在学前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意义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为父母的子女、老师的学生之前,首先是成为自己。一个孩子就是一棵独立的树苗,每一棵树苗的成长都离不开土壤的培育、雨露和阳光的加持,而父母、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成长环境往往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质量,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其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家和幼儿园是幼儿成长时期主要的两大活动场所,同时,幼儿时期也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各自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幼儿学生“长成参天大树”。
另外,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特别是幼儿仍处于认知世界的状态,这也更加考验幼儿教学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幼儿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往往好奇心极强,追求自由,不喜欢被约束,家庭和校园中,大人和老师为幼儿制定的条条框框总是被他们忽视,因此想要幼儿学习一种规则,养成各种习惯,需要利用一切时间、空间和机会对他们进行习惯养成训练,而幼儿园在空间、时间和人力上都能保证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进行全程的督促和培养,因此幼儿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1]
二、學前幼儿部分生活现状的分析
我国教育界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时间相对较短,部分幼儿教师缺乏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没有全面、深刻领会融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具体内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缺乏实践与锻炼。其次,不少低龄幼儿家长也缺乏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理解,影响了此教育理念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作用发挥。[2]现行保育机构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更深入的生活教育理念,保育工作者主动学习、探讨相关,并及时主动向家长科普相关,才能更好更快填补这一空缺。
从幼儿6个月起,至15岁,共有七个发展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指人类在某个时期更容易掌握某种行为、技能或知识。在特定的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相关的教育,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该项相关技能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弥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小的保育机构缺少专业的保育工作者、家长不了解发展关键期等原因,导致保育教学不科学不规范、忽视幼儿发展天赋、缺乏正确的引导培养幼儿特长,诸如此类的教学失误。2.5到6岁,是幼儿秩序规范关键期,在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教育,应当着重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当中引导正确的政治主张、日常生活的道理。然而部分家长处于宠爱心理,认为该年龄段的幼儿还小,疏忽了引导。更有甚者,过度溺爱孩子,任凭幼儿撒泼耍赖、不尊重他人等行为,固执己见,不接受外界的建议与批评。在新闻报道中,不乏看到这类例子:幼童在公共场所狂奔打闹、乱碰乱爬,发生碰撞、跌倒事故。在幼儿这一时期,性格的培养也极为重要。在幼儿教学工作者中,还流传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话,幼儿早期教育有规律可循,遵循、利用好事物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培育幼儿。
三、学前幼儿生活教学活动的革新与进步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幼儿早期教育越发重视。当然,有市场需求就有市场供应,近年来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颁布,社会市场上婴幼儿早教托育机构、学前儿童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幼儿园的占比不断上升。家长在选择托育机构时往往眼花缭乱,再加上缺乏专业的幼儿保育知识,很难选择性价比高的机构。目前,国家相关部门仍在尽量完善幼儿教育保育市场监管,并根据实际市场情况调节出台托育机构相关要求和法律法规,但家长在选择托育机构时还要多做功课、擦亮眼睛,寻找和自己教育理念相一致的保育机构,共同培养幼儿。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幼儿认知力不足等问题,幼儿教育相较于传统应试教育更注重素质教育教学,尤其是生活教育。在对幼儿进行生活教育教学时,不是一味加工、复制,而是在事件当中积极引导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处理问题,激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教学活动也不是一味传承,教学工作者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革、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将教学活动变为一个可调节机制。将幼儿教育核心理念转化为行动,同时,将家庭生活教育相关行为活动交给家长,适当留白教育内容。为幼儿家长提供、科普幼儿保育知识,在沟通交流中,更好实现家校融合,为幼儿提供一个和谐、科学、有效的保育环境。另外,幼儿保育机构应按照国家要求标准,为幼儿提供健康、安全、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机构负责人认真负责保育的组织与管理保育人员,安排专业的保育工作者负责幼儿生活照料和活动组织,呵护婴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绪荣.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27)
[2]朱昕朦.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J]新课程.2021(27)
[3]黄萍.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浅谈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J]当代家庭教育.20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