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qing5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 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 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 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 1/4或3 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提问的多向性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4.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5.提问的巧妙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邱学华老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邱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邱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學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邱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提问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
  (作者联通:251913山东省无棣县车镇乡小学)
其他文献
在中学物理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习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路面的弯道上转弯,弯道的圆弧半径为R,物体与水平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求物体能转过弯道的最大速度vm。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大家都会这样做:物体在弯道处由最大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即  由此式可知,vm仅由μ、R,决定。若物体在弯道上速度大于vm,则最大静摩擦力不足提供向心力而做离心运动,这样的离心运动是由于速度过大引起的,与物体质量无关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也由生疏走向成熟。然而在具体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往往导致英语教学陷入误区,这要引起高度重视。   场景1: 期末考试刚结束,一位家长到学校问成绩, “张老师,我儿子这次英语考了几分啊?”这位家长迫不及待地询问道。“九十五分。” 张老师自豪地说, “很不错啊!就是平时上课发言不怎么积极。”与老师交谈片刻后,这位家长便心满意足地
期刊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初中语文课标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高中语文课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原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两个课标中可看出,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什么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一是为了形成读文言文的语感,二则是把“名篇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平常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巧妙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从而达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呢?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做法。    一.利用合作,加深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设计合作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学生对课文中
期刊
在生物课的教学中,每册书都涉及到大量的实验,怎样上好生物实验课是学生学好生物知识的关键,也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通过多年的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在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种现象,学生们一听说上实验课,使充满了好奇,兴致非常高。但是一到实验室实际操作,就发现困难重重,问题百出。一步一步的操作,稍一疏忽,实验失败,弄得虎头蛇尾,学
期刊
所谓学困生,即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与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我们怎样看待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们打算把孩子培养成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的人?这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  而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又必须先面对一个两难选择:我们是根据现在的社会要求培养子女,还是按照十年乃至二
期刊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现在從学校、教师、学生到家长,都把眼睛盯在中考科目上,对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
期刊
纵观时下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民主开放、轻松活泼。这对凝固、封闭的传统课堂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是喜人的一面。但在平时听课中尤其是观摩课中也发现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那就是现在的课堂似乎已从过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到现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音乐、舞蹈、游戏、录像、模拟纷纷登场,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殊不知,反而白白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笔者认为,简单而朴实的语文课应该干干净净,返蹼归
期刊
由于语文的模糊性和读者个性的差异,往往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若用教师的“一言堂”去统治学生,岂不将学生的思想与心灵给禁锢死了?如何处理这些课文,拉近其与学生的距离呢?遇到这类文章,笔者常常是这样去尝试的:    一.采用情境渲染与辩论法     当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但我们又不能把知识硬传授给学生,便可以采用此法。如《愛莲说》一文教师可绘声绘色地描述故事:公元1068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