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晨间入园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丰富有趣的来园活动可以让幼儿以愉悦的心情开始一天的生活,那么在组织中班幼儿晨间入园时存在着哪些问题,又应该如何组织活动,本文就这两大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 入园活动 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3-0007-01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晨是美好的,是充满希望的,也是富有活力的,更是要好好体验和珍惜的。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晨间入园是孩子们在园一日生活的开始。丰富有趣的入园活动能够让幼儿以愉悦的心情开始投入到一天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中去。那么已经告别了入园分离焦虑的中班幼儿们,他们的入园活动中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又应该如何去组织应对呢?笔者仅联系本校实际,对中班幼儿入园活动的组织策略进行简单阐述。
1.存在问题
(1)枯燥晨检,幼儿问候不热情。中班幼儿已经习惯了每天的来园流程,进教室后直接晨检,洗手喝水,都不用提醒,但也正是因为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流程,难免枯燥,孩子们来园也没有什么新鲜感,有些孩子能够主动与老师问好,有些需要家长反复提醒,有一些需要老师先问好并进行反问才会问早。
(2)晨间游戏材料整理不到位。幼儿盥洗室里出来之后,就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游戏。在听到排队整理音乐的时候,幼儿就急急忙忙收起来,也不管材料有没有拆,有没有按归类放好,或者摆放的是否整齐,总是需要再另外花时间去整理一遍。
(3)冬日天气渐冷,幼儿专注力下降。冬天的气温越来越低,园部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调整,孩子们的来园活动时间变得格外的长,而幼儿在来园之后立即进行区域游戏活动,刚开始的时候还能比较专注,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就有点坐不住了,总是离开自己的游戏区,在教室中间走动,注意力明显分散。经过观察和询问,发现天气寒冷是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的重要因素。
2.优化策略
(1)每日签到及趣味问候礼,拉近师生距离。在教室门口的墙壁上,放置了一块“照片签到墙”。每一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照片做的签到牌,然后根据早上入园的次序进行签到。这样的签到墙不仅让老师对出勤数一目了然,而且也是一个锻炼孩子们点数和排序的好机会。
晨间问好。为了增加孩子来园的兴趣和主动问好的积极性,我们在来园活动的问好部分增加了趣味问候的部分。通過图示看板,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击掌”“鞠躬”“拥抱”“握手”等不同的问早礼,这样富有趣味的问早礼不仅好玩,同时也拉进了师幼之间的距离。
(2)我是值日生,争当教室小主人。中班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除此之外,孩子们的集体服务意识也是需要培养的。尤其是孩子们晨间玩了操作材料后,听到排队铃就将材料匆忙整理,摆放凌乱。为此,我们和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活动,说一说自己可以为班级做的事情,孩子们说了许多,比如,早来的孩子为其他小朋友放了喝水的杯子,比如,可以浇花,整理玩具,擦桌子等。于是,我们就在班内开展了争当值日生的活动。值日生的工作很简单,分为放水杯、自然角浇水以及两人合作的擦柜子和整理玩具。提前一天决定第二天的值日生,然后值日生将自己的姓名粘贴在教室门口的值日生表中。通过简单的值日劳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为大家服务的乐趣,也能够提升他们自身的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冬日先暖身,后进行区域活动。天气渐冷,孩子们在进行入园区域活动的时候专注力开始下降了,为了让孩子们更专注的投入到区域活动中,早上的热身运动就更为必要了。在实施锻炼时,我们想到可以剪一段固定时长10分钟左右的早锻炼视频,进行循环播放,当孩子们重复跳到同样的早操时就可以选择去区域活动了。这样的早操视频也相当于一个“小闹钟”,提醒着孩子们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活动,这样清楚方便,也不用老师再进行单独的提醒。另外,中班的幼儿开放给他们的入园操作材料更加的丰富多样,他们可以选择桌面的积木材料,地面的蒙氏材料,墙面的区域操作,还开放阅读区,手工区,天气晴朗的时候,还可以去走廊里面进行材料操作。
(4)雨天趣晨煅,闯关我最行。入园环节当然也包括了晨间锻炼,晴天的晨间锻炼场地丰富,孩子们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遇到雨天的话就相对局限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充分利用了教室内和走廊的空间和材料。教室内的桌子、椅子、绳子、地垫都可以成为可以利用的材料,孩子们可以练习跳跃,匍匐前进,前滚翻等等。教室内的游戏设计成鱼贯式的闯关情境,给孩子们一些故事情境。孩子们先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然后教室内闯关,将室内的关卡闯完之后,孩子们可以到走廊里选择自制体育器械进行游戏,这样可以组织有序,控制好人流量。
幼儿的晨间入园环节虽然只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它是幼儿和教师一日生活的开始,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意义重大,所以不管是什么年龄段、我们都要努力去寻找最适合、最有趣的方法来开启每一个早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2012
[2]李艳.早期教育[M].江苏教育报刊社,2016
[3]徐玲芳.江苏教育研究[M].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
关键词:幼儿园 入园活动 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3-0007-01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晨是美好的,是充满希望的,也是富有活力的,更是要好好体验和珍惜的。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晨间入园是孩子们在园一日生活的开始。丰富有趣的入园活动能够让幼儿以愉悦的心情开始投入到一天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中去。那么已经告别了入园分离焦虑的中班幼儿们,他们的入园活动中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又应该如何去组织应对呢?笔者仅联系本校实际,对中班幼儿入园活动的组织策略进行简单阐述。
1.存在问题
(1)枯燥晨检,幼儿问候不热情。中班幼儿已经习惯了每天的来园流程,进教室后直接晨检,洗手喝水,都不用提醒,但也正是因为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流程,难免枯燥,孩子们来园也没有什么新鲜感,有些孩子能够主动与老师问好,有些需要家长反复提醒,有一些需要老师先问好并进行反问才会问早。
(2)晨间游戏材料整理不到位。幼儿盥洗室里出来之后,就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游戏。在听到排队整理音乐的时候,幼儿就急急忙忙收起来,也不管材料有没有拆,有没有按归类放好,或者摆放的是否整齐,总是需要再另外花时间去整理一遍。
(3)冬日天气渐冷,幼儿专注力下降。冬天的气温越来越低,园部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调整,孩子们的来园活动时间变得格外的长,而幼儿在来园之后立即进行区域游戏活动,刚开始的时候还能比较专注,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就有点坐不住了,总是离开自己的游戏区,在教室中间走动,注意力明显分散。经过观察和询问,发现天气寒冷是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的重要因素。
2.优化策略
(1)每日签到及趣味问候礼,拉近师生距离。在教室门口的墙壁上,放置了一块“照片签到墙”。每一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照片做的签到牌,然后根据早上入园的次序进行签到。这样的签到墙不仅让老师对出勤数一目了然,而且也是一个锻炼孩子们点数和排序的好机会。
晨间问好。为了增加孩子来园的兴趣和主动问好的积极性,我们在来园活动的问好部分增加了趣味问候的部分。通過图示看板,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击掌”“鞠躬”“拥抱”“握手”等不同的问早礼,这样富有趣味的问早礼不仅好玩,同时也拉进了师幼之间的距离。
(2)我是值日生,争当教室小主人。中班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除此之外,孩子们的集体服务意识也是需要培养的。尤其是孩子们晨间玩了操作材料后,听到排队铃就将材料匆忙整理,摆放凌乱。为此,我们和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活动,说一说自己可以为班级做的事情,孩子们说了许多,比如,早来的孩子为其他小朋友放了喝水的杯子,比如,可以浇花,整理玩具,擦桌子等。于是,我们就在班内开展了争当值日生的活动。值日生的工作很简单,分为放水杯、自然角浇水以及两人合作的擦柜子和整理玩具。提前一天决定第二天的值日生,然后值日生将自己的姓名粘贴在教室门口的值日生表中。通过简单的值日劳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为大家服务的乐趣,也能够提升他们自身的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冬日先暖身,后进行区域活动。天气渐冷,孩子们在进行入园区域活动的时候专注力开始下降了,为了让孩子们更专注的投入到区域活动中,早上的热身运动就更为必要了。在实施锻炼时,我们想到可以剪一段固定时长10分钟左右的早锻炼视频,进行循环播放,当孩子们重复跳到同样的早操时就可以选择去区域活动了。这样的早操视频也相当于一个“小闹钟”,提醒着孩子们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活动,这样清楚方便,也不用老师再进行单独的提醒。另外,中班的幼儿开放给他们的入园操作材料更加的丰富多样,他们可以选择桌面的积木材料,地面的蒙氏材料,墙面的区域操作,还开放阅读区,手工区,天气晴朗的时候,还可以去走廊里面进行材料操作。
(4)雨天趣晨煅,闯关我最行。入园环节当然也包括了晨间锻炼,晴天的晨间锻炼场地丰富,孩子们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遇到雨天的话就相对局限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充分利用了教室内和走廊的空间和材料。教室内的桌子、椅子、绳子、地垫都可以成为可以利用的材料,孩子们可以练习跳跃,匍匐前进,前滚翻等等。教室内的游戏设计成鱼贯式的闯关情境,给孩子们一些故事情境。孩子们先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然后教室内闯关,将室内的关卡闯完之后,孩子们可以到走廊里选择自制体育器械进行游戏,这样可以组织有序,控制好人流量。
幼儿的晨间入园环节虽然只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它是幼儿和教师一日生活的开始,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意义重大,所以不管是什么年龄段、我们都要努力去寻找最适合、最有趣的方法来开启每一个早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2012
[2]李艳.早期教育[M].江苏教育报刊社,2016
[3]徐玲芳.江苏教育研究[M].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