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表现之一,就是害怕在众人面前講话,每次上讲台都像受刑。我会结巴,忘词,面红耳赤,紧张到不知所措。因为焦虑,我想学心理学,于是读了师范学校。但在师范学校,我又经常为将来某一天可能站上讲台而焦虑万分。 我就在这种焦虑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的大学生涯。研二时,某所成人自考的大学要找一个研究生做兼职的心理学教师,教变态心理学。我那时候很缺钱,犹豫了很久,一狠心,就把活儿应承了下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表现之一,就是害怕在众人面前講话,每次上讲台都像受刑。我会结巴,忘词,面红耳赤,紧张到不知所措。因为焦虑,我想学心理学,于是读了师范学校。但在师范学校,我又经常为将来某一天可能站上讲台而焦虑万分。
我就在这种焦虑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的大学生涯。研二时,某所成人自考的大学要找一个研究生做兼职的心理学教师,教变态心理学。我那时候很缺钱,犹豫了很久,一狠心,就把活儿应承了下来。
几乎从应承下来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了。我一连做了好几天噩梦,梦见自己站在讲台上,众目睽睽之下,手足无措。我也尝试过进行一些积极点儿的想象,比如想象某个女生会在课堂上冲我抛媚眼,但是没用。
改变有时候很难,是因为如果你只有失败的经验,没有成功经验,你甚至没有办法想象成功是怎样的,但你对想象失败很在行。所以,虽然我努力不去想,但失败的场景仍会不时钻到我的脑子里,告诉我,那时一定很丢人。
“审判”的那天终于来了。我早早来到教室,整理好教案,擦好黑板。当我站到讲台前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很自信。可能是因为认真备了课,我对自己要讲的内容了如指掌,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讲台下稀稀拉拉只坐了五个学生,他们还自顾自地玩手机——这和我想象中有千万双眼睛盯着我的场景,差别实在太大了。
我短暂的教学生涯就从教这五个学生开始了。我开始学习在众人面前讲话,开始逐渐积累一些成功经验,并慢慢喜欢上了教学。后来我成了一名教师,我不再害怕学生的目光,相反,能够把他们的目光从手机上吸引过来,会让我觉得有成就感。知识分子内心大都渴望有一个讲台,能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观点,况且我和学生分享的还是没有专业壁垒的心理成长和幸福之道。虽然每次上课前我仍然会紧张,但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想多了”,分享的快乐让我逐渐忘却了紧张。
当然,这算不上太成功的故事,我只是做到了很多普通人不用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我之所以把它讲得像个成功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蕴含了敏感内向者发生改变的一些基本道理。
以我的经验,改变是无法凭空发生的。真正有效的改变,需要两个支点。第一个支点是,你需要积累相关的成功经验,它会改变你的预期,让你变得自信起来,哪怕是很小的成功,都意义非凡。第二个支点是,在那些让你害怕的领域,你要有一些自己的优势。我的优势在于,我总是试图把从书上或学术文章中看来的知识,和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它们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并把思考的结果分享给大家。是总结和分享的欲望,帮我克服了当众讲话的恐惧。
但是,我并没有真的变得外向。当我在马路上偶遇领导或其他重要人物时,仍然会紧张得手足无措,并且无一例外地,会忽然忘了他们的姓名。我没能在这个领域找到我自己的优势,所以,也只好随它去了。
(江 月摘自江西人民出版社《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一书,王 赟图)
其他文献
我们经常会面临一个巨大的困扰:这件事我必须做,但是我真的没有天赋把它做好,怎么办?两个字解决这个问题——“有常”。简单地说,就是坚持,没天赋也能活,甚至能活得挺好。 举一个曾国藩的例子,他说:“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人生的第一美德,是你能坚持做一件事。他拿自己写毛笔字做例子,“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他在写毛笔字这件事上,非常努力地去思考和尝试,结果呢,什么变化都没发生。
如果你问一个人,在恋爱中最想要的是什么,小孩子的回答不外乎“想要很多很多的爱”,而成年人——要是他整明白了——必定会说,“想要有更多的控制感”。 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情感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情感各有各的不幸。那些不幸的来源,便在于失控,通常由一方的失控慢慢演变成双方的失控。 不管我们多么想掩饰或者淡化这一点,浪漫关系就是一种权力关系,我们可以在广义上把这种权力定义为伴侣各自影响对方和指导
8年前,2013年1月,郑哲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时,有记者问他:“下一步有什么打算?”他开玩笑说:“我已经做好随时走人的打算了。”如今,他真的走了。 2021年8月25日,中國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与世长辞,享年97岁。 郑哲敏是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提起爆炸,人们往往想到它的威力和破坏性,郑哲敏却用简洁优雅的数学语言概括出爆炸的
梁永安,这位“50后”复旦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在2020年10月注册了自己的“B站”账号。 “如何成为精致的打工人?”“为什么我说‘90后’和‘00后’是历史上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一条条短视频直击年轻人的神经,许多金句流传于微博、豆瓣和朋友圈中。 “城市鸡娃vs小镇做题家,他们的人生差别有多大?”最近更新的一条视频中,UP主梁永安又发出了“每期一问”:“如果你觉得差别大,请扣1;如果觉得差别
在网上看到一个年轻人的提问:突然冒出的亲生父母,我该怎么面对? 大意是好端端跟父母生活了二十多年,突然冒出来一对夫妇说是她的亲生爹妈,血浓于水,想要相认,吓得小姑娘无所适从。 这让我想起我们医院一位曾经的“常客”。 “常客”有六七十岁了吧,估计就住在附近,他每周会有两次,颤巍巍地来到医院,跟医生说些不痛不痒的不舒服——头晕、头疼、肚子疼。医生便给他量个血压,测个脉搏,再问要不要开点儿板蓝根之
1985年,我6岁。 一个夏日午后,我爸给我讲项羽的故事。说到项羽打了败仗,将乌骓马托付给划船来救他的老翁,而后,项羽在江边拔剑自刎,乌骓马已经在江心,但还是长嘶一声,跃入乌江殉主。 我哭了。等我哭完,我爸问:“这个故事好吗?”我点头:“好。” 我爸又问:“这个故事是一个叫司马迁的人写的,你以后想不想做一个写故事让人哭、让人笑的人?”我再点头:“想。”我爸说:“那你要努力啊,这种职业叫作家。
有时会被问:下剧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大的感受是,跟剧组实在辛苦。跟拍战争戏的剧组尤其苦,不仅苦,还危险。 有一次,我轮上一回爆炸戏的采访。去探班,拍摄地设在某闲置景区,一棵树也没有,我站了几分钟就被晒得眼冒金星。导演端坐棚中,面前摆放着监视器、饮料、瓜子、薯片、葡萄干、山楂条。所有工作人员一人一帽,且都用各种布料(海盗骷髅图案的头巾、旅馆的白毛巾、枕巾)把眼睛以下的部位包起来,远远看去,这伙人
在我9岁以前,外婆家还是外婆家。9岁以后,外婆家变成了外公家。原因很简单,外婆走了。每一个人都努力地在口头禅中抹去“去外婆家”的痕迹,于是变成了“去外公家吃西瓜吧”“今晚到外公家聚聚啊”。外婆刚走那两年,大家时不时还会顺嘴说错,就像每次跨年后在日记本上打开新的一页时,我总是习惯性地写成上一年的日期,又马上反应过来划掉。 “外婆”成了生活里的过去式,也被划掉了。 我不敢提起外婆,怕妈妈伤心;妈妈
某老友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美食图片,并配了文字:“疫情汹汹,但只要还有鸭子、辣油馄饨和薄皮小笼包,那么南京就还是南京。”当时,南京出现疫情,形势一度很紧张。但看到这句话,顿时觉得十分减压。 北京人有另外的标准。老舍《四世同堂》的第一页上,住在小羊圈胡同的祁老太爷,“他的家里老存着够全家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
1 一个下雨天,一个小男孩跟着祖母坐上一辆巴士,他们要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不过目的地不是什么遥远的奇妙国度,而是真的终点站——市场街。 满心不情愿的小男孩,在祖母温柔且充满想象力的指引下,开始“看”到日常生活中隐藏的风景:一棵正在用吸管喝水的大树,一辆会喷火的老巴士,一位会变魔术的司机…… 一段再平凡不过的旅途,每一个上车的乘客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全身覆盖了文身的光头男人,一个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