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50-01
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文辞优美,情意浓厚,富有哲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散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中可以看出,在散文教学方面,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要能品味作品的语言,还要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生发独特的感悟。
一、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入选语文教材的散文语言优美,字词之间蕴含着丰富的美感。然而许多时候,散文的语言美是难以言喻的。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品读感受,在品读过程中学会推敲语言,进而感受语言的魅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品味文本的语言美。具体做法是:首先,请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品味文本语言的个性特点。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发现文章开头“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一段用了倒装句,作者突出了“像我”,接着进行叙述,使语句有了变化,让人读起来感到陌生又新奇,语言的美感及张力就出来了。其次,请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读课文,感悟文本语言的美感及魅力。如课文中写道:“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句中的“卧”字,理解“卧”字写出了雪的少,也体现了宁静祥和的氛围。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阅读文本,在读中不断思考,琢磨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让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二、创设情境,体会意境美
散文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能够引发人的联想,令人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应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通过情境创设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创设出的情境中领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我的母亲》为例,作者在文中写了童年至少年时代母亲如何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自己的几件事情,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视公益广告《我为妈妈洗脚》,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结束后,创设与文本相应的情境氛围,如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让学生边欣赏歌曲边体会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进入散文的意境中,体会文本的意境美。又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课《春》一文时,教师可以出示几张实景图,如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同时配上相应的诗句,让学生置身于散文的情境中,感受其意境美,从而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创设与文本相应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充分体会散文的意境美,感受学习散文的乐趣。
三、鉴赏文本,领会情感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将学生引入文本深处,调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经验,让学生换位体验,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
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背影》是朱自清的作品。《背影》一文一共写了四次“背影”,教学时笔者提问学生:“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感人?”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深入鉴赏探究文本,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学生阅读文本后可以知道第二次“背影”——“望父买橘”写得最详细具体,父亲年纪大了,穿着朴素,且腿脚不便,却依然坚持要给儿子买橘子,突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教学到这里还不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情感,笔者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二次背影写得最感人,仅仅是因为父亲腿脚不便却坚持给儿子买橘子吗?”此时,学生必须再次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分析前因后果方能得出答案。比如:“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从这些语句学生可以知道,失去亲人,父亲很悲痛;失业、借债等境况令父亲感到忧愁,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下,父亲还坚持为儿子买橘子,足以令儿子感动得掉泪。最后笔者让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这个问题:“父母都为我们买过水果,为什么我们并没有感动到流泪呢?”笔者借助这个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在不平常的背景下“父亲的背影”这一精彩画面,体会浓浓的父子亲情。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教师在教学散文时,除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散文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语言美,品味散文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用独特的眼光欣赏散文,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充实心灵。
(责编 秦越霞)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50-01
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文辞优美,情意浓厚,富有哲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散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中可以看出,在散文教学方面,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要能品味作品的语言,还要理解作者的情感,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生发独特的感悟。
一、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入选语文教材的散文语言优美,字词之间蕴含着丰富的美感。然而许多时候,散文的语言美是难以言喻的。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品读感受,在品读过程中学会推敲语言,进而感受语言的魅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品味文本的语言美。具体做法是:首先,请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品味文本语言的个性特点。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发现文章开头“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一段用了倒装句,作者突出了“像我”,接着进行叙述,使语句有了变化,让人读起来感到陌生又新奇,语言的美感及张力就出来了。其次,请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读课文,感悟文本语言的美感及魅力。如课文中写道:“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句中的“卧”字,理解“卧”字写出了雪的少,也体现了宁静祥和的氛围。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阅读文本,在读中不断思考,琢磨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让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二、创设情境,体会意境美
散文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能够引发人的联想,令人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应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通过情境创设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创设出的情境中领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我的母亲》为例,作者在文中写了童年至少年时代母亲如何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自己的几件事情,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视公益广告《我为妈妈洗脚》,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结束后,创设与文本相应的情境氛围,如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让学生边欣赏歌曲边体会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进入散文的意境中,体会文本的意境美。又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课《春》一文时,教师可以出示几张实景图,如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同时配上相应的诗句,让学生置身于散文的情境中,感受其意境美,从而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创设与文本相应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充分体会散文的意境美,感受学习散文的乐趣。
三、鉴赏文本,领会情感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将学生引入文本深处,调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经验,让学生换位体验,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
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背影》是朱自清的作品。《背影》一文一共写了四次“背影”,教学时笔者提问学生:“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感人?”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深入鉴赏探究文本,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学生阅读文本后可以知道第二次“背影”——“望父买橘”写得最详细具体,父亲年纪大了,穿着朴素,且腿脚不便,却依然坚持要给儿子买橘子,突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教学到这里还不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情感,笔者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二次背影写得最感人,仅仅是因为父亲腿脚不便却坚持给儿子买橘子吗?”此时,学生必须再次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分析前因后果方能得出答案。比如:“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从这些语句学生可以知道,失去亲人,父亲很悲痛;失业、借债等境况令父亲感到忧愁,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下,父亲还坚持为儿子买橘子,足以令儿子感动得掉泪。最后笔者让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这个问题:“父母都为我们买过水果,为什么我们并没有感动到流泪呢?”笔者借助这个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在不平常的背景下“父亲的背影”这一精彩画面,体会浓浓的父子亲情。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教师在教学散文时,除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散文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语言美,品味散文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用独特的眼光欣赏散文,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充实心灵。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