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艺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aob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各方面发展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历来重视探讨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就是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本文对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作了阐述,主要体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
  关键词: 语言艺术 激活 课堂教学
  
  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塑造学生心灵的基本载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所教的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还应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用语。由此看来,教师以语言艺术来激活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拙见。
  
  一、激趣导入——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殿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也是激活整个课堂教学气氛的关键环节。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战前的号角,使学生精神振奋,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导语,让艺术化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而趣味十足的求知氛围。
  新课导入方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笔者就亲身体会说说明知故问法。记得在讲《变色龙》时,我首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的吧?”学生马上回答:“不是,是写人的。”老师又说:“既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命名呢?这个名字真令人费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吧!”这样明知故问就极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又如《荔枝蜜》,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吃过荔枝蜜吗?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介绍荔枝蜜的说明文吧。”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不是说明文!不是介绍荔枝蜜的!”我接着说:“哦,不是啊!那它是什么体裁?又是写什么的呢?”为了驳倒老师的“错误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那种兴奋急切的心情,那种群情激昂的氛围,简直是想压也压不住了。我抓住时机,稍加疏导,整篇课文的教学就在教师轻松、学生活泼的情境中瓜熟蒂落了。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讲究了语言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学习劲头以及求知欲望,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激活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锤炼语言——用幽默睿智的语言感染和影响学生
  
  幽默睿智的语言可以使教师把教育意图直接导向学生,实现教与学的全面沟通。这种力量像一座桥梁,使得师生关系更密切,交谈气氛更融洽。特别是新课程教学,讲台上拘谨、板着脸孔、毫无生气的严师形象已不受欢迎。生动、活泼、风趣的语言更适合学生口味,提高学习兴趣,增进记忆,活跃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灵活地运用幽默睿智的趣味语言,它必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赫布·特鲁语),也必将感染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终身。张志公在《语文教学论集》中指出:“尤其是教师,他不仅用说话来进行工作,而且他的口头语言对他教育过的桃李弟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
  有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一只蝴蝶飞进教室,并且在教室玻璃前飞来飞去,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随着蝴蝶转来转去。于是,这位教师停下课来说:“我现在提一个问题让大家回答,你们说这只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不愿离去?”同学们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好。这位教师接着说:“这就是‘蝶恋花’,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嘛!”风趣的语言引得学生们会心地笑了,笑声中一位学生打开窗户放走了蝴蝶,学生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轻轻松松,一语飞渡,可谓是巧妙的移花接木,绝妙的艺术处理。
  德国著名演说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锤炼教学语言,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去感染和影响自己的学生,使自己的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激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使我们的课堂摆脱“匠气”和“死气”,充满“生气”和“灵气”。
  
  三、打开话匣——让“以退为进”的语言艺术打破沉默,激起光亮
  
  “这些学生,一上高中就不爱发言了!”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也常常思索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责备学生,而是主动地探索打开学生心扉的途径,这时,我们便不再高高在上,我们就会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首先应当是学会与学生对话,即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你怎么理解得这么慢?”“你怎么不开窍?”“你为什么不举手?”“你思考了吗?”“你回答对吗?”……遇到这类的责问,学生一般只能报以沉默,而这种沉默实在应当看做是对教者的无言的谴责。高中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对来自家长、师长的责备异常敏感,防护心理极强;他们很希望得到尊重、认可,生怕被人“小瞧了”,特别是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学生,常常被“宠”被“捧”,心理自视较高,也较脆弱,教师强硬的口气,往往会使课堂变成“审讯室”,让师生产生隔膜,让学生对老师、对这门功课产生反感,那么就没有教学效果可言。如果我们将责问的口气换成商量、征询的口吻,效果可能就好多了。例如,“你同意我这种看法吗?”“你希望我给你一点提示吗?”“你觉得我这个问题表述得清楚吗?”“你看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换个什么角度说呢?”……使用这类语言进行引导,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教者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低调地看待自己的位置,往往很容易得到学生的回应而把话匣打开,这样,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接应老师的询问,思维就很容易进入轨道,当师生的交流变得活跃起来时,便也容易激起智慧的火花。教师运用“以退为进”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不因问题有难度就放弃思考,养成积极与老师同步思索习惯,努力证明自己是颇有见地的,主动帮助老师化解疑难,以此激活了课堂。
  由此,我想到著名新闻工作者赵忠祥先生的一句心里话:“新闻采访提问要像迷路时问路,不能像公堂上审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的语言交流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四、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心理语言”,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古人说:“言,心声也。”语言作为艺术,第一要紧的是“心”,“心”有所感,“心”存至情,方能口吐珠玑。显然,“言”的“心声”即为“言”的神韵,这是语言艺术的灵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语言”,使新的知识蕴涵于被激活的学生“心理语言区”,从而达到消融新知识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内存语言的具体情形,利用它们营造一种语言气氛。通俗地讲,就是要设置“问题情景”。“问题”即试图引入的陌生信息,“情景”指学生倍感熟悉和亲切的心理认知和感受。为了激活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教师需要讲究课堂语言技巧,设计好“问题情景”,其中,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是教师避免唱“独角戏”的一种重要的行为策略。
  1.以生活化问题为诱导因素,引导学生由认识盲区向纵深空间拓展。生活化问题易于激励学生“心理语言”,使其投入到当前活动中来,学生便有更宽阔更活跃的思维空间。笔者执教《雷雨》时,首先设计一道学生易于操作但不易准确定位的问题:周朴园究竟爱不爱鲁侍萍?有一学生回答:“不爱,否则不会抛弃。”该同学的思路仍停留在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上。如果教师也简单地加以否定,然后按自己思路阐发,无疑会给该学生设置一道理解与情感双重障碍。根据该同学平时喜好足球的个性特征,笔者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生活化问题:假如你喜欢足球却身无分文,试简述经过足球店时的感想和行为。该同学最后说,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当教师接受这个由学生自己反馈来的重要信息时,立即转接话题:周朴园也有他爱而不得的时候。然后结合相关材料剖析其生成原因。需要补充的是,生活化问题的设计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要与主题相反相成。“相反”指两者各自独有的内涵;“相成”指两者具有某种共性的背景内容。比如前述生活化问题与主题,“相反”之处是造成各自“爱而不得”的原因,“相成”之处是都具有“爱而不得”的情感体验。其“相反”之处包含的陌生信息在接受者主体“似曾相识”的心理需求的扩张中得到消解融化。
  2.捕捉陌生语言材料与学生内存语码共性化特征。陌生化语言材料既深烙着相关操作人的个性印迹,也必然暗含着某种共性化的表达格式。引导学生先行捕捉共性化特征是消解表达格式造成的障碍的方法之一。有这样一道作文题目“托起别人的你”,要求写一篇歌颂教师的记叙文。但标题独特的表达抑制了学生“心理语言区”语言符号的运作。笔者把引导的切点设置在大家普通熟悉的流行歌曲上。
  A.由“托起别人的你”联想到另一相同句式的词语“同桌的你”。
  B.学生低诵歌词内容。
  C.教师简评歌词。
  a.对往事的回忆。
  b.较浓的抒情气氛。
  c.凸显了细节化内容:“半块橡皮”“爱哭的你”等。
  D.引导学生从“心理语言区”寻找有关老师的记忆碎片。
  E.咀嚼“同桌的你”,随意作文。
  其中A、B通过寻找共性化特征激活了学生“心理语言”。C、D、E利用熟悉亲切的语境消解陌生的语言材料,达到了启动与活跃学生思路的目的。
  3.将“熟悉内容”设置在另一“问题情景”中能激发学生对“熟悉内容”进一步的思考活力。俗语说,熟知是无知。从认知层面讲,这句话指观照者主体在一定认知和心理背景中对某种信息内容的关注停留在既得经验上。既得经验往往容易阻塞进一步思考的活力。要想从“熟悉内容”中挖掘出新鲜的内涵,一种基本的方法就是将该观照对象设置在别种熟知的认知与心理背景之中。这样,“熟知”的观照对象与别种“熟知”的认知与心理背景便构成了一道“熟悉中的陌生”的特设情景,其中蕴涵着的陌生信息会在“熟悉信息”中得到再一次的消解。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在既得的认知与心理背景中是个值得肯定的叛逆者形象。为了开拓学生思路,笔者设计了如下两个讨论题(分两组讨论):
  A.贾宝玉在梁山的经历。
  B.贾宝玉在21世纪。
  (“贾宝玉”与“梁山”或“21世纪”构成了“熟悉中的陌生情景”,两个命题所指即要求学生从新情景中感悟贾宝玉形象。)
  第一组观点是:宝玉会拒绝梁山习俗的,因为他有贵族气质,又喜欢和女孩子吟风弄月,与梁山好汉相去甚远。
  第二组观点是:宝玉也许会无立锥之地,除非他硬着头皮学会敲键盘。
  尽管这些观点仍有浮泛之处,但其中涌动着的思考活力是不言而喻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讨论、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运用好这个工具,是激活课堂,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挖掘文本——激发审美意识;2.披文入情——注重审美体验;3.训练表达——培养审美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美育 审美意识 审美体验 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的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1.挖掘文本——激发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新生叶片的气孔频率增大,气孔频率最大值的出现推迟;土壤水分充足(对照)或水分胁迫3天的处理在叶片上有两个气孔频率的高峰,水分胁迫5天
近年来,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选矿专业除完成铝矿山(包括石灰石矿山)的设计和科研任务外,还完成了硼镁石、长石等非金属矿物的选矿试验研究,最近还完成了蚰岩满族自治县玉石矿
摘 要: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还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而高中阶段的语文审美教育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 审美教育    从高中学段来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高一至高三时间意义的阶段;二是指从审美感知力到理性思维及创
体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后,必定要经过表观遗传修饰的重编程过程。对供体细胞进行不同的处理,会导致克隆胚胎重编程能力和程度的不同。本研究利用Trichostatin A(TSA)、Rosco
介绍了吊椅索道主要部件:托、压索轮、抱索器、吊椅、驱动轮、迂回轮和制动器等的设计计算方法。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chair lift are introduced: the design and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既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又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同时起着育人的重大作用.语文包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评价和追求,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6.溜井容量的推测 (1)为了解矿石在溜井中移动特性而进行的涂色块石试验,为整个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这种试验方法实际上是间接测定当时溜井的容量。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首先,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
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思想、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根,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结晶。北京的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曾大声疾呼“没有文言,我们将找不到回家的路”。的确,作为民族文化之“根”,文言文教学确实应该成为我们母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又有点令人担忧。“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是当今中学生常发出的慨叹。对他们来讲,文言文的学习是相对枯燥乏味的。那种倾向于将文质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