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围的人对你影响大吗?你会因他们的“牵制”而做远离你能力的事吗?如果你无法回答我的问题,就和我去认识两位同学吧!
好朋友给了我动力
王显的成绩不错,理科和文科相比,理科成绩差一些。李远是他的好朋友,班里的理科状元,年级排行没出过前五。以前,王显看见李远做题心里就烦,因为难题是他的克星。遇到难题王显就绕着走,他说:“基础知识掌握好,普通习题不出错,难题随它去吧!”王显不想在难题上下工夫,他认为自己文科成绩非常好,英语、语文稍微细致点儿,平均分差不到哪儿去。王显对数学的态度比较“迷茫”,他也不满意数学的分数,却又不想为此做出努力。
从个人兴趣和性格特长上说,王显是个喜欢看书,也耐得住性子坐下来学习的孩子,只是他对数学不感兴趣。同寝室的李远劝他:“不喜欢数学没关系,你可以用试试看的态度去做题,没准儿你学着学着就爱上了呢!”
王显有点儿动心。“对呀,为什么不试试呢?”在李远的指点下,他从小题到大题,从大题到难题,慢慢的王显觉得解开一道难题,就像收获了一块“领地”,搞清楚一个公式定理,就像拥有了一片天空。初一下学期转眼即逝,想不到,期末考试王显的总成绩在班里竟位居第三。王显突然间明白了李远说过的话,“做数学题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王显很感谢李远,没有他的启发和引领,自己就不会鼓足勇气去尝试。王显是在与周围人同步的情况下,如愿以偿地提高了数学成绩。
原地打转的余婷婷
余婷婷的妈妈给老师打来电话,她焦急万分,希望老师做做女儿的工作。
余婷婷学习钢琴已经5年,弹到了业余7级。妈妈的意思是希望女儿再接再厉,争取将来进音乐学院,成为一名钢琴家。可余婷婷不想这样,她认为妈妈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如今钢琴弹到业余7级的同学比比皆是,而且,社会上的钢琴考级水分太大,自己对视唱练耳一窍不通,这水平想成为钢琴家是不可能的。余婷婷喜欢钢琴,她希望将弹琴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至于理想,她将来想做一名英语老师。余婷婷说,她对英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老师和余婷婷沟通过,老师发现余婷婷喜欢英语超过喜欢钢琴,而且余婷婷英语超级棒。她还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很享受和同学打交道的过程。可余妈妈听不进这些,她满脸焦急地埋怨女儿不听话。
“周围人”夸赞余婷婷琴弹得好,余妈妈便执著地认为,女儿是当钢琴家的料,于是便给孩子设计未来,以为自己为女儿铺就的路是最好的。“对孩子好”不应以牺牲孩子的兴趣为代价,而此时,比妈妈清醒的余婷婷正在原地打转。
该如何与“周围”互动
谁也免不了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周围人打交道更是一门学问。在自己茫然无助的时候,能与周围人交流,让不同的信息刷新自己原有的观念,这的确能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创造力。就像王显,在和李远的互动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及时修正的结果是数学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周围”一些意识的强烈驱使下,有的人可能会作出有失理智的决定。追根寻源,往往是盲目的从众心理在作祟。像余妈妈,她没有对钢琴界的现状作更深入的了解,便武断地认为业余7级是很了不起的水平。她不清楚钢琴的业余级与专业水平之间的差距,便为女儿的未来作出“设计”。相比之下,余婷婷的判断更为准确,她为自己设计的未来更现实、更有可能实现。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受到周围信息的影响是正常现象。通过与“周围”的比对,能明显发现问题的是聪明人,比如余婷婷;通过与“周围”的互动,受到启发,及时调整自己行为的是敏于行的人,比如王显。而“周围”人怎样,我也要怎样,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具有从众心理的人,往往会疏于思考,行之有误。
好朋友给了我动力
王显的成绩不错,理科和文科相比,理科成绩差一些。李远是他的好朋友,班里的理科状元,年级排行没出过前五。以前,王显看见李远做题心里就烦,因为难题是他的克星。遇到难题王显就绕着走,他说:“基础知识掌握好,普通习题不出错,难题随它去吧!”王显不想在难题上下工夫,他认为自己文科成绩非常好,英语、语文稍微细致点儿,平均分差不到哪儿去。王显对数学的态度比较“迷茫”,他也不满意数学的分数,却又不想为此做出努力。
从个人兴趣和性格特长上说,王显是个喜欢看书,也耐得住性子坐下来学习的孩子,只是他对数学不感兴趣。同寝室的李远劝他:“不喜欢数学没关系,你可以用试试看的态度去做题,没准儿你学着学着就爱上了呢!”
王显有点儿动心。“对呀,为什么不试试呢?”在李远的指点下,他从小题到大题,从大题到难题,慢慢的王显觉得解开一道难题,就像收获了一块“领地”,搞清楚一个公式定理,就像拥有了一片天空。初一下学期转眼即逝,想不到,期末考试王显的总成绩在班里竟位居第三。王显突然间明白了李远说过的话,“做数学题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王显很感谢李远,没有他的启发和引领,自己就不会鼓足勇气去尝试。王显是在与周围人同步的情况下,如愿以偿地提高了数学成绩。
原地打转的余婷婷
余婷婷的妈妈给老师打来电话,她焦急万分,希望老师做做女儿的工作。
余婷婷学习钢琴已经5年,弹到了业余7级。妈妈的意思是希望女儿再接再厉,争取将来进音乐学院,成为一名钢琴家。可余婷婷不想这样,她认为妈妈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如今钢琴弹到业余7级的同学比比皆是,而且,社会上的钢琴考级水分太大,自己对视唱练耳一窍不通,这水平想成为钢琴家是不可能的。余婷婷喜欢钢琴,她希望将弹琴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至于理想,她将来想做一名英语老师。余婷婷说,她对英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老师和余婷婷沟通过,老师发现余婷婷喜欢英语超过喜欢钢琴,而且余婷婷英语超级棒。她还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很享受和同学打交道的过程。可余妈妈听不进这些,她满脸焦急地埋怨女儿不听话。
“周围人”夸赞余婷婷琴弹得好,余妈妈便执著地认为,女儿是当钢琴家的料,于是便给孩子设计未来,以为自己为女儿铺就的路是最好的。“对孩子好”不应以牺牲孩子的兴趣为代价,而此时,比妈妈清醒的余婷婷正在原地打转。
该如何与“周围”互动
谁也免不了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周围人打交道更是一门学问。在自己茫然无助的时候,能与周围人交流,让不同的信息刷新自己原有的观念,这的确能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创造力。就像王显,在和李远的互动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及时修正的结果是数学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周围”一些意识的强烈驱使下,有的人可能会作出有失理智的决定。追根寻源,往往是盲目的从众心理在作祟。像余妈妈,她没有对钢琴界的现状作更深入的了解,便武断地认为业余7级是很了不起的水平。她不清楚钢琴的业余级与专业水平之间的差距,便为女儿的未来作出“设计”。相比之下,余婷婷的判断更为准确,她为自己设计的未来更现实、更有可能实现。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受到周围信息的影响是正常现象。通过与“周围”的比对,能明显发现问题的是聪明人,比如余婷婷;通过与“周围”的互动,受到启发,及时调整自己行为的是敏于行的人,比如王显。而“周围”人怎样,我也要怎样,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具有从众心理的人,往往会疏于思考,行之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