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重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提高,促进学生个性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如何以课堂为我们实践的舞台,以主体感受为主要形式,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去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应该多方面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来自哪里?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上,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趣的孩子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在我任教的六年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在教室里坐不住,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他自尊心特别强,不服输,在同学面前爱表现。所以我积极鼓动其参与课堂的管理,让他负责体育器材配置和回收,转化其活动兴趣,培养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说明器材管理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程度,要胜任这份工作应该在课堂上作其他同学的表率,建立威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位同学的组织纪律性和活动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把器材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综合上述因素,我建议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
其次,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情境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兴趣也比较容易激发和转化。因此教师选择内容时也应多样化,从学生心理和生活出发,多选择一些儿童化、趣味强的运动项目,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加以引导和转变,让学生放开心扉,融入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激励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体验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
二、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他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主体性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有互存差异的学生。我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并非教师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行针对其个人的教学,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其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针对差异启发引导,独立探讨,把体育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活动,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体育教育要生活化,教师在教学的应用中也要转变思想,抛开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认真分析教材特点,仔细研究教法,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充分展露其个性天赋,鼓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于是在课上我也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自由想象设计练习,他们觉得长长的塑料袋像尾巴,总结提炼出了不同形式的抓尾巴游戏:把报纸装进塑料袋像炸药包,与我交流后完成了最感兴趣的战斗游戏,我不得不叹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妙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追求的个性发展是放在整体教学的角度上,以学生整体发展为导向,以整体活动促进个性发展,并不是偏激地由学生随意放纵,进行“放羊式”教学。一个有师德的体育教师应该表现在对学生差异的充分认识上,对教学目标的充分理解上,对课题价值的充分发掘上,对教学方法的充分运用上,而不是利用教学舞台淋漓尽致的进行自我表现。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为主体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快乐。我认为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实的感受,学生的评价是最贴切的评价。我们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塑者,因为教师自身素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教育关系。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合作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这样孩子只是在被迫接受,没有独立的见解和个性化的反馈。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提升其人格魅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也只有这样的体育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体育的个性培养,正确认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把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生动的主角。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来自哪里?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上,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趣的孩子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在我任教的六年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在教室里坐不住,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他自尊心特别强,不服输,在同学面前爱表现。所以我积极鼓动其参与课堂的管理,让他负责体育器材配置和回收,转化其活动兴趣,培养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说明器材管理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程度,要胜任这份工作应该在课堂上作其他同学的表率,建立威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位同学的组织纪律性和活动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把器材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综合上述因素,我建议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
其次,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情境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兴趣也比较容易激发和转化。因此教师选择内容时也应多样化,从学生心理和生活出发,多选择一些儿童化、趣味强的运动项目,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加以引导和转变,让学生放开心扉,融入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激励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体验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
二、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师是主导者、组织者,他对整个课堂起调控作用,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达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主体性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有互存差异的学生。我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并非教师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行针对其个人的教学,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其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针对差异启发引导,独立探讨,把体育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活动,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体育教育要生活化,教师在教学的应用中也要转变思想,抛开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认真分析教材特点,仔细研究教法,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充分展露其个性天赋,鼓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于是在课上我也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自由想象设计练习,他们觉得长长的塑料袋像尾巴,总结提炼出了不同形式的抓尾巴游戏:把报纸装进塑料袋像炸药包,与我交流后完成了最感兴趣的战斗游戏,我不得不叹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妙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追求的个性发展是放在整体教学的角度上,以学生整体发展为导向,以整体活动促进个性发展,并不是偏激地由学生随意放纵,进行“放羊式”教学。一个有师德的体育教师应该表现在对学生差异的充分认识上,对教学目标的充分理解上,对课题价值的充分发掘上,对教学方法的充分运用上,而不是利用教学舞台淋漓尽致的进行自我表现。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为主体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快乐。我认为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实的感受,学生的评价是最贴切的评价。我们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塑者,因为教师自身素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教育关系。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合作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这样孩子只是在被迫接受,没有独立的见解和个性化的反馈。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提升其人格魅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也只有这样的体育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体育的个性培养,正确认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把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人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生动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