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对数量及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认识。此外,对不同学段的估算教学也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估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随着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估算认识的深刻,估算也正以其独具魅力的教育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展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说,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需要,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训练思维和发展智力的需要。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培养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强化他们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一、强化估算意识,不断提高估算兴趣
估算意识是指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下宜于估计而不必做准确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在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由此可见估算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估算能力的形成。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老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可行性,生活中有许多事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进行精确计算。在教学实践中可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体验到估算的奥妙。如有一个体育小组在学投篮时,五个人分别投中的球数为36、19、24、48、38,想這五个同学中平均投中的个数是( )①40,②33,③23。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就可以运用一组数中平均数的特征,即它一定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而接近中间的数。从而估算出这个平均数一定大于19,小于48,而接近两个数的中间数,在三个答案中(2)是最符合条件的。所以正确答案是33。这种巧妙的估算过程,就会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
二、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如果重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遇到与计算关的数学问题时,能自觉采用恰当的估算方式预先进行估算,以确定结果的大致范围,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能有初步了解,首先教会学生加、减乘除法的估算方法,在加减法的估算中,一般都是取近似数尽量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在乘法中,一个因数是一位数时,先把第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再和乘数相乘,如:692×4看作700×4。乘数是两位数的时,先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再用这两个近似数相乘,如:420×39看作400×40。在除法中,除数是一位数时,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把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然后用求得的近似数除以除数,如:5910÷3看作6000÷3,2420÷8看作2400÷8,除数是两位数时,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然后求这两个近似数的商,如:6012÷28看作6000÷30,2780÷73看作2800÷70。另外,估算作为《课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要加强的领域,作为一种计算方法,作为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要用上估计数量、进行估算。因此,很有必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就要在每一课时中适时地运用估算,使之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养成良好估算习惯,一要培养学生有估算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知识之门的第一把金钥匙。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的热情就尤如火山喷发之势空前高涨。二要结合计算经常运用:运用估算去检验解决问题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是经常要采用的方法。
三、指导方法,逐步形成估算技能
教学估算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会不会做题目,而在于是否掌握了估算的基本方法,这是教学中要突出的问题,即估算方法的指导,估算方法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掌握估算方法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体现于每一课时之中。掌握估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结果算得对不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出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
1.取整估算法。
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整千数再进行计算。这种最简便的估算方法,是在估算时把数保留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计算出大概是多少,如:向希望小学捐书,一年级捐书118本,二年级捐书104本,三年级捐书95本,大约捐书多少本?可以把118看成100、104看成100,95看成100来估算,有些数用这种方法时误差会比较大,则可以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如防疫站要给二个年级的学生注射疫苗,大概要准备多少个一次性注射器?一年级152人,二年级147人,如果把这两个数都看成整百数误差就会比较大,所以可以把152看成150,147看成150来估算。又如在买东西时,电视机996元,微波炉816元,妈妈至少该带多少钱?这里如果把996元看成1000元,把816看成800元,则带的钱就不够了,碰到“买东西”这类问题时则应该多估计一点。
2.生活经验估计法。
在解答应用题时,根据题意估计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结果,或者列出在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存在的结果。如:爸爸3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9倍,爷爷、小明的年龄各是多少?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很快判断出爷爷大于35岁,小明小于35岁,为正确解题埋下了伏笔。又如:有20个同学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能坐6人,要租几条船?在估算时就要从实际出发,租3条船不够,必须得租4条船。
总之,估算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记忆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预见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接受估算,培养他们对估算的兴趣、形成估算习惯、提高估算技能,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对数量及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认识。此外,对不同学段的估算教学也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估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随着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估算认识的深刻,估算也正以其独具魅力的教育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展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说,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需要,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训练思维和发展智力的需要。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培养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强化他们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一、强化估算意识,不断提高估算兴趣
估算意识是指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下宜于估计而不必做准确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在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由此可见估算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估算能力的形成。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老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可行性,生活中有许多事件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进行精确计算。在教学实践中可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体验到估算的奥妙。如有一个体育小组在学投篮时,五个人分别投中的球数为36、19、24、48、38,想這五个同学中平均投中的个数是( )①40,②33,③23。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就可以运用一组数中平均数的特征,即它一定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而接近中间的数。从而估算出这个平均数一定大于19,小于48,而接近两个数的中间数,在三个答案中(2)是最符合条件的。所以正确答案是33。这种巧妙的估算过程,就会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
二、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如果重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遇到与计算关的数学问题时,能自觉采用恰当的估算方式预先进行估算,以确定结果的大致范围,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能有初步了解,首先教会学生加、减乘除法的估算方法,在加减法的估算中,一般都是取近似数尽量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在乘法中,一个因数是一位数时,先把第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再和乘数相乘,如:692×4看作700×4。乘数是两位数的时,先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再用这两个近似数相乘,如:420×39看作400×40。在除法中,除数是一位数时,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把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然后用求得的近似数除以除数,如:5910÷3看作6000÷3,2420÷8看作2400÷8,除数是两位数时,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然后求这两个近似数的商,如:6012÷28看作6000÷30,2780÷73看作2800÷70。另外,估算作为《课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要加强的领域,作为一种计算方法,作为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要用上估计数量、进行估算。因此,很有必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就要在每一课时中适时地运用估算,使之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养成良好估算习惯,一要培养学生有估算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知识之门的第一把金钥匙。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的热情就尤如火山喷发之势空前高涨。二要结合计算经常运用:运用估算去检验解决问题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是经常要采用的方法。
三、指导方法,逐步形成估算技能
教学估算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会不会做题目,而在于是否掌握了估算的基本方法,这是教学中要突出的问题,即估算方法的指导,估算方法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掌握估算方法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体现于每一课时之中。掌握估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结果算得对不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出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
1.取整估算法。
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整千数再进行计算。这种最简便的估算方法,是在估算时把数保留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计算出大概是多少,如:向希望小学捐书,一年级捐书118本,二年级捐书104本,三年级捐书95本,大约捐书多少本?可以把118看成100、104看成100,95看成100来估算,有些数用这种方法时误差会比较大,则可以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如防疫站要给二个年级的学生注射疫苗,大概要准备多少个一次性注射器?一年级152人,二年级147人,如果把这两个数都看成整百数误差就会比较大,所以可以把152看成150,147看成150来估算。又如在买东西时,电视机996元,微波炉816元,妈妈至少该带多少钱?这里如果把996元看成1000元,把816看成800元,则带的钱就不够了,碰到“买东西”这类问题时则应该多估计一点。
2.生活经验估计法。
在解答应用题时,根据题意估计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结果,或者列出在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存在的结果。如:爸爸3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9倍,爷爷、小明的年龄各是多少?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很快判断出爷爷大于35岁,小明小于35岁,为正确解题埋下了伏笔。又如:有20个同学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能坐6人,要租几条船?在估算时就要从实际出发,租3条船不够,必须得租4条船。
总之,估算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记忆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预见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接受估算,培养他们对估算的兴趣、形成估算习惯、提高估算技能,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