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系统的阐述建水官厅铅锌矿虾洞矿区地质背景,总结了虾洞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综合分析虾洞基础地质资料和物化探资料,在第三成矿带及北侧峨眉山组(P1β)与茅口组(P1m)接触具有找矿前景。
[关键词]虾洞铅锌矿区 矿床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找矿前景
中图分类号:R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9-0393-01
建水县官厅铅锌矿已经有悠久的开采历史,而虾洞矿区的采矿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从现存的大量老洞及炉渣分析,当时该矿区采铅炼银已达相当规模。由于开采时间长,近年来,转入搜残找盲为主,矿山资源发生危机。笔者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地质条件出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虾洞矿区基础地质资料,认为矿区深部和外围可能还有大的找矿前景。
一、区域地质和构造位置
隶属康滇地轴南缘,云南山字型石屏弧的南顶端偏西翼,个旧~右江盆岭区向西凸出的楔形带。北邻杨子地台滇东台褶皱带的官厅~牛街弧形大向斜。构造线北北西向,本区往南以红河断裂与藏滇地槽系分界,并与杨子准地台丽江台缘褶皱带的哀牢山束(地体)隔河相望。
现有矿床主要集中分布在荒田、垄德、苍台、牛滚塘、虾洞、乌梅五大矿区。矿床类型分为同生矿浆及热液成矿和成矿期后构造及热液迭加成矿两大类。
1砾岩、含砾砂岩2砾岩夹含砾粗砂岩石3页岩、砂岩4砾岩、砂岩、粉砂岩5页岩夹灰岩6灰岩夹白云岩7灰岩、白云岩8页岩、粉砂岩、局部夹砾岩9玄武岩10茅口组白云岩、灰岩11栖霞组灰岩12石炭系上统灰岩13石炭系中统灰岩14推测及实测不整合界线15推测及实测性质不明断层16实测及推测地质界线17大型铅锌矿18中型铅锌矿19小型铅锌矿20锑矿点21房屋
二、矿床地质特征
虾洞矿区位于康滇地轴最南端,红河深大断裂旁侧部位,铅锌矿床为中小型规模。
矿床一般潜水面以上以氧化矿为主,潜水面以下以硫化矿为主,主要沿茅口组灰岩间断裂产出,矿体小而富,矿体形态复杂,有脉状、扁豆状、似层状、囊状等,局部彭大,走向伸延不稳定,具尖灭再现现象,受构造裂隙控制。
虾洞矿区地表主要出露地层有二叠系茅口组(P1m)、峨眉山组(P1β)、三叠系洗马塘组(T1x)、鸟格组(T3n)、第四系。褶皱为倾向南西的陡倾斜单斜构造。总体以茅口组(P1m)为核部,峨眉山组(P1β)为两冀的破背,被断裂构造破坏,局部呈叠瓦状。断层发育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层。北西向断裂主要控矿构造,由多条组成。产状变化大,有时平缓,有时近于直立,局部出现倒转。总体倾向南西,倾角60~78。断层破碎带有分枝、复合、膨胀现象。北东向断层较为发育,晚于北西向断层且切割北西向断层。矿体主要赋存于P1β/P1m接触带附近的大理岩构造裂隙中,矿体沿北西向断裂近似平行产出。
虾洞矿区是以铅锌为主,伴生银、锑等多金属矿床,现揭露的矿体主要为:
1.主要典型的矿体为Ⅰ号矿体,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沿北西向断裂近似平行产出,矿体走向长大于1106米,垂高400米,产状为202—230°∠53—68°,厚度一般在1.18—8.55米,最大厚度24.95米,平均厚度3.84米,矿体平均品位Pb2.99%、Zn0.36%、Ag147.90g/t。(图2)
2.Ⅱ号矿体呈似层状、扁豆状受构造裂隙控制产出,矿体走向长570米,垂高151米,产状为38—45°∠57—70°,厚度1.18—8.80米,平均厚度3.34米,矿体平均品位Pb5.25%、Zn5.72%、Ag79.18g/t。
3.Ⅳ号矿体呈脉状、扁豆状受构造裂隙控制产出,矿体走向长418米,垂高94米,产状为25—51°∠70—75°,厚度1.05—4.47米,平均厚度1.70米,矿体平均品位Pb7.83%、Zn8.15%、Ag58.99g/t。
1茅口组灰岩2玄武岩3钻孔4矿体5断层6巷道
三、控矿因素
矿区铅锌矿体赋存及分布与构造、岩性、岩浆岩、矿化蚀变关系密切,其关系特征如:
1、与断层构造关系:矿体赋存于距峨眉山玄武岩组(P1β)与茅口组(P1m)接触带约几十米—二百余米范围内的碳酸盐岩中,严格受北西向斷层控制,北西向构造带是矿区最主要的成矿构造体系,容矿地层、含矿断裂与矿体呈“三位一体”。而北东向断层为含矿流体的贯入提供了一定的通道(矿区主要矿体都赋存于北东向构造旁侧)。这充分说明了虾洞铅锌矿的形成和分布严格受构造控制。
2、与岩性的关系:铅锌矿有选择性地赋存于角砾状碎裂大理岩中,在玄武岩中未发现铅锌矿(化)体,这与碳酸盐岩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3、与岩浆岩的关系:在酸-碱性岩浆岩出现的地段均见不同程度的铅锌矿化,在中—基性岩浆岩出现地段未见铅锌矿化,说明酸-碱性岩浆活动带来含有丰富Pb、Zn、Ag、Fe、Sb、S、As等元素的热卤水。
4、与矿化蚀变的关系:矿区主要矿化为黄(褐)铁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锑矿化、毒砂矿化、碳酸盐化、硅化、重晶石化等矿化蚀变,铅、锌为中温元素,锑、砷为低温元素,说明这些矿化与中—低温热液关系密切。
以上四种特征,初步推断矿区铅锌矿床的形成与北西向断层构造、碳酸盐岩、酸-碱性岩浆岩、矿化蚀变关系十分密切。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反映北西向断层为多期活动的构造,从华力西期—燕山期不间断活动,造成区内岩浆频繁活动,特别是燕山期酸-碱性岩浆活动带来含有丰富Pb、Zn、Ag、Fe、Sb、S、As等元素的热卤水,与化学性质较活跃的碳酸盐岩交代发生黄铁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磁黄铁、碳酸盐化、重晶石化、硅化等蚀变,随着温度压力降低在构造破碎带富集成工业铅锌矿体。
综上所述,矿床显示出产在碳酸盐岩中具铅—锌—锑—银建造类型特征,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矿床。
四、找矿前景浅析
虾洞矿区找矿前景区主要为1线以西、7线以东及矿区以北部地段,20世纪50年代云南省地质厅虾硐地质队进行初勘,深部以坑、钻为主,地表用槽探控制。2012-2013年,经过系统的地质资料收集、综合分析,通过对前景区围岩蚀变、矿区构造体系、控矿特征等进一步研究,可作为今后找矿方向,现分述如下。
1.1线以西及7线以东处于北西向构造第三矿化带区域,通过X009、X099、X042、X075坑地質资料分析,此构造带是存在的,储矿条件非常有利,该地段勘查程度低,有进一步找矿突破的前景。
2.根据区域成矿带(回新—荒田)成矿规律,矿体多产于峨眉山(Pβ)玄武岩组与茅口组(P1m)接触带附近大理岩构造裂中。矿区F1线以南(红河断裂以北第二段玄武岩)玄武岩以茅口组(P1m)灰岩下部接触带区域有较大找矿空间。矿区北侧受F1断层控制的峨眉山组(Pβ)与茅口组(P1m)接触部位具有较大的成矿空间。该地段勘查程度低,有进一步找矿前景。
五、结束语
从虾洞矿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出发,综合分析虾洞矿区的基础地质资料和物化探资料,认为在第三成矿带及北侧峨眉山组(P1β)与茅口组(P1m)接触部位具有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国武云南建水荒田-虾洞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带的硫、铅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1990.
[2] 黄智龙等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2004,12.
[关键词]虾洞铅锌矿区 矿床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找矿前景
中图分类号:R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9-0393-01
建水县官厅铅锌矿已经有悠久的开采历史,而虾洞矿区的采矿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从现存的大量老洞及炉渣分析,当时该矿区采铅炼银已达相当规模。由于开采时间长,近年来,转入搜残找盲为主,矿山资源发生危机。笔者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地质条件出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虾洞矿区基础地质资料,认为矿区深部和外围可能还有大的找矿前景。
一、区域地质和构造位置
隶属康滇地轴南缘,云南山字型石屏弧的南顶端偏西翼,个旧~右江盆岭区向西凸出的楔形带。北邻杨子地台滇东台褶皱带的官厅~牛街弧形大向斜。构造线北北西向,本区往南以红河断裂与藏滇地槽系分界,并与杨子准地台丽江台缘褶皱带的哀牢山束(地体)隔河相望。
现有矿床主要集中分布在荒田、垄德、苍台、牛滚塘、虾洞、乌梅五大矿区。矿床类型分为同生矿浆及热液成矿和成矿期后构造及热液迭加成矿两大类。
1砾岩、含砾砂岩2砾岩夹含砾粗砂岩石3页岩、砂岩4砾岩、砂岩、粉砂岩5页岩夹灰岩6灰岩夹白云岩7灰岩、白云岩8页岩、粉砂岩、局部夹砾岩9玄武岩10茅口组白云岩、灰岩11栖霞组灰岩12石炭系上统灰岩13石炭系中统灰岩14推测及实测不整合界线15推测及实测性质不明断层16实测及推测地质界线17大型铅锌矿18中型铅锌矿19小型铅锌矿20锑矿点21房屋
二、矿床地质特征
虾洞矿区位于康滇地轴最南端,红河深大断裂旁侧部位,铅锌矿床为中小型规模。
矿床一般潜水面以上以氧化矿为主,潜水面以下以硫化矿为主,主要沿茅口组灰岩间断裂产出,矿体小而富,矿体形态复杂,有脉状、扁豆状、似层状、囊状等,局部彭大,走向伸延不稳定,具尖灭再现现象,受构造裂隙控制。
虾洞矿区地表主要出露地层有二叠系茅口组(P1m)、峨眉山组(P1β)、三叠系洗马塘组(T1x)、鸟格组(T3n)、第四系。褶皱为倾向南西的陡倾斜单斜构造。总体以茅口组(P1m)为核部,峨眉山组(P1β)为两冀的破背,被断裂构造破坏,局部呈叠瓦状。断层发育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层。北西向断裂主要控矿构造,由多条组成。产状变化大,有时平缓,有时近于直立,局部出现倒转。总体倾向南西,倾角60~78。断层破碎带有分枝、复合、膨胀现象。北东向断层较为发育,晚于北西向断层且切割北西向断层。矿体主要赋存于P1β/P1m接触带附近的大理岩构造裂隙中,矿体沿北西向断裂近似平行产出。
虾洞矿区是以铅锌为主,伴生银、锑等多金属矿床,现揭露的矿体主要为:
1.主要典型的矿体为Ⅰ号矿体,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沿北西向断裂近似平行产出,矿体走向长大于1106米,垂高400米,产状为202—230°∠53—68°,厚度一般在1.18—8.55米,最大厚度24.95米,平均厚度3.84米,矿体平均品位Pb2.99%、Zn0.36%、Ag147.90g/t。(图2)
2.Ⅱ号矿体呈似层状、扁豆状受构造裂隙控制产出,矿体走向长570米,垂高151米,产状为38—45°∠57—70°,厚度1.18—8.80米,平均厚度3.34米,矿体平均品位Pb5.25%、Zn5.72%、Ag79.18g/t。
3.Ⅳ号矿体呈脉状、扁豆状受构造裂隙控制产出,矿体走向长418米,垂高94米,产状为25—51°∠70—75°,厚度1.05—4.47米,平均厚度1.70米,矿体平均品位Pb7.83%、Zn8.15%、Ag58.99g/t。
1茅口组灰岩2玄武岩3钻孔4矿体5断层6巷道
三、控矿因素
矿区铅锌矿体赋存及分布与构造、岩性、岩浆岩、矿化蚀变关系密切,其关系特征如:
1、与断层构造关系:矿体赋存于距峨眉山玄武岩组(P1β)与茅口组(P1m)接触带约几十米—二百余米范围内的碳酸盐岩中,严格受北西向斷层控制,北西向构造带是矿区最主要的成矿构造体系,容矿地层、含矿断裂与矿体呈“三位一体”。而北东向断层为含矿流体的贯入提供了一定的通道(矿区主要矿体都赋存于北东向构造旁侧)。这充分说明了虾洞铅锌矿的形成和分布严格受构造控制。
2、与岩性的关系:铅锌矿有选择性地赋存于角砾状碎裂大理岩中,在玄武岩中未发现铅锌矿(化)体,这与碳酸盐岩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3、与岩浆岩的关系:在酸-碱性岩浆岩出现的地段均见不同程度的铅锌矿化,在中—基性岩浆岩出现地段未见铅锌矿化,说明酸-碱性岩浆活动带来含有丰富Pb、Zn、Ag、Fe、Sb、S、As等元素的热卤水。
4、与矿化蚀变的关系:矿区主要矿化为黄(褐)铁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锑矿化、毒砂矿化、碳酸盐化、硅化、重晶石化等矿化蚀变,铅、锌为中温元素,锑、砷为低温元素,说明这些矿化与中—低温热液关系密切。
以上四种特征,初步推断矿区铅锌矿床的形成与北西向断层构造、碳酸盐岩、酸-碱性岩浆岩、矿化蚀变关系十分密切。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反映北西向断层为多期活动的构造,从华力西期—燕山期不间断活动,造成区内岩浆频繁活动,特别是燕山期酸-碱性岩浆活动带来含有丰富Pb、Zn、Ag、Fe、Sb、S、As等元素的热卤水,与化学性质较活跃的碳酸盐岩交代发生黄铁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磁黄铁、碳酸盐化、重晶石化、硅化等蚀变,随着温度压力降低在构造破碎带富集成工业铅锌矿体。
综上所述,矿床显示出产在碳酸盐岩中具铅—锌—锑—银建造类型特征,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矿床。
四、找矿前景浅析
虾洞矿区找矿前景区主要为1线以西、7线以东及矿区以北部地段,20世纪50年代云南省地质厅虾硐地质队进行初勘,深部以坑、钻为主,地表用槽探控制。2012-2013年,经过系统的地质资料收集、综合分析,通过对前景区围岩蚀变、矿区构造体系、控矿特征等进一步研究,可作为今后找矿方向,现分述如下。
1.1线以西及7线以东处于北西向构造第三矿化带区域,通过X009、X099、X042、X075坑地質资料分析,此构造带是存在的,储矿条件非常有利,该地段勘查程度低,有进一步找矿突破的前景。
2.根据区域成矿带(回新—荒田)成矿规律,矿体多产于峨眉山(Pβ)玄武岩组与茅口组(P1m)接触带附近大理岩构造裂中。矿区F1线以南(红河断裂以北第二段玄武岩)玄武岩以茅口组(P1m)灰岩下部接触带区域有较大找矿空间。矿区北侧受F1断层控制的峨眉山组(Pβ)与茅口组(P1m)接触部位具有较大的成矿空间。该地段勘查程度低,有进一步找矿前景。
五、结束语
从虾洞矿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出发,综合分析虾洞矿区的基础地质资料和物化探资料,认为在第三成矿带及北侧峨眉山组(P1β)与茅口组(P1m)接触部位具有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国武云南建水荒田-虾洞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带的硫、铅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1990.
[2] 黄智龙等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