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已经实施几年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转变理念找到设计教学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
1.初中历史教育应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
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而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所谓历史教育就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促使学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才是初中历史教学真正的目的,才能形成国民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2.利用影视片段、历史资料片,重现历史的生动。
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物画展的时空走廊,历史事物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历史是生动的。然而,过去性是历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课堂上仅仅靠语言描述,有时候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与丰富多彩,所以在中外的多次调查中,学生都认为干瘪、乏味、无聊是历史学科的代名词,甚至有人惊呼:“对新一代的多数人而言,历史,如同上帝一样,已经死了。”解决这个难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利用影视片段、历史资料片,重现历史的生动,同时,在形、声、光、色、动画的感染下,使学生自然突破时空界限,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经历历史、体验历史,获得由感知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开国大典”时,尽管有关开国大典的语言描述已经比较生动了,但很难感染学生,难以使学生产生庄严感和自豪感。而截取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讲课时播放给学生,情况就不一样了,富有感染力的音响效果、隆重的场景、庄严的表情、欢腾的人群,使学生仿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经历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庄严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3.利用图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情。
教学中,受条件限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视频资料。但前人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图片、实物和文献资料,它不如视频资料那么生动,但是如果运用得当,则依然能为我们创造性地创设调动学生感情的历史情境提供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组织学习“火烧圆明园”这一内容时,我没有找到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光碟,用图片成功地创设了一个令学生“神入”的教学情境。我先向学生展示了两副圆明园的复原图,同学们看到画面上这些精美的中西合璧的建筑,不禁对这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产生向往之情。接着,我又向学生展示了三幅文物图片,并告诉学生这三件文物是圆明园喷泉上的装饰品,我们国家买回它花了数千万元,清朝皇家的宝物主要都放在圆明园,它们每一件的价值都超过图中的文物。学生对此惊叹不已。讲到这,我话锋一转,说:“1860年10月,这一切都化为了乌有,宝物成了侵略者的战利品,精美的建筑化为废墟,这个侵略者是谁呢?就是英法联军。”学生的痛惜之情、痛恨之情立刻被激发出来。
4.丰富历史教育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就其课程来说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应该充分利用开展教育活动。如组织知识竞赛、讲历史故事比赛,举行专题讲座或评论,利用社会资源,参观遗址、古迹、纪念馆,组织观看历史影视片等,尤其是知识竞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举办过各级各类的知识竞赛,如果我们也像数、理、化、外那样从全国到省、市举办知识竞赛,那么一定能促使学生学习历史,激发兴趣,提高素质。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必须开放教育,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5.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消除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却是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正确认识新课程下三个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
新课程下的学生: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性进行学习。实施新课程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看待,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所教学生的情况、要求和认知的发展规律。
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评价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了解以往的上课流程与新课程要求有何不足,然后扬长避短,并按新课程、新理念充实自己、改变自己。
新课程下的课堂和教材: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的场所。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素材之一,并不是全部。新课程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师只能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7.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课,让学生感知历史,提高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有些历史概念比较抽象,用常规的课堂互动方式,很难让学生理解,学习的积极情感无从产生。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内容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创设出使学生拥有体验、想象、思考的“往日的生活背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课堂环境。活动课灵活、形象、生动、便于重现历史,是突破这类教学难题的好办法。
1.初中历史教育应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
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而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所谓历史教育就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促使学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才是初中历史教学真正的目的,才能形成国民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2.利用影视片段、历史资料片,重现历史的生动。
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物画展的时空走廊,历史事物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历史是生动的。然而,过去性是历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课堂上仅仅靠语言描述,有时候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与丰富多彩,所以在中外的多次调查中,学生都认为干瘪、乏味、无聊是历史学科的代名词,甚至有人惊呼:“对新一代的多数人而言,历史,如同上帝一样,已经死了。”解决这个难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利用影视片段、历史资料片,重现历史的生动,同时,在形、声、光、色、动画的感染下,使学生自然突破时空界限,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经历历史、体验历史,获得由感知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开国大典”时,尽管有关开国大典的语言描述已经比较生动了,但很难感染学生,难以使学生产生庄严感和自豪感。而截取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讲课时播放给学生,情况就不一样了,富有感染力的音响效果、隆重的场景、庄严的表情、欢腾的人群,使学生仿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经历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庄严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3.利用图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情。
教学中,受条件限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视频资料。但前人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图片、实物和文献资料,它不如视频资料那么生动,但是如果运用得当,则依然能为我们创造性地创设调动学生感情的历史情境提供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组织学习“火烧圆明园”这一内容时,我没有找到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光碟,用图片成功地创设了一个令学生“神入”的教学情境。我先向学生展示了两副圆明园的复原图,同学们看到画面上这些精美的中西合璧的建筑,不禁对这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产生向往之情。接着,我又向学生展示了三幅文物图片,并告诉学生这三件文物是圆明园喷泉上的装饰品,我们国家买回它花了数千万元,清朝皇家的宝物主要都放在圆明园,它们每一件的价值都超过图中的文物。学生对此惊叹不已。讲到这,我话锋一转,说:“1860年10月,这一切都化为了乌有,宝物成了侵略者的战利品,精美的建筑化为废墟,这个侵略者是谁呢?就是英法联军。”学生的痛惜之情、痛恨之情立刻被激发出来。
4.丰富历史教育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就其课程来说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应该充分利用开展教育活动。如组织知识竞赛、讲历史故事比赛,举行专题讲座或评论,利用社会资源,参观遗址、古迹、纪念馆,组织观看历史影视片等,尤其是知识竞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举办过各级各类的知识竞赛,如果我们也像数、理、化、外那样从全国到省、市举办知识竞赛,那么一定能促使学生学习历史,激发兴趣,提高素质。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必须开放教育,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5.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消除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却是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正确认识新课程下三个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
新课程下的学生: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性进行学习。实施新课程必须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看待,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所教学生的情况、要求和认知的发展规律。
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评价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了解以往的上课流程与新课程要求有何不足,然后扬长避短,并按新课程、新理念充实自己、改变自己。
新课程下的课堂和教材: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的场所。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素材之一,并不是全部。新课程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师只能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7.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课,让学生感知历史,提高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有些历史概念比较抽象,用常规的课堂互动方式,很难让学生理解,学习的积极情感无从产生。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内容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创设出使学生拥有体验、想象、思考的“往日的生活背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课堂环境。活动课灵活、形象、生动、便于重现历史,是突破这类教学难题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