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人文,旅游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这些。很多驴友在途中遇到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回来之后却只记得旅途中的快慰。摄影家红杏作为转尕朵觉悟神山上出现的第一个汉族女人,在影片中展现出她对玉树州的深深眷恋之情;杨惠龙带来古老悠远的石头城春节印象;而在小编的“胁迫”下,大象重温了若干年前的孜珠寺朝拜之旅。
  在这个黄金的五月,准备好了,就上路吧。
  
  第一眼见到红杏,我有点吃惊,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面带微笑的女人。在她亲手泡制的云南普洱的茶香里,红杏对我们娓娓道来她对于“家乡”玉树的那一份深深的情怀。
  


  
  “我愿意用镜头去等他”
  “上学时,我最先接触和感兴趣的其实是动态影像,对它的爱好一直没有放弃,但那时民用机器没有普及。”红杏的DV作品中,仍可以看出她图片、摄影独特的风格,无论是光线、构图都经过细心琢磨。“当对方在谈话或做什么事情时,我不希望去打扰被摄对象,而更愿意用镜头去等待。尊重,是我对被摄对象最基本的回报。”
  
  “亲情无可选择,也不用选择”
  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红杏每次从玉树回来也会发牢骚。但她始终割舍不下对玉树和朋友们的牵挂,每年都忍不住回去看望他们。“和别人讲述玉树的时候,我脑海中呈现的景象是家乡式的,而不是异乡式的。其实在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调节方式。”比如,遇到恶劣的天气、或者行程被耽误了,只要看看当地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心态也就平和了。在藏区,积极的心态,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布才哇说,最怕的三个女人其中一个是我。”
  红杏提得最多的是玉树的朋友布才哇。这个对家乡充满深情的康巴汉子和朋友成立了“玉树藏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把玉树歌舞艺术带到全国。红杏说,由于视角不一样,有很多布才哇拍的素材是她忽略掉的内容,但她也漏拍了很多布才哇才拍得到的东西。
  面对布才哇的错误,红杏会毫不客气地数落他。“就像对布才哇一样,对于玉树的很多的人,我会议论,责骂,会生他们的气,有时当面就会和他们吵架,但是回过头来,我还是对他们很牵挂。”
  
  “我把玉树介绍给人们”
  听着红杏对玉树现在情况的描述,我脑海中忽然闪现出一个问题:“你觉得玉树现在的这种开发和你一直所坚持的保护这个地区原生态的努力之间有什么矛盾吗?”红杏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认为我把玉树和这里的一切介绍给人们,是给当地人创造了一个效应,是符合当地人希望的。有些人会担心,这会不会使这个地方将来就变味了呢?我觉得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群,都有前进的权利。不能因为我们的心理期待而阻止他们进化的进程。我觉得应该去帮助他们。既然这种进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并不是一个不好的事情,我们不如去引导他们以比较好的方式去前进。”
  作为将玉树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摄影家,红杏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尽管力量薄弱,但我要做到我最大的努力。”
  
  Tips
  玉树州位于青海省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素有名山所宗、江河之源、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美誉。“玉树”是藏文译音,含义为“遗址”,将音、义相连,则是“在故址上盛开的美玉之树”。这里有享誉中外的玉树歌舞,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赛马节”以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而形成的具有其鲜明特点的宗教文化艺术……
  “尕朵觉悟”神山:属玉树州,称多县尕朵乡,和西藏冈仁波切、云南梅里雪山、青海阿尼玛卿山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是玉树人自视为其守护神的千古名山。其山势巍峨、险峻,具有一种 雄性美。迄今为止还是座处女峰,未曾有一人登上主峰的最高顶端。一般人都是转神山的中转径。转山朝圣线:结古镇——清水河——扎多乡——赛康寺——尕朵觉悟神山。
  其他周边景点和景观:新寨嘛呢城;勒巴沟的嘛呢山;大日如来佛殿;“黑颈鹤之乡”隆保湖;热情奔放的玉树歌舞艺术;玉树地区诸多的藏传佛教寺院。
  前往玉树路线:从青海省会西宁走214国道就可以到玉树,到玉树州府813公里;再到康国寺,有180公里左右;到尕朵觉悟神山,有200多公里。这些路程都有路,但高原冻土地带公路的质量不是很好。
  
   注意事项
  1、为你的DV、DC等机器带上足够的备用电池和卡、磁带等存储介质。行程中有些地方的电源是发电机,电压不稳,容易对设备造成损害。当地没有卖反转片胶卷的,要备足胶卷。遮光罩必不可少,风沙较大,最好给镜头戴上一块UV镜。如果携带笔记本,最好提前备份所有文件,旅途的颠簸很可能会导致回来后重装。
  2、红杏特别提醒为当地人拍照的旅行者,尽可能送给帮助你、配合你拍照的当地朋友一张照片,履行承诺把照片寄给他们。对你来说几元的冲印费不算什么,对他们可能意味着自己的第一张照片。而我们,能从中体会到真挚的情缘和给予的快乐。
  3、玉树州的物质文化程度已经比较好了,有小超市等,比较方便。玉树新装了IC电话,有网吧,玉树移动通信的短信息服务也已开通。
  
其他文献
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被各种知识和词语密不透风的包围着,常常使我们无法从容不迫或者理直气壮的去指证“现实”的位置,这导致我们不断的去寻找介入“现实”的力量,并相信有某种方法使我们能够获取“现实”的“葵花宝典”,它被转化为一种对技术的情感向往。  当我们手持摄像机镜头在“现实”的“皮肤”上不断挪动、停顿,期待打开能够获得进入“现实”的大门时,我们与“现实”已经无法互相指证,也不存在通过镜头会产生异样的
期刊
自打有了电影,就有了“电影语言”。  常常听到这样的评价:这部片子不错,有点吕克·贝松的味道。或者又说,谁谁拍的纪录片很有阿巴斯的风格。  咱们的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多少年前就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得够狠。学习研究一定要有,要是模仿谁,做临摹作业尚可,真正想拍点儿什么,还得用自己的语言说话。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农民兄弟做得似乎更纯粹。  实施“村民自治影像计划”的吴文光发给10位农民每
期刊
不管你是想叫他,还是她,北京话一概用“丫”或者“丫挺的”来概括,这并不是什么好词,比如你骂人家“瞧你丫这操行”,特别难听。“丫挺的”到底什么意思?据说是老年间北京人用来侮辱人的一种下流词汇,大概意思就是“你是宫里头小丫头生的私生子”,是令人很难接受的词,但现在不挑这个理了,人们都习惯接受了这个词,动不动就“你丫挺的”,开玩笑也这样儿。比如,以前骂人“操行”是最难听的,可现在老师每年在学生的《学期手
期刊
2005年9月22日,我看到《南方周末》第26版的时候一个题目为《谁想用影像记录村民自治》的报道。深深地吸引着我,是真的吗?看过几遍后,我心里冒出了问号,真的有这天大的好事?入选的村民能得到项目的前期培训、制作设备和经费。这辈子没有摸过一天电脑的我第一次走进了网吧,请服务员帮我登陆“中国村民自治影像计划网站”因为我是看不懂网站那些蛇一样弯曲的英文。我请求服务员帮我反复几遍看完网站的应征条件和要求,
期刊
《厚街》里人被砍得头破血流又到医院缝针的场面真实得令我头皮缩紧发麻,撼人程度超过了很多精彩的暴力影片里斥巨资导演的场面。  虽然片子本身是拍一群背井离乡,艰难生存的农民打工者,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些小插曲和装饰音,才把那种鲜活的生活质感表现得有滋有味。  比如,厚街的女人没钱去医院生孩子就在家让接生婆接生,生了就挂在称菜称肉的脏兮兮的秤盘上称,看有多重。爹娘流露出得子的喜悦,也不嫌轻也不嫌重,知
期刊
爱上了不该爱的    老婆说我不该爱上它,这是自从她发现我爱得有些痴迷时,她才开始不停地唠叨的。  她说她如今很后悔,她说她早知道这样——仿佛她要立马去药铺买后悔药吃似的。  早知道会怎么样?我心里明白,那就是2005年的6月份,死活也不让我买DV机。  其实说起来,我喜欢上DV, 已经有些年头了。那还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初期就爱上它了。那时还不懂什么是DV,只知道有一种新颖的东西叫摄像机,不仅扛
期刊
《老舍之死》很好,拍得也很成功,再现了历史的情况,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我觉得,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是记忆、思考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有效手段,比如,这部片子、《寻找林昭的灵魂》、《太石村》等等。  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是记忆、思考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有效手段。  虽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身在当下的人难以还原其真实面貌,但对历史的叙述与记忆,当以真实为上帝,以尽可能地接近真实为最根本的追求。《老舍之
期刊
★(2005年11月6日)  村民作者前天结束工作坊,昨天都全部离开北京回家了。昨天晚上开始到今天已经有王伟、张焕财和贾之坦来电话报平安到家,都说DV摄像机已经安全挂在脖子上了。  村民作者工作坊最后一晚放映的是《淹没》,两个半小时没有解说没有音乐的纪录片,出乎意料地,村民作者没有任何表示看不下去的意思,都全神贯注,而且看完之后还讨论两个多小时,最后11点多是硬性中断让大家回宾馆。讨论是抢着说话,
期刊
作品:《回家》  时长:17分钟  类型:故事片  出品:中央戏剧学院 电影电视系      吧主说话:  可能由于是戏剧学院学生作品,在一年级的作品中就呈现很强烈的舞台形式感。尽管时间不长,却有浓浓的温馨在里面。    内容简介:  大年三十,江南小城,婚姻失败的女儿回到娘家,引发了三口之家的一场矛盾冲突。短片试图借由普通的生活片断和朴素内敛的情感交锋展示生活的本真,讲述一个爱与原谅的故事。  
期刊
中国改革开放的这20多年,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几乎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路程。“摧枯拉朽,破旧立新”,到处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中国融入世界趋势日强之时,站在国际的舞台上,忽然觉得我们的背景有些模糊,那就是—民族文化。  今年2月初,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被称为地上“文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系统地纳入国家保护计划。  6月6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诞生,从今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