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的交往关系带有教育本质的含义。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可以说就是抓住了教育的真谛。因而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师生交往;自主;尊重;积极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广大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建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如何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则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与学生交往,交往的艺术与策略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交往是一种交往双方互为主体、相互平等的主体间关系,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一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一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样交往就会被异化。事实上,就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状况来看,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呈现出不真实的交往。这些不真实的交往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课堂教学中的交往牵涉师生之间对课程的认识、社会的经历以及思维方法、情感、伦理及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其知识与社会经历都使其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因此,教师自然而然会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这种背景下,课堂的师生交往很容易由于教师自身的优势而改变为独裁式的交往:教师是交往的主人和发起人,学生则是从属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教学交往中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实行控制,使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垄断式交往其特征是交往为少数人所独享。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的。正是这些学习差异的存在和教师肤浅的学生观,使得课堂教学交往呈现出垄断性。比如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优、良、中、差”的身份或“好学生、中等生、差学生”的类别,以及他们在教室中的位置都成为交往的重要结果和标志。有的學生因自己的身份或类别而只能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他们偶尔一次的交往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表扬和尊重,甚至还会受到嘲笑或侮辱。对学生来说,没有了课堂教学中这些所谓的“交往”,其实是一种解脱。
课堂教学交往的垄断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教学交往机会上。在教学的师生交往中,许多教师都会因对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交往机会。教师一般都愿意更多地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进行交往,而很少或不愿意和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因此,我们可以在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看到,有的学生一堂课被提问到十几次,而有的学生却始终无人问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形式上的交往已经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如何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这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若能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效果。吸引力越大,所吸引的学生越多,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越高,就越容易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调控教学信息,而且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激励。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即为如此。所以说,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教师的言谈举止,文化素养,品德情趣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人格魅力可以让老师课堂“无声胜有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首先,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教师在与学生初次见面时,应面带微笑,坦诚的向学生介绍自己,以一颗真诚的心学生,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教师应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真正把教育当作是自己的全部,无私的献身教育事业。这样的敬业精神会感化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尊敬老师。教师的人际魅力还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教师不仅要加强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研究,还要拓宽非专业领域的知识面。让教学大纲和教材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知识,使教科书成为教师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们的老师,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这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递信息的教育模式,建立师生平等交往,双向交流,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增加师生交往频率,密切师生关系。教师应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这样就是在空间上接近学生,使他们感到教师平易近人,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除了授课之外,教师应多参与学生的活动,必要的时候还应和学生个别谈心,谈心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面对面交谈,利用手机短信。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尊重。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宽容学生的错误与过失,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才愿意并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间才就能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在师生融洽的氛围熏陶中健康地成长与成才。
教师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更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作用。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清楚、生动、准确、有感染力。对于学生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且适度的给与鼓励与赞美;对于学生的不足,要委婉的提出,既要避免伤及自尊,又要让其有所意识,并萌发改进的想法。
教师要完善个性品质,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理想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的态度。教师要培养自己善良、宽容大度、有爱心、有责任感,幽默感、热情、自信乐观等学生喜爱的性格,这会大大增加个人人际魅力。要建立起融洽的師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除要讲究技巧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确实是一门巧妙的艺术,一门深奥的学问。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博学通才、多才多艺,才能成为学生倾慕的对象。战国时期,荀子以“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喻鼓励学生后来居上,超过老师。韩愈《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确阐明了师生切磋、教学相长的道理和能者为师的原则。这些反映我国古代师生关系的民主性、科学性,是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
关键词:师生交往;自主;尊重;积极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广大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建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如何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则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与学生交往,交往的艺术与策略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交往是一种交往双方互为主体、相互平等的主体间关系,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一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一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样交往就会被异化。事实上,就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状况来看,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呈现出不真实的交往。这些不真实的交往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课堂教学中的交往牵涉师生之间对课程的认识、社会的经历以及思维方法、情感、伦理及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其知识与社会经历都使其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因此,教师自然而然会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这种背景下,课堂的师生交往很容易由于教师自身的优势而改变为独裁式的交往:教师是交往的主人和发起人,学生则是从属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教学交往中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实行控制,使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垄断式交往其特征是交往为少数人所独享。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的。正是这些学习差异的存在和教师肤浅的学生观,使得课堂教学交往呈现出垄断性。比如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优、良、中、差”的身份或“好学生、中等生、差学生”的类别,以及他们在教室中的位置都成为交往的重要结果和标志。有的學生因自己的身份或类别而只能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他们偶尔一次的交往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表扬和尊重,甚至还会受到嘲笑或侮辱。对学生来说,没有了课堂教学中这些所谓的“交往”,其实是一种解脱。
课堂教学交往的垄断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教学交往机会上。在教学的师生交往中,许多教师都会因对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交往机会。教师一般都愿意更多地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进行交往,而很少或不愿意和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因此,我们可以在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看到,有的学生一堂课被提问到十几次,而有的学生却始终无人问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形式上的交往已经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如何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这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若能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效果。吸引力越大,所吸引的学生越多,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越高,就越容易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调控教学信息,而且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激励。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即为如此。所以说,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教师的言谈举止,文化素养,品德情趣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人格魅力可以让老师课堂“无声胜有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首先,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教师在与学生初次见面时,应面带微笑,坦诚的向学生介绍自己,以一颗真诚的心学生,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教师应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真正把教育当作是自己的全部,无私的献身教育事业。这样的敬业精神会感化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尊敬老师。教师的人际魅力还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教师不仅要加强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研究,还要拓宽非专业领域的知识面。让教学大纲和教材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知识,使教科书成为教师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们的老师,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这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递信息的教育模式,建立师生平等交往,双向交流,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增加师生交往频率,密切师生关系。教师应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这样就是在空间上接近学生,使他们感到教师平易近人,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除了授课之外,教师应多参与学生的活动,必要的时候还应和学生个别谈心,谈心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面对面交谈,利用手机短信。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尊重。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宽容学生的错误与过失,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才愿意并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间才就能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在师生融洽的氛围熏陶中健康地成长与成才。
教师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更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作用。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清楚、生动、准确、有感染力。对于学生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且适度的给与鼓励与赞美;对于学生的不足,要委婉的提出,既要避免伤及自尊,又要让其有所意识,并萌发改进的想法。
教师要完善个性品质,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理想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的态度。教师要培养自己善良、宽容大度、有爱心、有责任感,幽默感、热情、自信乐观等学生喜爱的性格,这会大大增加个人人际魅力。要建立起融洽的師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除要讲究技巧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确实是一门巧妙的艺术,一门深奥的学问。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博学通才、多才多艺,才能成为学生倾慕的对象。战国时期,荀子以“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喻鼓励学生后来居上,超过老师。韩愈《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确阐明了师生切磋、教学相长的道理和能者为师的原则。这些反映我国古代师生关系的民主性、科学性,是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