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以网络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8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需要改进,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当前环境下,网络媒介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载体的现实性意义越来越凸显。
  关键词: 网络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必要性 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在这一重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多年来高等院校从事网络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研究和把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载体、新手段和新方法,不断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新发展。由此,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与网络协调发展,是我们今天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以网络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已经渐渐步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涉及高校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成才方式等。在教育方式上,以开放网络为依托的远程教育系统正在形成。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大学生更愿意在这种平等、开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由此可见,将来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完成学业、掌握生活、工作技能的人会越来越多。在交往方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聊天室、虚拟社区、QQ、微信、微博交流思想,结交更多兴趣、爱好相近的朋友。网络交往相比现实交往具有隐蔽性,有时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交友需求。在生活方式上,网络使大学生成为其中最自由的畅游者。依据国内的网络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排在前五的内容是查询信息、聊天、下载软件、玩游戏、电子购物。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在成才方式上,网络为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网络的发展推动了高校一大批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大学生更接近网络、更熟悉网络,有更多的网络知识和技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创业更适合他们。但是,目前我国网络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够完善,存在交易信用不足,缺乏规范、规则和必要的法律等问题。这都是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所必须面对的。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以网络为载体,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更快了解、认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自身素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要积极地、主动地加入网络教育,由被动转化为主动,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作用。将网络作为平台和载体是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创新主要包括思想理念的创新、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机制体制的创新等方面。其中选择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至关重要,比如重视选择平台和载体。显而易见,当前网络与任何一种传统载体相比,更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网络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要求。灵活方便个性化的特点,使得网络教育在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中尤为突出,其三大不可替代的优点正逐渐成为决胜其他教育模式的“法宝”。随时随地,自己做主;趣味浓厚,积极互动;理念转变,从“被动学”到“主动学”。
  1.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能够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由单向到双向,由静到动的演变。
  传统的传播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它们的传播通道都是单向的。虽然广播、电视的出现,实现视觉媒介到听觉媒介的转变,但存在一些问题,客户不能按照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内容,由于条件所限,不能立刻得到客户对内容的反馈。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被动、单向的局面。网络最大的特点是交互性,网民可以是消息的发送者,也可以是消息的接受者,可以是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是一对多的交流,按照需求自主选择、查找各类信息,还可以得到接收者的及时反馈。
  网络信息传播的“双向性”特点,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交流,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2017年,央视财经频道推出“厉害了我的国”内容众筹主题纪录片——《辉煌中国》,聚焦两会热点、解读焦点话题,捕捉中国发展影响世界的切入点,“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如在十九大报道中,央视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国内国际传播共同发力,大小屏共享资源,形成立体传播态势。电视与新媒体一体化生产、通稿媒资共享、多平台分发。电视端,央视综合频道、央视新闻频道等播放“十九大”专题,组织多场直播。这些都表明了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高校学生可以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社会热点问题进言献策,也会大大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运用的能力。
  2.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能够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多维度模式,搭建互交式平台。
  “大班教学”“老套的授课模式”“单一的考核方法”,是一种点对面的单一教学,具有一定的被动型。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凭借网络媒体带来了教育界的机遇,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育模式变为现实。
  新的平等互交模式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高校大学生二者互为主体,可以互相交流信息、互相教育。包括清華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借助“互联网 ”的东风,善用慕课,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了起来。大学生不仅能通过观看网站中视频讲座、听播客等完成知识性的教学内容学习,还能在网络社区中与其他同学、老师讨论感兴趣的问题,在任何时候均可查阅相关材料。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再需要用大量时间讲授基础知识,而是将教学重点放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各具特色的自主学习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慕课是通过网络平台向大学生介绍真实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重要的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引导高校青年学生用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互联网上存在价值观、意识形态多元的问题,但是思政课不但不能躲避,反而应该主动占据,充分利用,发挥其作用为我所用。在“互联网 ”的大背景下,拓展慕课在思政课教学领域的应用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期待更多的传统课程在广阔的网络空间“活”起来。   二、高校以网络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实意义
  网络时代,以网络媒介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和学生二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平等地位,共同选择、整理、分析和加工教育资源,针对问题相互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实现教师和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共同成长。教师已经由教授者变成引导者,发展高校大学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学生对新兴科技有着极强的猎奇心,网络媒介理所应当成为他们最欢迎和最认可的消息传播方式。在当前环境下,网络媒介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载体的现实性意义越来越凸显。
  第一,在互联网平台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跨越空间和地域,实现同步教学。2016年,清华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4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全部实现了线上慕课教学,线上部分的选课人数累计突破了17万人次。2018年复旦大学的以“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为题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首次直播,实现7万人预选,1.5万人同步收看。火爆程度不亚于大牌明星演唱会。课上师生同时互动,通过实时交流,对知识实现了很好的消化吸收。
  第二,网络平台交互式传播过程,使施教和受教双方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保证了沟通和反馈的畅通。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创立“别笑我是思修课”微信公众号,通过经典美文、教师观点、学生感悟、热点时评等热门栏目,收获大批学生粉丝。2016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张晓萌指导学生创建微信公众号,让大学生亲手绘制漫画、拍摄制作微电影等表现形式,“趣味”讲述马克思个人生平故事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
  第三,网络平台中丰富多彩的媒体资源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有感召力。北京交通大学辅导员张琪,北京高校辅导员“琪人琪语”网络思政工作室负责人。他认为,“广泛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原创一批深入学生生活、深入现实的原创网络文章;制作一批符合青年学生特点、制作精良、寓教于乐的多媒体作品”。将静态和动态媒体手段有机结合,避免网络多媒体内容不接地气,避免内容得不到反馈。运用网络思维,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变得不死板、不抽象,既覆盖大学生群体,又定制服务,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大学生们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第四,应用网络共享功能,建立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通过实施“班班通”、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项目,重点改善高校的基础设施,为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支撑。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上,根据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下载或上传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和探讨各个院校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材料、教研方法和经验,逐步完善资源共享库。推动大学区间的教师网络教研互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互换、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同时,通过购买、征集、整合等多种方式,逐步建成符合新课标要求与新版教材相配套的数字教育资源库,为高校师生提供适用的优质教育资源。
  此外,網络平台上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技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加速了理论教育的多样化、广泛化的发展,必然会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马子越.网络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7.
  [2]李建鹏.以网络为载体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6.
其他文献
通过民族高校国际汉语专业本科师资培养的视角,探查民族学生作为汉语教师师资培养具有的特殊因素。认同性的培养方面强调对输出师资所教授国家的教育制度、学生的学习态度的
文章基于2003至2017年的农业贷款,农业投资和农业生产总值等相关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定向降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定向降准的实施对于农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