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科书课程改革后,与生活有了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这几年观摩小学数学优质课和我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感受。
  一、 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数学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習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如在教学"读数"时,整节课都是以学生熟悉的"洛浦公园"为主线展开,搜集"洛浦公园"的各个数据让学生来探讨"亿以内数"的读法,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兴趣高涨。又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给出的情境是:王叔叔要给自己长16分米,宽12分米的储藏室地面铺地砖,要求使用边长都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铺满地面(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的),可以选用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最大选用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先问学生:你们现在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小芳今年12岁了,却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呢?像这样的问题,必能激起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浓厚兴趣,像这样创设引入教学情境,不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钟爱数学,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数学资源,使学生理解数学内涵。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并且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设置了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表演,把课堂变成超市,讲台当成货架,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进行"购物"。通过"购物"表演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直观化,并且让学生更加亲近了数学,了解了数学,运用了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发展逻辑思维。又如,我在教完 "长方形的表面积"计算后,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每个同学量一量自家电视机的长、宽、高或空调的长、宽、高算一算如果要给它们做罩子大约需要多少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想学数学的愿望。又如,结合今年我们洛阳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学生多次在学校或到街道上进行义务劳动这样的活动,在讲"最大公因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老城区实验小学五(三)班有24名女生和30名男生参加了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如果男女生分别进行分组,每组的人数一样多,每组可以有几人?最多有几人? 将这些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通过融入了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从而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三、 从各种渠道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要在教学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如,在教学"统计"后,可组织学生调查本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年龄等信息,从而发现一些问题身高达标的有多少人,体重超重的有多少人,年龄差距是否大等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要合理的营养和运动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上网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们洛阳每年"十一"、"五一"期间各个景点日客流量达多少人次,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教育学生。学生通过经历的处理过程,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使他们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楼 勤.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江西教育.2006.11
  [2] 刘北荣. 数学课程生活化的反思[J].广东教育.2004.1
  [3] 常如吉. 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4] 宋林飞.生活化与数学课堂的结合[J].江西教育.2006.6
其他文献
物理教学要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必须从单纯的"学科教育"转向"科学的教育",即不但应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还要为他们的素质发展奠定必需的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观念和科学品质的基础。我认为,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
期刊
有效的探究学习,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更是贯彻整个探究活动的主线。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问题才会去试图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建立假设进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收集有关证据用来检验假设。因此,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产生问题并提出问题。具体策略如下:  一、在观察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问题的产生源于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的观察,在观察中才能获得对认知现
期刊
【摘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物理實验需要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顽强的毅力等良好的品质。但是,在我们的物理实验课堂上,却很多时候没能体现这一点,反而成就了许多"造假高手"。本文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学生合作——学生之间的相互督促、互助,从而实现共赢——完成实验目标,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实验素养。  【关键词】 合作 共赢 学生实验   一、物理实验教学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物理新教材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猜想和假设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并通过同学之间的评估、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材总是通过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勤动脑、爱动手、多开口,
期刊
【摘要】 本文介绍了问题链教学法的概念、理论依据和实例说明。  【关键词】 高中生物 问题链教学法   一、问题链教学法的概念  问题链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组成一条或几条问题链,课堂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解决这些问题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链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一条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的问题链是实施问题链教学法的重要基础。  
一、引言  "问题情境"是最古老也是当今最普遍应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极具其必要性和研究价值。因此,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性的策略至关重要,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应答,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动等方面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1.小学
期刊
"差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一个班不论怎样择优录取,教学一段时间后总会出现"差生",只不过班与班之间差生的水平不同罢了。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学生,使他们都能成为合格的毕业小学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寻找产生"差生"的原因  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分析,我认为"差生"之所以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生理缺陷的原因。因生病、外伤造成大脑损伤,或因遗传造成智力低下,对这样的学生不能要求太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