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平市野川镇第二中心幼儿园地处偏远山区,建园以来,一直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助推乡镇幼教沿着公益性、普惠性、优质性稳步前行,保障当地幼儿从“入园难”“有园上”向“上好园”迈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经历了诸多困难,但也得到了诸多支持。
刚建园时资金不足,许多设施设备跟不上,教育局对我们乡镇中心园进行了经费倾斜,使“促进教育公平,目光投向墙角处”这一理念落地、生根、发芽。
教师队伍是幼儿园的根本。我园初建时,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且流失严重。2017年,高平市教育局为我们相继分配了3位专业教师,为每班配备一名正式入编教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资的稳定。
保教质量是幼儿园的灵魂。教师业务水平薄弱,通过结对帮扶,共享资源,依靠高平市教育局支持和牵头,在落实《高平市教育局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帮扶工作》和《高平市幼儿园片区教研实施方案》中,继续构建了三级教研网格。形成了“高平市教育局+丹河幼儿园片区+幼儿园”的片区教研模式。在市教育局的政策引领下,顺应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新时代要求,通过帮扶园丹河片区每学期实际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了交流、展示、学习,年级之间还建立了结对帮扶区,共同推动工作的帮扶纵深发展,增强了保教能力。
各级领导心系山区学前教育,多次指导,与我们一起坚持问题导向,实地调研、开座谈会 ,他们鼓励我们:“唯有幼儿的教育之路不能输,也输不起。只有教育能改变农村幼儿的命运。虽处在偏远山区,你们也要紧随时代步伐,尽自己的力量,带给山区幼儿福音。”我们听后更加坚定了坚实、奋进步伐。
作为乡镇园园长,我在片区教研过程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打好扎实的基础
虞永平教授所说的“教研需要革命性转身”一语道破我们工作中的痛点,也是急需破解的难点。做好片区教研工作,是园所文化积淀、教师队伍建设、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做实片区教研工作,是课程改革的中枢纽带;做精片区教研工作,更是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付诸行动,让教研活动常态化
幼儿园是片区教研的主战场,教师则是主力军。立足乡村,在构建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的教研模式,让每位教师都学会教研、融入教研,推动教研。
1.“专业+反思”,聚焦真问题
用定制式教研模式,打破形式主义。教师要有研究意识和成长意识。大教研融会贯通共性问题,小教研开展“与问题对话”的研讨式氛围,教研要本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提高教研的质量。
我园每周一、四开展常态化的教研学习,在研讨式、开放性的氛围中,摆正位置,明确教师既是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又是教研的实践者;找出问题,打破教研流于形式问题,有疑惑就形成研讨内容,填写观察记录表,并进行反思;定出方案,每学期开展定制式主题教研,聚焦工作中的小现象和真问题,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另外,业余时间我园也会组织教师进行读书活动,每月进行读书分享会。
2.“开放+融合”,形成教研共识
以开放促进交流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走出去,对标一流,学习先进的典型经验,实现问题的共研与资源的共享。借力丹河园资源,教师学习名师课堂,向丹河园请教、跟岗,通过名师讲堂学习,我园教研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我园承担了丹河片区教研活动。
3.“持续+内涵”,打破资源薄弱
宏观着眼片区教研,助推全面提升。 在片区教研持续内涵发展方面,从“破除5现状、着眼5转变”着力提质、提效。
(1)破除浪费。乡镇幼儿园经费有限,我们用有限的经费,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从注重硬件设施的外延性、粗放型,向内涵性、体系性、系统性发展。如教研中提倡家园共育,开展变废为宝的亲子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因此更具乡土特色。
(2)破除低效。从关注“任务结果”转向关注“过程效益”。突破时空限制,让教研活动融于保教工作中,教师将观察与指导的策略和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随时记录、反思、改进,通过过程促进师幼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3)破除碎片。从传统的“碎片式教研”转向开放的“课程体系化架构”,将每一次教研,如快乐小镇的亲子社火实践活动、农事体验融入课程建设中,形成汇集成河的体系架构,做出具有我园特色的园本课程。
(4)破除单一。从单一的“向教师要质量”转向多元的“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和“改变家长育儿观念”,根据教师能力,让结对帮扶教师分层教学相长,促进家园沟通,以适宜课程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为了使“去小学化”“课程游戏化”等理念深入人心,我园三年内共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家长志愿者活动等30余次,家园双向沟通、互惠成长。祖辈家长发挥余力,倾力帮助,挖掘乡土特色的剪纸、面塑、编织等。家长助教,让家长了解了教师工作的艰辛。高质量的家园关系,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和实施之中。
(5)破除形式。从跟风式教研转向渗透式、复加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管是安吉经验还是利津经验,首先要通过教研把脉问诊,是否符合教师的业务水平、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及幼儿园的教研现状,通过复加、创新立意,形成自己的园所教研路径,着眼全局,打破教学与教研两张皮。
二、融合渗透,通过教研架构课程
教研工作的开展在乡镇幼教工作可谓是困难重重却任重道远。但自2016年起,开始从“屋漏偏逢连夜雨”向“芝麻开花节节高”转折,教研与课程建设不断深度融合,质量持续升温,捷报不断。
如果课程是主枝干,幼儿是形态各异的树叶,教研便是阳光和水分。我们运用不同的教研方式,从不同领域融合渗透,架构课程。
立足乡村,在大自然、大社会当中获得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架构方面,尊重预设和生成总体观。我们结合野川镇历史文化,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构建农事体验、生活体验馆,认识春夏秋冬、24节气等。在快乐小镇的实践活动中,将晋城市十融十创,节选24核心價值观融入各项实践活动,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亲近自然中,习得社会性经验。通过生活与游戏、自主与和谐的氛围,整体推进,创建了生活化、游戏化、适宜化的教育环境。
课程内容通过高平市学前教育教研组审议,在园本教研中深入挖掘,在片区教研中,通过讲座与观摩的路径,坚持幼儿园课程体系化建设是不断深入的过程,坚持幼儿学习与发展是适宜的策略,坚持正确的儿童观是有利于幼儿终生发展的经验。
现在我对乡村学前教育充满了憧憬。党和国家的政策惠及到了乡镇的每个角落,村民因此而受益,幼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当然这一切更是我们幼教者沉甸甸的责任,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化架构是我们近2年的目标,目前教师教研水平有限,课程意识淡薄,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参差不齐,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大浪潮下,一定要让年轻教师“成长有空间,发展有通道”。在工作中,紧跟学前教育改革事态,创新实践,真正把我园办成一所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幼儿开心的内涵与特色并进的一流标准化农村幼儿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经历了诸多困难,但也得到了诸多支持。
刚建园时资金不足,许多设施设备跟不上,教育局对我们乡镇中心园进行了经费倾斜,使“促进教育公平,目光投向墙角处”这一理念落地、生根、发芽。
教师队伍是幼儿园的根本。我园初建时,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且流失严重。2017年,高平市教育局为我们相继分配了3位专业教师,为每班配备一名正式入编教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资的稳定。
保教质量是幼儿园的灵魂。教师业务水平薄弱,通过结对帮扶,共享资源,依靠高平市教育局支持和牵头,在落实《高平市教育局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帮扶工作》和《高平市幼儿园片区教研实施方案》中,继续构建了三级教研网格。形成了“高平市教育局+丹河幼儿园片区+幼儿园”的片区教研模式。在市教育局的政策引领下,顺应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新时代要求,通过帮扶园丹河片区每学期实际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了交流、展示、学习,年级之间还建立了结对帮扶区,共同推动工作的帮扶纵深发展,增强了保教能力。
各级领导心系山区学前教育,多次指导,与我们一起坚持问题导向,实地调研、开座谈会 ,他们鼓励我们:“唯有幼儿的教育之路不能输,也输不起。只有教育能改变农村幼儿的命运。虽处在偏远山区,你们也要紧随时代步伐,尽自己的力量,带给山区幼儿福音。”我们听后更加坚定了坚实、奋进步伐。
作为乡镇园园长,我在片区教研过程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打好扎实的基础
虞永平教授所说的“教研需要革命性转身”一语道破我们工作中的痛点,也是急需破解的难点。做好片区教研工作,是园所文化积淀、教师队伍建设、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做实片区教研工作,是课程改革的中枢纽带;做精片区教研工作,更是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付诸行动,让教研活动常态化
幼儿园是片区教研的主战场,教师则是主力军。立足乡村,在构建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的教研模式,让每位教师都学会教研、融入教研,推动教研。
1.“专业+反思”,聚焦真问题
用定制式教研模式,打破形式主义。教师要有研究意识和成长意识。大教研融会贯通共性问题,小教研开展“与问题对话”的研讨式氛围,教研要本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提高教研的质量。
我园每周一、四开展常态化的教研学习,在研讨式、开放性的氛围中,摆正位置,明确教师既是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又是教研的实践者;找出问题,打破教研流于形式问题,有疑惑就形成研讨内容,填写观察记录表,并进行反思;定出方案,每学期开展定制式主题教研,聚焦工作中的小现象和真问题,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另外,业余时间我园也会组织教师进行读书活动,每月进行读书分享会。
2.“开放+融合”,形成教研共识
以开放促进交流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走出去,对标一流,学习先进的典型经验,实现问题的共研与资源的共享。借力丹河园资源,教师学习名师课堂,向丹河园请教、跟岗,通过名师讲堂学习,我园教研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我园承担了丹河片区教研活动。
3.“持续+内涵”,打破资源薄弱
宏观着眼片区教研,助推全面提升。 在片区教研持续内涵发展方面,从“破除5现状、着眼5转变”着力提质、提效。
(1)破除浪费。乡镇幼儿园经费有限,我们用有限的经费,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从注重硬件设施的外延性、粗放型,向内涵性、体系性、系统性发展。如教研中提倡家园共育,开展变废为宝的亲子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因此更具乡土特色。
(2)破除低效。从关注“任务结果”转向关注“过程效益”。突破时空限制,让教研活动融于保教工作中,教师将观察与指导的策略和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随时记录、反思、改进,通过过程促进师幼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3)破除碎片。从传统的“碎片式教研”转向开放的“课程体系化架构”,将每一次教研,如快乐小镇的亲子社火实践活动、农事体验融入课程建设中,形成汇集成河的体系架构,做出具有我园特色的园本课程。
(4)破除单一。从单一的“向教师要质量”转向多元的“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和“改变家长育儿观念”,根据教师能力,让结对帮扶教师分层教学相长,促进家园沟通,以适宜课程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为了使“去小学化”“课程游戏化”等理念深入人心,我园三年内共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家长志愿者活动等30余次,家园双向沟通、互惠成长。祖辈家长发挥余力,倾力帮助,挖掘乡土特色的剪纸、面塑、编织等。家长助教,让家长了解了教师工作的艰辛。高质量的家园关系,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和实施之中。
(5)破除形式。从跟风式教研转向渗透式、复加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管是安吉经验还是利津经验,首先要通过教研把脉问诊,是否符合教师的业务水平、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及幼儿园的教研现状,通过复加、创新立意,形成自己的园所教研路径,着眼全局,打破教学与教研两张皮。
二、融合渗透,通过教研架构课程
教研工作的开展在乡镇幼教工作可谓是困难重重却任重道远。但自2016年起,开始从“屋漏偏逢连夜雨”向“芝麻开花节节高”转折,教研与课程建设不断深度融合,质量持续升温,捷报不断。
如果课程是主枝干,幼儿是形态各异的树叶,教研便是阳光和水分。我们运用不同的教研方式,从不同领域融合渗透,架构课程。
立足乡村,在大自然、大社会当中获得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架构方面,尊重预设和生成总体观。我们结合野川镇历史文化,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构建农事体验、生活体验馆,认识春夏秋冬、24节气等。在快乐小镇的实践活动中,将晋城市十融十创,节选24核心價值观融入各项实践活动,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亲近自然中,习得社会性经验。通过生活与游戏、自主与和谐的氛围,整体推进,创建了生活化、游戏化、适宜化的教育环境。
课程内容通过高平市学前教育教研组审议,在园本教研中深入挖掘,在片区教研中,通过讲座与观摩的路径,坚持幼儿园课程体系化建设是不断深入的过程,坚持幼儿学习与发展是适宜的策略,坚持正确的儿童观是有利于幼儿终生发展的经验。
现在我对乡村学前教育充满了憧憬。党和国家的政策惠及到了乡镇的每个角落,村民因此而受益,幼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当然这一切更是我们幼教者沉甸甸的责任,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化架构是我们近2年的目标,目前教师教研水平有限,课程意识淡薄,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参差不齐,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大浪潮下,一定要让年轻教师“成长有空间,发展有通道”。在工作中,紧跟学前教育改革事态,创新实践,真正把我园办成一所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幼儿开心的内涵与特色并进的一流标准化农村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