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批评性语篇分析
批评语言学又可称作是工具语言学,旨在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而批评性语篇分析正是从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的一种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如新闻语篇。新闻媒体报道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闻媒体报道的客观真实性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事件发生过程和性质的认知,对人们观念和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这一工具对纽约时报有关香港特首选举的新闻报道进行解剖,以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
二、语料
2012年3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揭晓。梁振英获得689张有效票,当选为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纽约时报在3月26日对此次选举发表了一篇名为“Hong Kong,Divided Over Future,Gets a New Leader”的报道。本文就以此报道为例,通过批评性语篇分析来揭示新闻媒体是如何将意识形态隐藏在内从而影响大众的认知。
三、分析
1.分类。通过词汇来给事物分类是大众传播媒体惯用的手法,考察新闻语篇中对核心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描写的词汇分类会让我们清楚的了解报道者对相关事件的态度和立场。
对于此次事件的发生地香港,报道者在新闻标题中直接就用“divided over future”来修饰。众所周知,新闻标题是对新闻报道内容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提炼,大众很多时候会仅仅只靠浏览新闻标题来关注国际上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报道者在此别有用心的运用了这样一个词组给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将香港和分裂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引导读者带着这样的一个意识来阅读整个报道。
其次对于本次选举胜出的特首梁振英报道者在开篇就用了“a real estate surveyor”“with close ties to Beijing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和“victor”这三个短语来修饰,丝毫未提及胜出者的姓名,由此可见报道者所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并不是这个胜出特首的姓名,而是暗示读者对于选举的客观民主性加以自己的推测和联想。
再者对于本次参加选举的另一名候选者唐英年,报道者则用了不一样的表现方式,所选用的词有“tall”“genial”“scion of a wealthy garment manufacturing family from Shanghai”“He served as Hong Kong’s chief secretary,the second-ranking job,until he stepped down last autumn to run for the top post.”等。报道者选用了一系列的褒义词,并且详细介绍了其之前的职位,特意用了“the second-ranking job”来暗示其与特首之位仅一步之遥,并且经过多年的锻炼,能力不言而喻。
2.转述形式。转述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DS)和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IS)。直接引语表示绝对忠实原文,引用的每一个词都是原话;间接引语表示引用者只忠实原文的内容而不是原来的措辞。而间接引语中又包括多种形式,如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FIS),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the Narrative Report of Speech Acts,NRSA)。自由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没有转述句。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指的是只转述他人话语所实施的言语行为,转述者既不承诺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更不承诺忠实于原文的形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报道者给与了梁振英远远超过唐英年的转述次数,这个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从转述形式上可以看出,虽然给与梁振英多达7次的发言机会,但只用了1次完全忠实原文的直接引语,而所用转述形式最多的则是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这种转述形式比间接引语更为间接,转述者介入的程度是最大的,其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就十分明显。
其次,报道中还出现了另外一种界限更加模糊的转述形式:报道者先采用间接引语的形式,然后“滑向”直接引语。沃洛西诺夫把这种引述方式叫做“预先调整的直接话语”。报道者在使用这种转述方式时其实是半叙述半转述的,其可以根据自身对直接引语的感知,用报道者自己的语气来渲染,这样读者便会无形中沿着报道者铺设好的思维方向来阅读报道。
3.消息来源。消息来源是指报道者引述的话语的发出者,通常分为三种: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和似真非真的消息来源。
报道中在提及中联办要求选民支持梁振英和是否允许2017年全民参与选举这两个敏感并富有争议性的话题时所选用的均是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第一个报道者用的是“the Chinese government’s Liaison Office”,第二个则是“The Beijing authorities”。报道者选用这种看似官方权威却又无法确定的消息来源方式旨在引导读者自行联想之间的关系,也就达到了报道者的目的。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报道者在报道这次选举时所关注的远不是谁能当选,而是企图暗示中国政府对于香港特首选举的干涉和操纵。因此,新闻媒体从来就不能做到其所标榜的客观公正,报道本身就会充斥着报道者的意识形态,我们在阅读新闻报道时要学会批判的接受报道内容。
批评语言学又可称作是工具语言学,旨在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而批评性语篇分析正是从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的一种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如新闻语篇。新闻媒体报道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闻媒体报道的客观真实性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事件发生过程和性质的认知,对人们观念和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这一工具对纽约时报有关香港特首选举的新闻报道进行解剖,以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
二、语料
2012年3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揭晓。梁振英获得689张有效票,当选为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纽约时报在3月26日对此次选举发表了一篇名为“Hong Kong,Divided Over Future,Gets a New Leader”的报道。本文就以此报道为例,通过批评性语篇分析来揭示新闻媒体是如何将意识形态隐藏在内从而影响大众的认知。
三、分析
1.分类。通过词汇来给事物分类是大众传播媒体惯用的手法,考察新闻语篇中对核心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描写的词汇分类会让我们清楚的了解报道者对相关事件的态度和立场。
对于此次事件的发生地香港,报道者在新闻标题中直接就用“divided over future”来修饰。众所周知,新闻标题是对新闻报道内容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提炼,大众很多时候会仅仅只靠浏览新闻标题来关注国际上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报道者在此别有用心的运用了这样一个词组给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将香港和分裂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引导读者带着这样的一个意识来阅读整个报道。
其次对于本次选举胜出的特首梁振英报道者在开篇就用了“a real estate surveyor”“with close ties to Beijing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和“victor”这三个短语来修饰,丝毫未提及胜出者的姓名,由此可见报道者所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并不是这个胜出特首的姓名,而是暗示读者对于选举的客观民主性加以自己的推测和联想。
再者对于本次参加选举的另一名候选者唐英年,报道者则用了不一样的表现方式,所选用的词有“tall”“genial”“scion of a wealthy garment manufacturing family from Shanghai”“He served as Hong Kong’s chief secretary,the second-ranking job,until he stepped down last autumn to run for the top post.”等。报道者选用了一系列的褒义词,并且详细介绍了其之前的职位,特意用了“the second-ranking job”来暗示其与特首之位仅一步之遥,并且经过多年的锻炼,能力不言而喻。
2.转述形式。转述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DS)和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IS)。直接引语表示绝对忠实原文,引用的每一个词都是原话;间接引语表示引用者只忠实原文的内容而不是原来的措辞。而间接引语中又包括多种形式,如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FIS),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the Narrative Report of Speech Acts,NRSA)。自由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没有转述句。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指的是只转述他人话语所实施的言语行为,转述者既不承诺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更不承诺忠实于原文的形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报道者给与了梁振英远远超过唐英年的转述次数,这个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从转述形式上可以看出,虽然给与梁振英多达7次的发言机会,但只用了1次完全忠实原文的直接引语,而所用转述形式最多的则是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这种转述形式比间接引语更为间接,转述者介入的程度是最大的,其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就十分明显。
其次,报道中还出现了另外一种界限更加模糊的转述形式:报道者先采用间接引语的形式,然后“滑向”直接引语。沃洛西诺夫把这种引述方式叫做“预先调整的直接话语”。报道者在使用这种转述方式时其实是半叙述半转述的,其可以根据自身对直接引语的感知,用报道者自己的语气来渲染,这样读者便会无形中沿着报道者铺设好的思维方向来阅读报道。
3.消息来源。消息来源是指报道者引述的话语的发出者,通常分为三种: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和似真非真的消息来源。
报道中在提及中联办要求选民支持梁振英和是否允许2017年全民参与选举这两个敏感并富有争议性的话题时所选用的均是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第一个报道者用的是“the Chinese government’s Liaison Office”,第二个则是“The Beijing authorities”。报道者选用这种看似官方权威却又无法确定的消息来源方式旨在引导读者自行联想之间的关系,也就达到了报道者的目的。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报道者在报道这次选举时所关注的远不是谁能当选,而是企图暗示中国政府对于香港特首选举的干涉和操纵。因此,新闻媒体从来就不能做到其所标榜的客观公正,报道本身就会充斥着报道者的意识形态,我们在阅读新闻报道时要学会批判的接受报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