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中的这位母亲在开始读高中的时候,成绩不尽如人意,被“远远地抛在了20名之后”,于是因为被隔离在学校的“主流圈”之外而油然生出“挫败感和失落感”。但这时,在她的学习生活里,却意外地发生了一个错误:本该是75分的物理成绩被老师写成了95分!
这个错误生出了美丽的结局,主人公不想让这个错误伤害到自己的“虚荣心”。为了守住这个秘密,她“戒掉了散漫的坏习气”,让自己的学习成绩“稳稳地坐上了班级第一名的交椅”,最终考入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
老师弄错学生的分数,是常有的事情。学生会不会因为这个错误而背上沉重的包袱,以至最后变得寡言少语,变得更加远离人群?会不会因为这次错误而得到了一种意外的成功,以至于再用诸如此类的办法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呢?这个错误会不会被别的同学发现,而她则因此被别的同学瞧不起,渐渐地变得自卑起来呢……所有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这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是这样,主人公以后的日子又会是另外一种模样了。
相同的开始,却可能生出不同的结果。当我们与孩子相处,或者评判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某件事情的时候,应该有这样的准备。
比如,生活当中恰恰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有的时候,孩子做不了某件事情,为了鼓励他们,我们仍然坚持说“你能行”,“只要你努力就行”。有时,孩子一努力就成功了,有时,无论孩子怎样努力也没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有些人那儿能产生效果,在有些人那儿则完全没有作用。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尊而努力,当外界的压力为他努力所及,有压力就是好事;如果压力过高,他认为力所不及,就会出现种种问题。但是家长和老师为了众所周知的目的,亲自为孩子争取一些本不该属于他们的荣誉,希望用这样的努力去让自己的孩子产生“自信”,维持竞争的优势,这恐怕就是拔苗助长了。
因此我们说,教育当中应该多一些“自然”的成分,少一些“人工”的成分。
这个错误是美丽的,更因为它触及了孩子的心灵世界。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有些会暴露在家长和老师的面前,有些却只属于他们自己。
在孩子的世界里,有勇猛,也会有胆怯;有自得,也会有沮丧;有光明和崇高,也会有阴暗和卑下。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些“不可告人”的记忆。孩子的成长不全是受外界教育的影响,他们内心世界的碰撞和冲突有时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故事里,那位老师,不管他是有意地还是无意地出现了那个差错,但当主人公的内心出现强烈碰撞的时候,客观上他没有介入那片小小的属于孩子个人的世界。结果是,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下,驾驭了自己的心灵历程。
对于孩子的心灵世界,我们既要努力开垦,也要给他留下一片“自然保护区”,哪怕这里面充满着原始和野蛮。
教育的艺术,也许全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间。
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局外人生出来的一些跳跃性的想法,与主人公自己得到的感想可能已经是差之千里了。主人公想到的是,做家长也好,做老师也好,不要轻易地去揭孩子的短处,而应该对他们的成长抱有更多的希望,给他们更多的“鼓励”,让他们建立自己的信心。说穿了,就是更多地注意正面教育。
这与我们前面说到的东西并不矛盾。坚持正面的教育是一个原则。在一个正确的原则之下我们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孩子,这才是生活,才是艺术,才是生活中的艺术。■
这个错误生出了美丽的结局,主人公不想让这个错误伤害到自己的“虚荣心”。为了守住这个秘密,她“戒掉了散漫的坏习气”,让自己的学习成绩“稳稳地坐上了班级第一名的交椅”,最终考入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
老师弄错学生的分数,是常有的事情。学生会不会因为这个错误而背上沉重的包袱,以至最后变得寡言少语,变得更加远离人群?会不会因为这次错误而得到了一种意外的成功,以至于再用诸如此类的办法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呢?这个错误会不会被别的同学发现,而她则因此被别的同学瞧不起,渐渐地变得自卑起来呢……所有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这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是这样,主人公以后的日子又会是另外一种模样了。
相同的开始,却可能生出不同的结果。当我们与孩子相处,或者评判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某件事情的时候,应该有这样的准备。
比如,生活当中恰恰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有的时候,孩子做不了某件事情,为了鼓励他们,我们仍然坚持说“你能行”,“只要你努力就行”。有时,孩子一努力就成功了,有时,无论孩子怎样努力也没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有些人那儿能产生效果,在有些人那儿则完全没有作用。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尊而努力,当外界的压力为他努力所及,有压力就是好事;如果压力过高,他认为力所不及,就会出现种种问题。但是家长和老师为了众所周知的目的,亲自为孩子争取一些本不该属于他们的荣誉,希望用这样的努力去让自己的孩子产生“自信”,维持竞争的优势,这恐怕就是拔苗助长了。
因此我们说,教育当中应该多一些“自然”的成分,少一些“人工”的成分。
这个错误是美丽的,更因为它触及了孩子的心灵世界。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有些会暴露在家长和老师的面前,有些却只属于他们自己。
在孩子的世界里,有勇猛,也会有胆怯;有自得,也会有沮丧;有光明和崇高,也会有阴暗和卑下。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些“不可告人”的记忆。孩子的成长不全是受外界教育的影响,他们内心世界的碰撞和冲突有时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故事里,那位老师,不管他是有意地还是无意地出现了那个差错,但当主人公的内心出现强烈碰撞的时候,客观上他没有介入那片小小的属于孩子个人的世界。结果是,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下,驾驭了自己的心灵历程。
对于孩子的心灵世界,我们既要努力开垦,也要给他留下一片“自然保护区”,哪怕这里面充满着原始和野蛮。
教育的艺术,也许全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间。
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局外人生出来的一些跳跃性的想法,与主人公自己得到的感想可能已经是差之千里了。主人公想到的是,做家长也好,做老师也好,不要轻易地去揭孩子的短处,而应该对他们的成长抱有更多的希望,给他们更多的“鼓励”,让他们建立自己的信心。说穿了,就是更多地注意正面教育。
这与我们前面说到的东西并不矛盾。坚持正面的教育是一个原则。在一个正确的原则之下我们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孩子,这才是生活,才是艺术,才是生活中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