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诗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问题是引发思维,积累知识和创造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维,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师把握好课堂设疑,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整体作用,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着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二是在中学的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已做了结论。于是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便应运而生了。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课堂学习中,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每位教育者苦心研究的问题。
1 熟练地驾驭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要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例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引用了赵尔巽在《清史稿》中的有关论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让学生思考这一观点,然后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观点的辅导,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它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赵尔巽的观点主要错在否定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2 严谨的课堂结构
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就要处理好以下关系:首先,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其次,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了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是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设疑的目的在于释疑,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讲授法、学生思考法、师生讨论法等等。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若是概念性、知识性的问题由教师直接解答,如“什么是五色旗”、“沙文主义是指什么”;分析理解型的题则应引导学生回答,如“蒋介石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内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蒋介石的阶级属性,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所以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①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學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②讨论法。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③辩论法。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④比较法。比较法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比较一些相似的或相异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历史事件的复杂因素,学会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着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二是在中学的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已做了结论。于是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便应运而生了。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课堂学习中,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每位教育者苦心研究的问题。
1 熟练地驾驭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要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例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引用了赵尔巽在《清史稿》中的有关论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让学生思考这一观点,然后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观点的辅导,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它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赵尔巽的观点主要错在否定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2 严谨的课堂结构
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就要处理好以下关系:首先,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其次,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了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是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设疑的目的在于释疑,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讲授法、学生思考法、师生讨论法等等。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若是概念性、知识性的问题由教师直接解答,如“什么是五色旗”、“沙文主义是指什么”;分析理解型的题则应引导学生回答,如“蒋介石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内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蒋介石的阶级属性,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所以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①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學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②讨论法。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③辩论法。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④比较法。比较法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比较一些相似的或相异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历史事件的复杂因素,学会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