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业伟
风光是许多摄影师最钟情的题材之一,或光影交错、或色泽艳丽、或风格简约,人们不断探索寻找未曾被发现的自然之美。在这些摄影师中,陈业伟将他对风光摄影的热爱表达到了极致。为了拍摄白雪皑皑的壮阔高山,他辞去了在金融领域的工作,历时十多年,走遍了从喜马拉雅到喀喇昆仑的所有山峰、冰川,成为全球首位独立完成14座8000米级雪山的摄影家。
登山不是一件易事,探险者需要克服各种自然考验,面对未知危险,负重前行。这对探险者的身体及心理形成极大挑战,许多人将生命永留于雪山之巅。在这样的条件下,摄影变成一件难度系数极高的事情,摄影师不仅需要克服登山本身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还要保证在极端自然环境下摄影器材的正常运行,并在有限的攀登时间中拍摄出满意的影像。
近几年,陈业伟每年有一半的时间游走于高山之间,他使用阿尔帕相机加飞思数码后背记录下自然的神韵与威严。出发前,他会提前设定好路线与拍摄目标,但也常常因天气和心情等因素临时改变计划。陈业伟说,他一直在追求未知的旅程,习B样才有新鲜感,才会有激情。在他的理念中,“激情很重要,人是如此,摄影更应该这样。”
当然,激情与未知的背后,必然会伴随风险与意外。陈业伟发生过严重的高原反应、经受过高烧折磨,也曾为拍摄洛子峰遭遇了近30年珠峰南坡山区最大的一场雪暴。然而,每一次当他历经艰辛回到家中,当他思索是否需要暂时歇一歇的时候,重新上路的念头又会慢慢占据他的内心,成为下一段旅程的开始。在陈业伟看来,大多数人都具备登山所需要的基本身体素质,技能也可以通过训练以及实践获取,但在雪山行摄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持之以恒与强大的心理素质。
2014年,陈业伟将他十年雪山行摄的成果集结成一本书《因为山在那里》。书名的灵感来源于1924年,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在回答《纽约时报》的提问“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时的一句回答。90多年后,这句话依旧激励着无数登山者追寻梦想,也成为陈业伟对自己的诠释。如今。这本书亦被翻译为英语、意大利语等版本,畅销海内外。
如果不是出于对自然、对高山的深切热爱,人们很难再找到更合适的理由,来解释陈业伟对雪山摄影的狂热。也许,正如他的书名那样。因为山在那里,所以梦就在那里。
是什么吸引你十多年来一直坚持雪山行摄?
陳业伟:1990年代初,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单反相机——尼康FM10。在工作十多年后,我厌倦了朝九晚五、一成不变的生活,便开始追求属于自己的空间,投入对摄影的热爱。2015年初,我辞去工作,当时只是想着先玩儿几年,等没钱了再重新找工作,不曾想从此一直在路上。
登山是为了摄影,登高每一步都有不同的风景。对我来说,没有摄影的登山或者旅程都是没有意义的。我这个人很内向,不善言辞,但却有着狂热的内心世界。摄影让我找到了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最合适的方式。大自然,尤其是气势磅礴的喜马拉雅喀喇昆仑风光吸引了我十多年的目光并为之艰辛付出。无论是登山,还是摄影,都源自我对山的热爱。
在器材选择方面如何考虑?
陈业伟:我的拍摄题材与环境对普通人来说,与之接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把每次拍摄都当作“唯一”来对待,因此,我不想在器材投入上留下遗憾,花自己花得起的钱,买最好的器材。
附件方面比较复杂,比如太阳能充电器、滤镜、视频拍摄云台、2至3个三脚架等。我的相机包里还会带一套135相机,方便随手记录。此外,还有两台手机。
能讲讲你喜欢的几张图片的背后故事吗?
陈业伟:我从事摄影20多年,很难讲只喜欢某几张照片。但是,我喜欢的照片肯定是有故事的、包含着个人情感的,或者说是他人眼中有氛围的照片。2010年,在印度大吉岭拍摄的这张照片(图01)是我非常喜欢的照片之一,不是因为拍摄的是8000米干城章嘉雪山,而是由于在画面中,高冷的雪山与人居环境达到完美融合,人居有温情,雪山有温度。
我不是为了拍山而拍山,我想通过照片表达我的思想或者情感。我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却不善于言语,摄影是我最好的表达方式。所以,我的照片可能不讲究章法,但一定要有想法、有内容。至于别人喜欢与否,对我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照片拍的是我自己。比如夜宿喀喇昆仑这张照片(图07),在喀喇昆仑星空下孤寂的帐篷,那是我一直追求的完美的孤独,只有孤独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因为山在那里》出版后的社会反映如何?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反馈?
陈业伟:这本书的社会反映很热烈,程度甚至超出我与出版社的预料,图书一上市就连续数周占据亚马逊艺术类书籍的排行榜第一。目前,这本书早已售罄,我正在计划出版修订版。我想.读者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这也是普通人的梦想,人们能够通过这本书体会到另一种人生追求。最让我感动的是读者对我的肯定与鼓励,我很高兴能够看到这本书也激励着一些读者的人生梦想。
是否也会拍摄其他题材的作品?
陈业伟:我开始摄影之初并不是只拍雪山,现在也不是,一切与美有关的题材我都感兴趣。但是因为受到财力、精力的局限,目前我更加专注于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和青藏高原的拍摄,这个主题太宏大,足够我投入毕生精力。
未来有哪些行摄计划?
陈业伟:近100年前,探险家乔治·马洛里拍摄了珠峰绒布冰川,美国摄影师大卫·布里谢斯也曾与1987年将镜头对准那里。因此,我计划在相同位置进行拍摄,并与两位前辈的照片进行对比,用百年前后的影像呈现冰川严重消亡问题,警醒世人提升对环境保护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