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蔚蓝
中国的山寓意广博,中國人对山也有敬畏之心。
孔子便说:仁者爱山。这个“仁者”实在是一个慈悲高尚的人格象征,关爱人类,心忧天下。这种理想的人格与山结缘,无疑使中国山更富有内涵和意义。
借助山来阐述中国人对传统、当代以及未来的思考是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馆长、总策展人海蔚蓝在纽约曼哈顿策划“山艺术·中国摄影家的镜像”大展的命题本意。这场包含27位摄影家63幅不同作品的展览将在纽约的核心地块,从今年2月到2019年2月17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早在1926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孟禄(Paul Monroe)和中国知名学者胡适、郭秉文决定创办一个通过教育与宣传,介绍中国文化与文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非盈利民间文化机构——华美协进社。90多年过去,1966年成立的华美协进社下属的中国美术馆依然是当下美国唯一专门介绍中国艺术的美术馆。
到2019年1月,海蔚蓝即将为华美协进社工作30年。1992年,她开始为美术馆策展,2000年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馆长。这位当年南京大学77级的历史系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也是文革以后第一代考古工作者,对中国山水深厚情感的背后是用脚一步步丈量产生的亲昵。
凭借着一贯对山的钟爱,海蔚蓝首先在2003年策划了展览“故山青:南京博物院藏17世纪山水画”。在2013年的冬天,友人邀请她去观看汪芜生的黄山摄影展开幕式,“在曼哈顿街头烂糟糟的雪夜里,我不知怎的与之相遇,并且喜欢上了他的照片,种下了做一个‘山展览’的念头。”之后,她又幸运地联系到策展人、摄影评论家江融,了解中国当代山水摄影的新动向,进而最终梳理出这场大展的脉络:第一部分:“高山仰止”,介绍中国的名山和历史;第二部分:“山水清音”,以汪芜生的黄山摄影来诠释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理念;第三部分“新山水摄影”,展示当代摄影家们借助山水,表达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索。
“山艺术·中国摄影家的镜像”反映了不同艺术家对于山水所观察和思考的瞬间。当然为配合展览内容,要把那些有故事的山的摄影作品都找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海蔚蓝及其团队差不多都找到了,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空间里,观者便可看到中国最主要的名山并了解它们的故事,通过艺术家自述和策展人按语来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虽是一个摄影展,但其意义却超出了摄影本身,这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回归自然的呼唤,对一个和平美好世界的期望。当一个朋友知道海蔚蓝在做关于山的展览时,给她寄来了约翰·缪尔(1838~1914)的诗集。
“我一看就满心喜欢。缪尔是个苏格兰裔美国人,自然主义者、作家、最早提倡建立国家公园和保护自然生态的人,那句子说:‘山在呼唤,我必须得去。’我愿稍稍改动一下,来说:‘山在呼唤,我们必须得去。’”海蔚蓝说。
是否可以先介绍下您在华美协进社的角色和工作内容?
海蔚蓝:我研究生毕业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做了三年老师,然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中国艺术史和中国民俗学的课程。1989年起我就在华美协进社工作,到现在快30年,跟展览有关的各方面工作都做过,1992年开始做策展人,2000年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馆长,继续兼任总策展人和艺术总监。
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自1966年成立到现在,共做过116个展览,都是关于中国艺术的主题展。其中经过我手的就有60多个,以中国最杰出的艺术品向美国或者说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这是我们一直所坚持的。
山水这个主题,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海蔚蓝:我个人是很喜欢山的。从小到大,不管到什么地方,哪儿有山我都要爬,而且一定要爬到最高峰。当然这个习惯可能是跟咱们的文化有关,对于中国人来讲,山不仅仅是风景,还体现了一种人格,这是华人血液里的文化记忆。
而且我本人是学历史考古的,中国的三山五岳,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住在那了,中华文化也是从此一路演变而来。中国的山不仅仅是自然的山,还与历史文明起源关系密切,进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基础。因此我想通过摄影作品,来讲述这种渊博的内涵,与它们之间的联系。
慢慢地,我的策展思路就形成了。第一部分叫高山仰止,介绍中国的历史名山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第二部分叫山水清音,以汪芜生先生的作品为主,讲述中国山水的古典审美,以及其中精深奥妙的人文哲理。第三部分是新山水摄影,我邀请了江融先生,这一部分都是他的贡献。他找到了很多以摄影作为手段来观察中围社会变化的当代摄影师。这样一来,这三部分组合起来从古至今、从各个层面来介绍中国的山水,这场展览就完整了。
这场展览在策划和执行中最难的环节是什么?
海蔚蓝:最难的是挑选照片,比如说汪芜生老师的作品有上万张,我们要挑出二三十张,怎么用少量的照片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他的艺术特点,是比较难的部分之一。
此外,我还要搜集到所有中国著名山川的照片,除了我们都知道的三山五岳,还包括昆仑山和西藏的八大神山等。比如,昆仑山在中国文化里很早就和神仙挂上了钩,中国人觉得那是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在秦汉神仙和长生文化盛行的时候,那里是极乐世界的象征。而找西藏神山的照片,是因为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是中国黄河和长江的源头,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源头。找到拍摄这十座山的摄影师是非常困难的工作,而我的选片标准是不仅要美,还要突出文化象征。
从2013年开始构思展览,到2018年展览开幕,整整经历了五年。其中经历很多挫折。我很敬佩将作品交给我们、信任我们的摄影师。我知道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但只有文化是可以世世代代传下去的。记得很多年前.我在北京郊区去看宋徽宗被金人逮捕后居住的地方,墙上有一副对联,写着“诗书传家久,耕读继世长”,当时甚是感动。
这个展览在纽约曼哈顿开展,有很多外国观众,他们给了怎样的反馈?
海蔚蓝:我真的很惊讶,五大洲的人都会来看展。其实,不少外国人也是能理解中国山水审美和山水精神的,他们会说“很棒很美!”也有人会反复来看。
从前两部分相对传统的山水摄影到第三部分新山水摄影,您觉得它们之间有何继承或者转变的部分?
海蔚蓝:虽然说这三部分各有主题,但是连接它们的有三点:第一点是技术层面,它们都是摄影师使用照相机创作的艺术作品;第二点,它们都讲究将山水与人联系起来,这也就是中华文化里“天地人”的和谐美学;第三点就是它们都表现对社会的思考,其实这也是“天地人”的问题。
变化则在,第一部分的作者更多是直观地记录美景,讲究摄影传统的色彩、光影。而到了汪芜生老师,他在创作中增加了虚无缥缈、超脱的山水意境,增加了精神层面的审美情趣。而到了第三部分,创作者多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讨论的却是中国当代的社会问题。这样看,他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