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数学作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设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小学数学作业既有效又有趣。
关键词 数学作业以人为本趣味性
“以人为本”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和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使各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发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作业取得成功。
一、突出趣味性
作业设计如果仅仅是反复的、机械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某一类题型固定的解法,逐渐形成对某一类题型的解答定势,往往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以致厌学。因此,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突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完约数和倍数这一节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教师利用投影分别给出2、5、3、0.1,让学生想一想,说说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些数的倍数,或这些数是不是自己学号的约数。如果是,你就下课离开,如果不是就留下来,最后再给出数字1。这一练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唤醒了他们可貴的主动性,效果之佳不言而喻。
二、体现差异性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想方设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作业的设计布置也应体现差异性。
1.体现要求的差异性。新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千姿百态、性格各异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与不同的发展潜能。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根据这一理念,教师每天布置练习时,都应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学困生做基础题,达到教学基本要求;中等生做变式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做些综合性很强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样,既可以使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观照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如果无视学生个性的差别,练习方法一样,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则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时,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三、强调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六年级的总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以下作业:你自己住的小房间一定很漂亮吧?老师请你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并用学过的比例尺画下来,然后和爸爸或妈妈到建材市场挑一种你喜欢的地砖,也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再计算一下,如果用这种地砖来为你的房间铺地,需要多少块?一共要花费多少元?为了你的房间更漂亮,现在在四壁和屋顶涂上涂料,并了解一下每平方米的用料量,计算一下,除门和窗的面积外,粉刷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大约要多少涂料?花费多少元?
这个问题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对于自己的房间,本来或许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现在必须充当主人的身份,自己设计,自己测量,自己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它的经费。一方面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了社会;另一方面,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更加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四、激发创造性
为了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激发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其创造精神。除了在教学新知识中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探索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开放性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加“创新”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在探索中创新。
在学习完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猪八戒化缘得到了一块正方形的饼,唐僧师徒共商怎样分饼,孙悟空说:“且慢!必须使分得的每份大小相等。”该怎样分呢?请画图表示。教师让学生动手画图表示分法,结果学生中出现了很多有创造性的方法。
很多小学数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尝试用多种解法,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五、探究整合性
数学作业的设计还应积极探究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包括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整合,以及探究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的整合。作业的内容涉及多门学科,包括多种知识,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
实践证明,作业设计和布置充分关注学生这一主体,使学生所学有“用武之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数学作业以人为本趣味性
“以人为本”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和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使各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发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作业取得成功。
一、突出趣味性
作业设计如果仅仅是反复的、机械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某一类题型固定的解法,逐渐形成对某一类题型的解答定势,往往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以致厌学。因此,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突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完约数和倍数这一节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教师利用投影分别给出2、5、3、0.1,让学生想一想,说说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些数的倍数,或这些数是不是自己学号的约数。如果是,你就下课离开,如果不是就留下来,最后再给出数字1。这一练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唤醒了他们可貴的主动性,效果之佳不言而喻。
二、体现差异性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想方设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作业的设计布置也应体现差异性。
1.体现要求的差异性。新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千姿百态、性格各异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与不同的发展潜能。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根据这一理念,教师每天布置练习时,都应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学困生做基础题,达到教学基本要求;中等生做变式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做些综合性很强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样,既可以使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观照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如果无视学生个性的差别,练习方法一样,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则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时,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三、强调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六年级的总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以下作业:你自己住的小房间一定很漂亮吧?老师请你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并用学过的比例尺画下来,然后和爸爸或妈妈到建材市场挑一种你喜欢的地砖,也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再计算一下,如果用这种地砖来为你的房间铺地,需要多少块?一共要花费多少元?为了你的房间更漂亮,现在在四壁和屋顶涂上涂料,并了解一下每平方米的用料量,计算一下,除门和窗的面积外,粉刷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大约要多少涂料?花费多少元?
这个问题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对于自己的房间,本来或许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现在必须充当主人的身份,自己设计,自己测量,自己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它的经费。一方面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了社会;另一方面,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更加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四、激发创造性
为了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激发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其创造精神。除了在教学新知识中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探索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开放性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加“创新”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在探索中创新。
在学习完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猪八戒化缘得到了一块正方形的饼,唐僧师徒共商怎样分饼,孙悟空说:“且慢!必须使分得的每份大小相等。”该怎样分呢?请画图表示。教师让学生动手画图表示分法,结果学生中出现了很多有创造性的方法。
很多小学数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尝试用多种解法,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五、探究整合性
数学作业的设计还应积极探究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包括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整合,以及探究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的整合。作业的内容涉及多门学科,包括多种知识,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
实践证明,作业设计和布置充分关注学生这一主体,使学生所学有“用武之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