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记录者李君放:一个老兵是故事,一百个老兵就是历史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君: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2020年8月,电影《八佰》上映,“抗战老兵”这一群体再次走进人们视线。而对于“关注”老兵这件事,49岁的李君放已经做了10年。从2011年起,这位河北平山籍摄影人走访了平山县近500个村庄,为200余位老兵留下影像。他的作品被收藏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他的镜头下,有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的亲历者,有被聂荣臻称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平山团成员,也有曾在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中浴血奋战的战士。这十年里,他的摄像机在与时间赛跑,他寻访老兵,留下影像,又与老兵告别,送别他们。截至2020年清明节,平山县只剩二十余位抗战老兵在世。他说:“如今老兵正一个个故去,希望能通过摄影作品,让老兵精神永远被铭记。一个老兵的经历可能是故事,而一百个老兵的经历就是历史。”






  人物素描 关爱老兵,刻不容缓
  在李君放的记忆里,曾是抗日模范县的老家平山县,七百多个村落,几乎村村都有老兵,村村有抗战烈士。然而2011年清明节的一次返乡,却让李君放得知如今村里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仅剩个位数字——2个。他猛然意识到,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少,并就此萌生“为老兵拍一张照片”的想法。从此,他挨个儿寻访在世老兵。起初,李君放只是觉得一定要拍一组与老兵们晚年相关的照片,没有很清晰的想法,后来,在与老兵的接触中,他逐渐目标清晰——要为老兵拍摄一张有尊严的照片。“只要老人身体状况还允许,能够站起来,我希望照片里,这位老兵是站立着的。身体情况不允许了,至少是坐在椅子上的。”他还把每位老兵的参战经历记录下来,给他们建立资料档案。
  寻访老兵期间,比起驱车甚至是步行穿梭太行深山的劳累,更让李君放感到失落和紧迫的是,常常历尽艰辛才找到老兵的村子,却发现老兵已经过世了。2013年,李君放来到老兵刘增英家里,第一次只匆匆拍了几张照片,一个多月后,再去老人家里时,竟得知老人一周前刚刚过世。他在为刘增英老人拍照的地方,拍了一张“空椅子”的照片,用这张照片时刻提醒自己,“关爱老兵,再不抓紧就来不及了”。
  素材聚焦 对老兵,再多的尊重都不为过
  李君放发现,对于战争,老兵心里是有创伤的。九十多岁的封清华老人,晚上经常做有关打仗的噩梦,梦见死去的战友,喊叫着醒来。但谈起抗战,大部分老人都会很平和地表达。他们对参与过的战争没有任何宏大的叙述,他们说着最朴素的事情,表达的是最朴素的情感。有老人会回忆参军时母亲做的布鞋,即使穿坏了也背在包里,直到背着鞋回家,因为鞋丢了,就像把母亲忘了一样。战争结束后,他们脱下军装回到乡村,参与农村建设,变成了普通的老人,他们从未因为回到农村而有任何怨言。九十岁的封玉堂老人还会亲自给玉米地锄草,站起身来后腰杆笔直。有位老兵退伍返乡后在村里干了几十年村支书,该干农活就去干农活,干什么事都敢做敢想很利落。他们也看淡了生死,很怕给国家和子女添麻烦。九十多岁的老兵刘梦元一个人住,他特别热爱生活,院里种了好多果树、花草,后来生病后,女儿常回来照看他,他还总念叨,活到这么大年纪,不想给国家和儿女添麻烦。李君放说:“他们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参加了民族救亡的抗战。在我看来,对老兵再多的尊重都不为过。”
  跟帖
  @wff:平常爸妈在家里看抗日剧,我觉得没那么触动,但是看到这些真实的人,才发觉抗日离我们才八十多年,在今天这个时代,仍然有抗日英雄的印记!感恩!
  @说不好:逝去的背影,永远的丰碑,致敬所有参加过抗战的老兵。
  @胖虎:历史长河的微尘,抗战岁月里的星光。留下历史,留下老兵的尊严!








  素材链接1 1345份抗战老兵手印
  2000年,一群关注历史、关爱老兵的人聚集在一起成立湖南老兵之家团队。2015年起,他们开启为老兵留手印计划。“我们一直在想办法为抗战老兵留下一些印记。最开始想出影集,可是考虑到经费的原因,我们决定留手印。”他们与时间赛跑,足迹走过地处偏远的农村和人迹罕至的深山。2018年,负责人老鱼带着1207份老兵手印来到四川,将它们捐献给建川博物馆。此后两年,收集老兵手印的努力仍在持续,如今,“湖南老兵之家”已收集到1345个老兵手印。
  素材链接2 为纪念胜利,抗战老兵动情合唱
  2020年8月31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新四军、八路军等40余位健在抗战老兵,从四川各地赶到成都重聚,缅怀战友。这些平均年龄达95岁的老人,还合唱起抗战时期广为传唱的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曾代表四川抗战老兵赴北京观礼阅兵的百岁老兵刘中柱说:“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有太多人再也回不了家。在紀念抗战胜利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记住这些为民族牺牲的战士。”
  【适用话题】铭记 尊重历史 传承 朴素与伟大
  作文君结语:70多年前,这些肩背钢枪的年轻人,用生命丈量了时间。在世的老兵,像活化石,又像留声机,记录着那段寸土必争的岁月。正是他们的浴血拼争,才有了今天的岁月安宁。岁月已逝,功绩长存!
其他文献
玥玥小编:某天小编翻帖子,看到大家在讨论“小时候对中文有过哪些神奇的误解”,不禁回忆起自己在上幼儿园的時候,老师问大家的理想是什么,大家基本上都说想当老师、想当科学家、想当警察……直到我们班上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说:“我想当国家的栋梁。”老师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并且表扬了他。原谅我小时候真的不知道“栋梁”的意思,所以对此非常疑惑,为啥当国家的“冻粮”就能得到表扬呢?唉,往事不堪回首,素粉们有没有
期刊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汉语盘点”活动至今已举办15年,旨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与世界”,鼓励全民用语言记录生活,描述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界万象。  2020年“汉语盘点”活动,国家语言研究中心、搜狗输入法、清博大数据等机构推荐了“后浪、防控、健康码、复工复学、脱贫攻坚、光盘行动”等国内字词,“限、新冠、大选、口罩、就业”等国际字词。汉语盘点活
期刊
【原创押题】  时光若水,穿尘而过,沾染上几分流年碎片,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美好,最美的人,最美的景,最美的情,始终在心灵的罅隙中不离不弃。风翻云转,那些流过心河的往事,便成了流年里最美的风景。  请以“流年里最美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补充完题目再写作,体裁不限,题材不限。  【思路解析】  审题时要注意审读提示语。认真审读本题的提示语,我们可发现,“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美好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文章中写道:“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  材料二:央视名嘴白岩松在微博中感慨:“这个时代怎么了?都拿一个人的底线当优点。一种食品很好,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没有添加剂;一个人很伟大,不是因为他多好,而是因为他讲诚信、守时、不偷东西。”  【文题简析】  第一则材料是易中天的言论,主要意思是
期刊
1961年4月3日,王淦昌接到党中央关于研制核武器的工作通知,铿锵有力地回答:“我愿以身许国!”从那时起,王淦昌离家数十载,家人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为了保密,王淦昌这个名字从科技界突然销声匿迹,而在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中,多了一个名叫“王京”的人。研制原子弹、氢弹成功后,有一年的除夕夜,他与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哽咽着对王淦昌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毕,两个人抱头痛
期刊
作文君:2020年,我们遭遇史上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9月1日,《开学第一课》如约与全国中小学生见面,“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集体亮相央视综合频道与云课堂,带领全国中小学生回顾战“疫”。伴随着节目播出,《开学第一课》迅速成为当晚全网最具热度的讨论话题。全网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2020年8月,《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乡村教师秦翔的事迹。秦翔是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位民办教师,他用24年的时光去追求公益写字教学。1996年至今,他利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书写硬笔规范汉字。24年间,他至少奔波过34所乡村学校,辅导过7000多名学生,骑坏过3辆自行车和4辆电动车。2017年,秦翔加入共青团临泉县委“梦想学院”支教志愿者行列。3年来,他又接下了为13所偏远学校的留守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陈阿姨,您感觉怎么样,好点了吗?”2020年9月初,成都市金牛区一口腔诊所内,口腔医生柔声询问患者的病情。这位医生曾经是中国台湾红极一时的偶像团体“可米小子”的主唱——许君豪。2003年,许君豪在彩排中不慎从高处跌落,头部着地,牙齿摔断,嘴唇撕裂,腿骨也被严重损坏。因为伤势严重,他决定退团。迷茫受挫的他在开口腔诊所的父亲鼓励下准备考医学院。通过一年苦读,他考上四川大学华西口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据苏州大学消息,2020年9月7日凌晨,全球最后一位东京审判全程见证者高文彬先生去世,享年99岁。1945年7月,高文彬从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法学院毕业,决心用所学报效祖国的他任职上海市地方法院刑庭书记官,因看不惯官场黑暗,只两个月便决意辞职。之后,中国政府派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急需既懂英文又懂法律,且熟知英美法系的专业翻译官,让高文彬有了用武之地。1946年5月至1948
期刊
人物时事速递 >>  2020年9月6日上午,2020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4位获奖者中,有一位科学家的年纪刷新了未来科学大奖的纪录,他就是现年96岁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王振义院士,他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亭栋教授获得了“生命科学奖”,该奖用以表彰他们对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做出的决定性贡献,单项奖金约700万元人民币。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王教授一方面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