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BIS察隅墨脱考察纪事
沈鹏飞
人文地理摄影师,自然博物、旅行撰稿人。出版Lonely Planet丝绸之路指南,“藏羚羊”最新疆系列。
在《出埃及记》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走埃及,法老的军队遂带领车辆军兵追赶他们,一心要在红海把他们一举消灭。带着魔杖的摩西抵达红海边,此刻耶和华显灵使海水分开,露出干地使摩西可以带领以色列人安然到达对岸。走在慈巴沟之中奔腾的河水旁的林子里,一座座阻挡道路的大山满脑子都是《出埃及中》所描述的画面,此刻的慈巴沟国家级保护区,正是一个旺盛的季节,草木虫鸣,河水奔腾,这也是第一次以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为主的调查团队进入这一片位于西藏东南部的亚热带从林。之所以选择察隅与墨脱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像调查,主要是基于这两个地区作为喜马拉山山脉的最东段十分具有生物多样性代表性的地区,也是延续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的东段与南段,同时也是TBIS环喜马拉山考察的一个重要节点。除了本次夏季考察TBIS还将在今年冬季完成该地区的冬季考察,冬季考察的重点将是鸟类和兽类。
再出发通麦天险
2014年TBIS夏季考察拉开帷幕,本次地点在西藏林芝地区的察隅县和墨脱县,24日所有参与考察的考察队员、纪录片摄制组、工作人员、司机等都已经集结完毕。25日一早四台车组成的小车队从林芝地区首府八一镇出发前往考察的第一目的地。沿着川藏公路,一路向东,经过我们曾经考察过的色季拉山、鲁朗花海牧场、东久沟,这一路过去考察的光景仿佛历历在目。我们前往的方向,喜马拉雅山脉的最东段,雅鲁藏布大峡谷即将结束的地方,就像在地图上钉钉子,TBIS环喜马拉雅又打下了新的地钉。此时雨季,天空是乌云密布,空气中都是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当然并没有咖喱的味道。2011年的TBIS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曾经也通过这里,寻找传说中的“天使之虫”。
东去察隅,一定要经过318国道上最惊险的一段“通麦天险”,这一段全长只有14公里的路段往往要走上4个小时,遇上单边放行堵车6-7小时并不稀奇。这一段14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的道路,号称世界上“第二大泥石流群”,走到排龙通麦的峡谷之中,明显感觉空气变得闷热,从鲁朗东久的针叶林而下这里已经变化成阔叶林,常见很多大阔叶的天南星科植物,各种蕨类也在底层生长。周边的雪山带来源源不断的溪流、瀑布,松软的土壤,随时可以看见的落石,加上不太稳定的地质结构,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颠簸的搓板路面,伴随公路一侧的深渊,还有奔腾的河水,我们和司机一样紧张地集中精力看着前方,无暇兼顾一路风景。相信走过这一条路你必然能体验到生与死的一瞬间,当地还有所传闻说有些内地司机到达这里不敢开车,雇佣到当地司机走完这一段路,短短14公里代驾竟然需要1000多元,可想而知这一段路途的艰难。走到了通麦大桥,也是318国道上的天堑,如果这座大桥一断,318国道通往林芝拉萨的道路就彻底中断。2000年大桥一侧的易贡沟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造成的易贡湖堰塞水量猛涨,易贡湖溃坝暴泄,洪水裹挟的泥石流狂奔而下,将这个建立在峡谷上全长258米、主跨为210米,高31.5米的通麦大桥冲毁得无影无踪,同时在此路段行驶的重型卡车也被卷携洪水之中,连车上的一块铁皮都未觅到踪影。我们一辆一辆的通过通了麦大桥,告别的天险路段,我们和司机都松了一口气。
察隅,另一个边境
察隅县与两个国家接壤,一个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与印度实际控制区接壤,另一个东南亚国家缅甸,这样的边境很有跨越的感觉,从南亚一下子到东南亚。常说边境地区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物种,大家带着这种期待抵达察隅。说说这个考察队,我们的考察队一共由一位植物专家、一位昆虫专家和一位两爬兼顾昆虫专家、视频组老师,以及笔者本人与后勤保障一人组成,当然除去考察队我们还有纪录片组、后勤保障族组成。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团队,大家互称之奇葩团队,有中国民间昆虫学界的大拿张巍巍老师,他的体重对于我们来说一直是一个谜团,胖胖的笑起来很可爱,就像一尊弥勒佛,他不但是昆虫学界的大拿,还是著名的集邮家。考察队中有年轻有为的魏来老师,瘦瘦高高的他刚好30岁已经是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讲师,27岁就从中科院植物所博士毕业,严肃又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团队中学习的楷模。拍摄两爬和昆虫的陈尽,被大家公认“长得就像他所喜爱的昆虫”,考察队视频组老师胡杨,一个率真的酷酷的女孩,话不多,但是一开口就很有料,她的愿望是坐完全世界的火车,和这个有故事的团队总有无尽的快乐。
我们翻过雪山,下到察隅河谷,抵达这个这边境小县城,崇山峻岭之中在河谷高地上的小县城,实在没有开阔的地方,办好下察隅的边防通行证大家匆匆前往下察隅。沿途上我们考察车队队长杨骏介绍,这一条沿着河的公路曾经是中印战争瓦弄战役中我军进攻路线,这条中印战役中最关键一战也是最后一战的进军线路,我们向着麦克马洪线的下察隅前行。
抵达下察隅并没有想象的原始森林的密布,而是不断开发的农田和经济林地,原始的森林都在更加遥远的高山,我们分开行动,我去了靠边境的人村,其他的老师们各自为阵拍摄。人是我国未识别民族之一,他们的身份证民族一栏填写的是“其他”,在我国实际控制线内人口大约1600人,全部居住在下察隅或上察隅。我同纪录片摄制组到达夏尼人新村,做客村主任家。村主任一家穿上了传统服饰迎接我们,受到所谓现代化生活的影响,人之中除去年长的人,年轻人很少在平常时候穿着传统服装。点起篝火炖上鸡汤,用当地出产的大米配上特殊山花椒等本地出产的香料,人特色的手抓饭开始制作。居住形态,生活起居的记录正是从这个手抓饭的制作开始。最后鸡汤、鸡肉、配上芭蕉叶做底托的米饭,手抓饭出炉了。在传统和现代之中发展是一个纠结的话题,许多人家庭都还保留着传统的竹编手工艺的工具,保留刀具等传统的劳动工具,然而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来袭,让这一切方式都会成为历史。保留的传统并非对于过去的恋旧,而是在现在生产生活中仍然需要。
下一站,慈巴沟
拍摄完人村,下山与各位老师会合,在这个农药泛滥的边境大家收获都不多,最后被评价为“最二的边境”。实在不愿意在这里呆太久,我们离开这里到达慈巴沟的沟口保护站。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本次考察的一个重要节点。
保护区位于东喜马拉雅、念青唐古拉和伯舒拉岭形成的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山环的内侧,属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脉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东面是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层层山岳阻挡了东来的太平洋季风,北面是东西走向的念青唐古拉阻挡了南下的干冷气流。由于来自印度洋的高温高湿气流无法逾越本区东部和北部的高山只能在本地回旋,因此,气候温暖多雨。该气候区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以上,1000-2500米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10-20摄氏度,年平均湿度为60%-70%,无霜期200天以上。保护区位于北纬29°,越过热带气候北界5个半纬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在保护区内形成了较完整的山地垂直气候带谱。完整的气候带谱,是植被带谱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小型的气候博物馆。我们在保护区的保护站休整,准备物资,准备进入慈巴沟。下一期期待我们在沟中没有信号的故事。
沈鹏飞
人文地理摄影师,自然博物、旅行撰稿人。出版Lonely Planet丝绸之路指南,“藏羚羊”最新疆系列。
在《出埃及记》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走埃及,法老的军队遂带领车辆军兵追赶他们,一心要在红海把他们一举消灭。带着魔杖的摩西抵达红海边,此刻耶和华显灵使海水分开,露出干地使摩西可以带领以色列人安然到达对岸。走在慈巴沟之中奔腾的河水旁的林子里,一座座阻挡道路的大山满脑子都是《出埃及中》所描述的画面,此刻的慈巴沟国家级保护区,正是一个旺盛的季节,草木虫鸣,河水奔腾,这也是第一次以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为主的调查团队进入这一片位于西藏东南部的亚热带从林。之所以选择察隅与墨脱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像调查,主要是基于这两个地区作为喜马拉山山脉的最东段十分具有生物多样性代表性的地区,也是延续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的东段与南段,同时也是TBIS环喜马拉山考察的一个重要节点。除了本次夏季考察TBIS还将在今年冬季完成该地区的冬季考察,冬季考察的重点将是鸟类和兽类。
再出发通麦天险
2014年TBIS夏季考察拉开帷幕,本次地点在西藏林芝地区的察隅县和墨脱县,24日所有参与考察的考察队员、纪录片摄制组、工作人员、司机等都已经集结完毕。25日一早四台车组成的小车队从林芝地区首府八一镇出发前往考察的第一目的地。沿着川藏公路,一路向东,经过我们曾经考察过的色季拉山、鲁朗花海牧场、东久沟,这一路过去考察的光景仿佛历历在目。我们前往的方向,喜马拉雅山脉的最东段,雅鲁藏布大峡谷即将结束的地方,就像在地图上钉钉子,TBIS环喜马拉雅又打下了新的地钉。此时雨季,天空是乌云密布,空气中都是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当然并没有咖喱的味道。2011年的TBIS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曾经也通过这里,寻找传说中的“天使之虫”。
东去察隅,一定要经过318国道上最惊险的一段“通麦天险”,这一段全长只有14公里的路段往往要走上4个小时,遇上单边放行堵车6-7小时并不稀奇。这一段14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的道路,号称世界上“第二大泥石流群”,走到排龙通麦的峡谷之中,明显感觉空气变得闷热,从鲁朗东久的针叶林而下这里已经变化成阔叶林,常见很多大阔叶的天南星科植物,各种蕨类也在底层生长。周边的雪山带来源源不断的溪流、瀑布,松软的土壤,随时可以看见的落石,加上不太稳定的地质结构,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颠簸的搓板路面,伴随公路一侧的深渊,还有奔腾的河水,我们和司机一样紧张地集中精力看着前方,无暇兼顾一路风景。相信走过这一条路你必然能体验到生与死的一瞬间,当地还有所传闻说有些内地司机到达这里不敢开车,雇佣到当地司机走完这一段路,短短14公里代驾竟然需要1000多元,可想而知这一段路途的艰难。走到了通麦大桥,也是318国道上的天堑,如果这座大桥一断,318国道通往林芝拉萨的道路就彻底中断。2000年大桥一侧的易贡沟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造成的易贡湖堰塞水量猛涨,易贡湖溃坝暴泄,洪水裹挟的泥石流狂奔而下,将这个建立在峡谷上全长258米、主跨为210米,高31.5米的通麦大桥冲毁得无影无踪,同时在此路段行驶的重型卡车也被卷携洪水之中,连车上的一块铁皮都未觅到踪影。我们一辆一辆的通过通了麦大桥,告别的天险路段,我们和司机都松了一口气。
察隅,另一个边境
察隅县与两个国家接壤,一个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与印度实际控制区接壤,另一个东南亚国家缅甸,这样的边境很有跨越的感觉,从南亚一下子到东南亚。常说边境地区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物种,大家带着这种期待抵达察隅。说说这个考察队,我们的考察队一共由一位植物专家、一位昆虫专家和一位两爬兼顾昆虫专家、视频组老师,以及笔者本人与后勤保障一人组成,当然除去考察队我们还有纪录片组、后勤保障族组成。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团队,大家互称之奇葩团队,有中国民间昆虫学界的大拿张巍巍老师,他的体重对于我们来说一直是一个谜团,胖胖的笑起来很可爱,就像一尊弥勒佛,他不但是昆虫学界的大拿,还是著名的集邮家。考察队中有年轻有为的魏来老师,瘦瘦高高的他刚好30岁已经是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讲师,27岁就从中科院植物所博士毕业,严肃又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团队中学习的楷模。拍摄两爬和昆虫的陈尽,被大家公认“长得就像他所喜爱的昆虫”,考察队视频组老师胡杨,一个率真的酷酷的女孩,话不多,但是一开口就很有料,她的愿望是坐完全世界的火车,和这个有故事的团队总有无尽的快乐。
我们翻过雪山,下到察隅河谷,抵达这个这边境小县城,崇山峻岭之中在河谷高地上的小县城,实在没有开阔的地方,办好下察隅的边防通行证大家匆匆前往下察隅。沿途上我们考察车队队长杨骏介绍,这一条沿着河的公路曾经是中印战争瓦弄战役中我军进攻路线,这条中印战役中最关键一战也是最后一战的进军线路,我们向着麦克马洪线的下察隅前行。
抵达下察隅并没有想象的原始森林的密布,而是不断开发的农田和经济林地,原始的森林都在更加遥远的高山,我们分开行动,我去了靠边境的人村,其他的老师们各自为阵拍摄。人是我国未识别民族之一,他们的身份证民族一栏填写的是“其他”,在我国实际控制线内人口大约1600人,全部居住在下察隅或上察隅。我同纪录片摄制组到达夏尼人新村,做客村主任家。村主任一家穿上了传统服饰迎接我们,受到所谓现代化生活的影响,人之中除去年长的人,年轻人很少在平常时候穿着传统服装。点起篝火炖上鸡汤,用当地出产的大米配上特殊山花椒等本地出产的香料,人特色的手抓饭开始制作。居住形态,生活起居的记录正是从这个手抓饭的制作开始。最后鸡汤、鸡肉、配上芭蕉叶做底托的米饭,手抓饭出炉了。在传统和现代之中发展是一个纠结的话题,许多人家庭都还保留着传统的竹编手工艺的工具,保留刀具等传统的劳动工具,然而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来袭,让这一切方式都会成为历史。保留的传统并非对于过去的恋旧,而是在现在生产生活中仍然需要。
下一站,慈巴沟
拍摄完人村,下山与各位老师会合,在这个农药泛滥的边境大家收获都不多,最后被评价为“最二的边境”。实在不愿意在这里呆太久,我们离开这里到达慈巴沟的沟口保护站。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本次考察的一个重要节点。
保护区位于东喜马拉雅、念青唐古拉和伯舒拉岭形成的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山环的内侧,属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脉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东面是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层层山岳阻挡了东来的太平洋季风,北面是东西走向的念青唐古拉阻挡了南下的干冷气流。由于来自印度洋的高温高湿气流无法逾越本区东部和北部的高山只能在本地回旋,因此,气候温暖多雨。该气候区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以上,1000-2500米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10-20摄氏度,年平均湿度为60%-70%,无霜期200天以上。保护区位于北纬29°,越过热带气候北界5个半纬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在保护区内形成了较完整的山地垂直气候带谱。完整的气候带谱,是植被带谱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小型的气候博物馆。我们在保护区的保护站休整,准备物资,准备进入慈巴沟。下一期期待我们在沟中没有信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