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新形势下学校德育进行深刻反思和大胆前瞻的基础上,我校结合本校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文化中熏陶,在经历中体验”的德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校以培养“美言美行、自主自信的现代人”为德育目标,以“文化熏陶”和“体验感悟”为途径,大力实施文化德育,形成具有一定社会时代意义和校本特色的德育文化,提高了教育效果,走出了一条“文化载道、文化润德、文化化人”的育人之路。
一、在环境中熏染——建设“彰显人文”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不仅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物理空间,还是精神的外化、文化的表征,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因素。我校着重加强学校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建设,努力创设立体、多维的德育氛围,让学生浸润其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影响。
创设有个性的班级环境。围绕低碳、环保、书香、文明、健康、自主、阳光的理念,我校组织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自己动手打扮教室,创设“洁、美、怡、育”的学习空间,打造“班班有特色,项项有内涵”的班级文化。全校36个班级每班都有“六个一”:一个中队名称,一个口号,一个目标,一个公约,一个图书角,一块学生作品展示栏。不管走进哪个班级,都会有一种美的享受:设计新颖的黑板报、创意十足的专题版面,展示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这些板块或散落在墙面,或伫立于某个角落,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处处物语皆心语”,形成一种强烈的班级意识和浓郁的班级文化,达到了无声的育人境界。
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更是一种“德育环境”。我校以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为中心,探索“情智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课堂教学“三乐”:一是师生关系和谐之乐。强调教师要用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爱,唤起学生对老师、同学对学习的热爱,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二是教师的善教之乐。提倡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情趣传递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学生的学习之乐。建立正确的学习观,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做到“六个一”。即: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争取一次发言的机会,参加一次讨论,发表一个不同见解,获得一次愉快的合作,得到一次成功的体验。
二、在课程中渗透——建设“德智相融”的课程文化
德育课程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主战场。我校强化“一切自觉活动都是课程,一切课程都要育人”的意识,把德育课程化作为文化德育的基本实施途径,把课程渗透作为主要实施手段,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我校制定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全体教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挖掘蕴含的德育因素,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校摈弃一些生硬的灌输教育方法,重点研究如何把德育内容科学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如:“认知人民币”的数学课,教师巧妙设计“认识人民币上的盲文数字”和“购物”两个结合点,很自然地进行了关爱他人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在德育课程中渗透。一是思想品德课。上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把握教材的教育主题、内容,以故事化、情趣化的方式赋予课堂更多文化元素,真正使教育目标得到内化。二是主题班会课。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主题班会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班主任做到课前有教案、心中有目标,师生共同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如建队日前举办“少先队因你而美丽”主题班会,培养对少先队组织的忠诚、对党的热爱、对学校的归属和认同。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座谈、专题讲座、宣传栏、广播、问卷调查等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
在校本课程中渗透。我校坚持走课程化道路,开发、实施《楷书教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等多个校本课程;组建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读书节、篮球节、艺术节、数学节,让学生在增长课外知识、提升审美情趣、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心灵逐渐变得丰富、美好。
我校在三年级开设《体验养蚕快乐,感悟生命奇迹》课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养蚕活动,并以摄影、作文、讲故事、书画等形式记录蚕的生长历程,接受科学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劳动的艰辛、责任的庄重和收获的喜悦;开设篮球文化课程,坚持“以球育德、以球会友、以球益智”,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敢于拼搏、乐于进取的精神品质;带领学生开辟教师宿舍后的空地,建立“农艺园(和乐小农场)”,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我校实施“全才培养计划”,根据“特优生”的特长、爱好,鼓励其参加兴趣小组,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帮助其逐渐转化。在“全国首届问题学生教育论坛”上,我校转化问题学生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三、在活动中体验——建设“内发于心”的活动文化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才能获得对道德规范的理解。我校重视体验和实践的价值,将体验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德育工作的重点从“重说教的灌输式”转向“重实践体验的启发式”,从注重“外界的刺激”转向注重“内在的自省”,从“面向少数”到“面向全体”,让学生在活动情境的体验中触动灵魂,收获德性成长。
在班级生活中体验。一是设计班级品牌。在“建温馨家园,展雏鹏风采”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开展“提炼一种精神、命名一个队名、建立一种制度、形成一种档案”的班级品牌建设活动。这些以文字或图画形式存在的品牌标志时常提醒、激励着孩子为不断努力。二是加强班风建设。以争创“文明班级”为抓手,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养成良好的学风、班风。三是培养行为习惯。学生为集体荣誉,自觉规范个人行为,主动遵守班规、校纪,从晨读、两操、值日等班级生活中获得德育体验,从而培养行为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在诵读中体验。一是开展经典诵读。我校将国学教育为重要的德育抓手,实施“经典诵读”工程,让学生直面《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宋词等传统经典著作,课余诵读《中华传统教育读本》,课前吟诵《弟子规》,领悟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此外,推进国学进课堂及与朗诵、吟唱、讲故事、背诵、合唱的整合,提高了教育实效。2009年举办了一次全区性的国学教育展示活动,将国学与太极拳、舞蹈巧妙整合,得到了区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二是推进课外阅读。结合创建“书香校园”和《儿童阅读与人文素养》研究,开展全校性的读书活动,大力倡导读书风尚,营造知书达理、好学求进的校园书香氛围,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在读书节中开展跳蚤书市、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深化读书效果,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坚持以与社区、学校共建为依托,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大运会期间组织小义工走上街头服务市民、服务大运,为福利院孤寡老人表演文艺节目,在街道、广场开展环保宣传,开展野外远足游学、阳光少年训练营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探求了新知、陶冶了情操、发展了自我。我校连续16个春节组织学生走上街头,举行“义写春联”活动,深受市民好评。
四、在规范中养成——建设“外化于行”的行为文化
我校注重确立德育的审美模式,采取富有文化意蕴的措施,让学生领悟德育行为的美丽,体味道德行为的价值,实现“内心体验与外在行为并重,规范行为和自觉行为并重”,使德育真正从他律走向自律。
细节引领。我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让好习惯成为习惯”活动。每周一个主题,以“三字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晨会、班会进行宣讲,从文明礼仪、学习常规、安全卫生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发动“文明劝导员”“雏鹏文明岗”进行监督劝导,训练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细节见精神,习惯成命运”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我校养成教育的精髓。
榜样激励。我校推行“日检查、周汇总、月评比”制度,进行“星级文明班级”“文明小天使”“微笑大使”“孝敬榜样”“拾金不昧好儿童”评比。升旗仪式上为先进班级、优秀学生授牌、授“星”,散学典礼上较大面积地表彰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举行“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十佳毕业生”评选。通过这些评比活动,有效地发挥了榜样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和行为习惯的外化。
制度规范。我校大力倡导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引导每一位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校园文化的认同者、执行者、完善者和建设者。一是制定有灵魂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学校章程》,修订了班主任岗位责任制、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职责、教师德育工作考核制等常规制度,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文化方面的条款,把“软文化”与“硬文化”熔为一炉。二是建设有人情味的执行文化。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反馈、评比和激励,大力表彰、宣传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优秀学生和优秀班级。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创造性地执行制度要求,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情”,引导师生从规范入手,向模范挺进。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在环境中熏染——建设“彰显人文”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不仅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物理空间,还是精神的外化、文化的表征,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因素。我校着重加强学校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建设,努力创设立体、多维的德育氛围,让学生浸润其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影响。
创设有个性的班级环境。围绕低碳、环保、书香、文明、健康、自主、阳光的理念,我校组织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自己动手打扮教室,创设“洁、美、怡、育”的学习空间,打造“班班有特色,项项有内涵”的班级文化。全校36个班级每班都有“六个一”:一个中队名称,一个口号,一个目标,一个公约,一个图书角,一块学生作品展示栏。不管走进哪个班级,都会有一种美的享受:设计新颖的黑板报、创意十足的专题版面,展示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这些板块或散落在墙面,或伫立于某个角落,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处处物语皆心语”,形成一种强烈的班级意识和浓郁的班级文化,达到了无声的育人境界。
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更是一种“德育环境”。我校以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为中心,探索“情智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课堂教学“三乐”:一是师生关系和谐之乐。强调教师要用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爱,唤起学生对老师、同学对学习的热爱,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二是教师的善教之乐。提倡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情趣传递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学生的学习之乐。建立正确的学习观,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做到“六个一”。即: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争取一次发言的机会,参加一次讨论,发表一个不同见解,获得一次愉快的合作,得到一次成功的体验。
二、在课程中渗透——建设“德智相融”的课程文化
德育课程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主战场。我校强化“一切自觉活动都是课程,一切课程都要育人”的意识,把德育课程化作为文化德育的基本实施途径,把课程渗透作为主要实施手段,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我校制定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全体教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挖掘蕴含的德育因素,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校摈弃一些生硬的灌输教育方法,重点研究如何把德育内容科学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如:“认知人民币”的数学课,教师巧妙设计“认识人民币上的盲文数字”和“购物”两个结合点,很自然地进行了关爱他人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在德育课程中渗透。一是思想品德课。上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把握教材的教育主题、内容,以故事化、情趣化的方式赋予课堂更多文化元素,真正使教育目标得到内化。二是主题班会课。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主题班会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班主任做到课前有教案、心中有目标,师生共同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如建队日前举办“少先队因你而美丽”主题班会,培养对少先队组织的忠诚、对党的热爱、对学校的归属和认同。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座谈、专题讲座、宣传栏、广播、问卷调查等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
在校本课程中渗透。我校坚持走课程化道路,开发、实施《楷书教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等多个校本课程;组建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读书节、篮球节、艺术节、数学节,让学生在增长课外知识、提升审美情趣、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心灵逐渐变得丰富、美好。
我校在三年级开设《体验养蚕快乐,感悟生命奇迹》课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养蚕活动,并以摄影、作文、讲故事、书画等形式记录蚕的生长历程,接受科学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劳动的艰辛、责任的庄重和收获的喜悦;开设篮球文化课程,坚持“以球育德、以球会友、以球益智”,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敢于拼搏、乐于进取的精神品质;带领学生开辟教师宿舍后的空地,建立“农艺园(和乐小农场)”,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我校实施“全才培养计划”,根据“特优生”的特长、爱好,鼓励其参加兴趣小组,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帮助其逐渐转化。在“全国首届问题学生教育论坛”上,我校转化问题学生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三、在活动中体验——建设“内发于心”的活动文化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才能获得对道德规范的理解。我校重视体验和实践的价值,将体验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德育工作的重点从“重说教的灌输式”转向“重实践体验的启发式”,从注重“外界的刺激”转向注重“内在的自省”,从“面向少数”到“面向全体”,让学生在活动情境的体验中触动灵魂,收获德性成长。
在班级生活中体验。一是设计班级品牌。在“建温馨家园,展雏鹏风采”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开展“提炼一种精神、命名一个队名、建立一种制度、形成一种档案”的班级品牌建设活动。这些以文字或图画形式存在的品牌标志时常提醒、激励着孩子为不断努力。二是加强班风建设。以争创“文明班级”为抓手,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养成良好的学风、班风。三是培养行为习惯。学生为集体荣誉,自觉规范个人行为,主动遵守班规、校纪,从晨读、两操、值日等班级生活中获得德育体验,从而培养行为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在诵读中体验。一是开展经典诵读。我校将国学教育为重要的德育抓手,实施“经典诵读”工程,让学生直面《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宋词等传统经典著作,课余诵读《中华传统教育读本》,课前吟诵《弟子规》,领悟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此外,推进国学进课堂及与朗诵、吟唱、讲故事、背诵、合唱的整合,提高了教育实效。2009年举办了一次全区性的国学教育展示活动,将国学与太极拳、舞蹈巧妙整合,得到了区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二是推进课外阅读。结合创建“书香校园”和《儿童阅读与人文素养》研究,开展全校性的读书活动,大力倡导读书风尚,营造知书达理、好学求进的校园书香氛围,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在读书节中开展跳蚤书市、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深化读书效果,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坚持以与社区、学校共建为依托,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大运会期间组织小义工走上街头服务市民、服务大运,为福利院孤寡老人表演文艺节目,在街道、广场开展环保宣传,开展野外远足游学、阳光少年训练营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探求了新知、陶冶了情操、发展了自我。我校连续16个春节组织学生走上街头,举行“义写春联”活动,深受市民好评。
四、在规范中养成——建设“外化于行”的行为文化
我校注重确立德育的审美模式,采取富有文化意蕴的措施,让学生领悟德育行为的美丽,体味道德行为的价值,实现“内心体验与外在行为并重,规范行为和自觉行为并重”,使德育真正从他律走向自律。
细节引领。我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让好习惯成为习惯”活动。每周一个主题,以“三字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晨会、班会进行宣讲,从文明礼仪、学习常规、安全卫生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发动“文明劝导员”“雏鹏文明岗”进行监督劝导,训练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细节见精神,习惯成命运”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我校养成教育的精髓。
榜样激励。我校推行“日检查、周汇总、月评比”制度,进行“星级文明班级”“文明小天使”“微笑大使”“孝敬榜样”“拾金不昧好儿童”评比。升旗仪式上为先进班级、优秀学生授牌、授“星”,散学典礼上较大面积地表彰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举行“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十佳毕业生”评选。通过这些评比活动,有效地发挥了榜样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和行为习惯的外化。
制度规范。我校大力倡导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引导每一位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校园文化的认同者、执行者、完善者和建设者。一是制定有灵魂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学校章程》,修订了班主任岗位责任制、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职责、教师德育工作考核制等常规制度,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文化方面的条款,把“软文化”与“硬文化”熔为一炉。二是建设有人情味的执行文化。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反馈、评比和激励,大力表彰、宣传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优秀学生和优秀班级。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创造性地执行制度要求,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情”,引导师生从规范入手,向模范挺进。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