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美术课同样应该是经过预设的。然而,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有人认为,动态生成观对美术课教学的要求就是抛弃预设——灌输的模式,使教学完全依据学生的认知与德行,不苛求目标的达成。所以,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正确处理好美术课的预设与生成就成为摆在广大一线美术教师面前的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二、何为“预设”与“生成”
“预设”,它一般是指教学实施前,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预测或者假设。传统意义上的实施教学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形成活动,甚至教学的运行的一定程序部署等等,都属于预设的范畴。
“生成”,在教学活动中,通常是指学生进入教师的预设情景之后,由于教学的双向互动、学生的不同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他们对情境的不同理解产生碰撞而随机出现的反馈信息,是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定计划,遵循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
新课程理念并不否认美术课教学过程是可以而且必须做出预设的、具有相对稳定程序的教学过程,“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封闭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教学需要预设,美术课教学亦然。
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目标、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成功的教师,优秀的课堂教学大多是预设成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应该再是教案剧(预设)的演绎舞台,否则必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所以,美术课教学理应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成为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三、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姐妹,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先谈预设,它内在地包含了生成的要求。就拿教学目标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来说,预设的教学目标,大多是美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拟定的,它带有一定的普适性,即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考虑的是基本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生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应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如果仅限于预设的目标,那教学势必化为演一出“教案剧”。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生成性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如此,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内容、教学过程更是如此。教学进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尽管在备课时,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预设学生在课堂上也许会发生的种种情况。但是,几十个学生性格、脾气、兴趣、情绪各不相同,课堂上很容易发生各种情况,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现实生活反映,硬将学生已发生的事件纳入自己“理想”中预设的教学状况上去,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和教案进行教学活动,就像演课本剧一样生搬硬套。相反,教师若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那么课堂将充满生机和活力。所以,教学需要预设,但不拘泥于预设,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应该有机的结合。
再谈生成,它必然地要求以精心的预设为前提。预设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生成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但它不会存在于所有教学活动的始终,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有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以期达到教学效益最优化。课堂教学完全尊重预设的程序教学,必然导致教师死教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生成,则又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学烦琐累赘,从而缺乏课堂教学的效益原则。
同样以教学目标为例,如果认为教学既然是生成的,有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课堂教学必然会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成了一堆无序的简单连接和叠加,表面上非常热闹,实际上学生无需动脑,造成了学习内容杂乱,学习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究其原因,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课程专家崔允漷认为的:其一,教师缺乏目标意识,不知道课为什么要“活”,只有当过程的“活”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时,这种‘活’才有意义,否则只是一种“课堂秀”。其二,错把学习方式的变化当作课改的唯一目标。不知道方式本质上还是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其三,教师在还没有弄清“为什么教”或者“教之后,学生到底得到什么”之前,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活动设计上,在教学中自然很容易走偏。由此不难看出,美术课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
四、如何在实际的美术课教学中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理解了美术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辩证关系后,我们在处理教学中实际问题时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精心预设是关键,同时又为生成留有时空余地。
精心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美术课教学设计方面要将每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对目标设定一个“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当然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区间”,留足、留够生成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成更为彻底,更为完美。否则,再精美的预设也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
2.民主开放的互动式教学为实现生成营造必要氛围。
在民主开放的互动式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并经常主导某一时间的教学,它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学过程更多地表现为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课程的创造者,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从而使教学常常打破教师预设的轨道和计划,体现出创造性、灵动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不难看出,要想使美术课教学达到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改变教学方式就成了当务之急。
3.在矛盾不平衡中达到生成与自我建构。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一个事物能够纳入已建的图式,称为“同化”;反之,如果一个事物不能纳入自己原有的图式,就要调整改造已有的图式,称为“顺应”。主体能再现客体,客体符合主体结构,这种状态就是“平衡”。只有远离平衡,才可能通过新的活动,主动建构起新的图式,从而经过同化、顺应又达到新的平衡。“美术课教学内容既有与学生认知、美术素养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美术素养水平不相一致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生成),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美术课同样应该是经过预设的。然而,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有人认为,动态生成观对美术课教学的要求就是抛弃预设——灌输的模式,使教学完全依据学生的认知与德行,不苛求目标的达成。所以,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正确处理好美术课的预设与生成就成为摆在广大一线美术教师面前的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二、何为“预设”与“生成”
“预设”,它一般是指教学实施前,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预测或者假设。传统意义上的实施教学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形成活动,甚至教学的运行的一定程序部署等等,都属于预设的范畴。
“生成”,在教学活动中,通常是指学生进入教师的预设情景之后,由于教学的双向互动、学生的不同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他们对情境的不同理解产生碰撞而随机出现的反馈信息,是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定计划,遵循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
新课程理念并不否认美术课教学过程是可以而且必须做出预设的、具有相对稳定程序的教学过程,“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封闭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教学需要预设,美术课教学亦然。
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目标、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成功的教师,优秀的课堂教学大多是预设成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应该再是教案剧(预设)的演绎舞台,否则必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所以,美术课教学理应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成为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三、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姐妹,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先谈预设,它内在地包含了生成的要求。就拿教学目标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来说,预设的教学目标,大多是美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拟定的,它带有一定的普适性,即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考虑的是基本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创生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应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如果仅限于预设的目标,那教学势必化为演一出“教案剧”。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生成性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如此,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内容、教学过程更是如此。教学进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尽管在备课时,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预设学生在课堂上也许会发生的种种情况。但是,几十个学生性格、脾气、兴趣、情绪各不相同,课堂上很容易发生各种情况,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现实生活反映,硬将学生已发生的事件纳入自己“理想”中预设的教学状况上去,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和教案进行教学活动,就像演课本剧一样生搬硬套。相反,教师若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那么课堂将充满生机和活力。所以,教学需要预设,但不拘泥于预设,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应该有机的结合。
再谈生成,它必然地要求以精心的预设为前提。预设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生成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但它不会存在于所有教学活动的始终,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有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以期达到教学效益最优化。课堂教学完全尊重预设的程序教学,必然导致教师死教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生成,则又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学烦琐累赘,从而缺乏课堂教学的效益原则。
同样以教学目标为例,如果认为教学既然是生成的,有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课堂教学必然会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成了一堆无序的简单连接和叠加,表面上非常热闹,实际上学生无需动脑,造成了学习内容杂乱,学习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究其原因,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课程专家崔允漷认为的:其一,教师缺乏目标意识,不知道课为什么要“活”,只有当过程的“活”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时,这种‘活’才有意义,否则只是一种“课堂秀”。其二,错把学习方式的变化当作课改的唯一目标。不知道方式本质上还是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其三,教师在还没有弄清“为什么教”或者“教之后,学生到底得到什么”之前,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活动设计上,在教学中自然很容易走偏。由此不难看出,美术课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
四、如何在实际的美术课教学中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理解了美术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辩证关系后,我们在处理教学中实际问题时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精心预设是关键,同时又为生成留有时空余地。
精心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美术课教学设计方面要将每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对目标设定一个“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当然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区间”,留足、留够生成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成更为彻底,更为完美。否则,再精美的预设也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
2.民主开放的互动式教学为实现生成营造必要氛围。
在民主开放的互动式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并经常主导某一时间的教学,它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学过程更多地表现为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课程的创造者,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从而使教学常常打破教师预设的轨道和计划,体现出创造性、灵动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不难看出,要想使美术课教学达到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改变教学方式就成了当务之急。
3.在矛盾不平衡中达到生成与自我建构。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一个事物能够纳入已建的图式,称为“同化”;反之,如果一个事物不能纳入自己原有的图式,就要调整改造已有的图式,称为“顺应”。主体能再现客体,客体符合主体结构,这种状态就是“平衡”。只有远离平衡,才可能通过新的活动,主动建构起新的图式,从而经过同化、顺应又达到新的平衡。“美术课教学内容既有与学生认知、美术素养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美术素养水平不相一致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生成),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