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教结合”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育观、管理观的有效体现,也是衡量保教质量的重要标准。可以说“保教结合”的理念早已深深烙在每个幼教人的心中,但它真正落实到大家的自觉行为,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了吗?要使保教真正相互交融、互为渗透,班级三位保教人员真正互相配合了吗?其实,目前不少幼儿园“保教结合”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存在,并未切实转化为工作行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园所发展的软肋。那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解决呢?我园从寻找问题入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1.管理中的“重教轻保”。
事实上,不管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幼儿园内部,“自上而下”的管理中很多机制、行为都折射出“重教轻保”的现象。首先体现在岗位待遇上。教师,“师”者也,相比保育员地位高、待遇高。因此,“教师为主、保育员为辅”的等级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客观存在。其次体现在评优考核机制上。如教师评优考核,“发表文章、课堂展示、技能比赛”这些教科研能力的占比很重,而涉及保育能力的是少之又少。再次体现在提升保教人员专业水平的培训上。纵观教师的培训,有游戏观察、环境创设、课程审议、集体教学等,关于保育方面的内容鲜有出现。反观保育员的培训,倒是学习教育理论与知识,提升辅助教学能力的内容成了目前热门,“教不学保,保要学教”似乎又是一种“重教轻保”的导向与暗示。
2.实践中的“保教分离”。
笔者曾做过一次测试,就“餐前准备环节”让园内所有教师和保育员互说对方的保育操作点和教育关注点,结果只有14%的人能够准确说出,“各司其职”的角色观导致专业上的保教分离。再看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往往生活、运动环节“重保”,教学、游戏环节“重教”,各有侧重无可厚非,但实施中没有充分让生活、运动在重安全、卫生的同时成为幼儿习得方法、掌握要领的学习过程,“畸轻畸重”的活动观导致环节上的保教分离。另外,笔者还调查过本区很多幼儿园的园本研修活动,结果发现由教师和保育员共同参与的保教融合研讨,有的园所从没有开展过,有的也只是每学期鲜有一次,而且融合的内容也大都是关于急救知识培训、传染病防控方面的,真正关乎科学育儿的很少,“各自为阵”的研修观导致实践中的保教分离。
1.角色互换体验。
角色互换体验是我园落实“保教结合”原则的重要举措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互换角色让教师和保育员全方位了解对方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工作流程及内容,增进理解,增强合作。例如:在午睡起床环节的角色互换体验中,教师们发现保育员要叠被、叠床,指导能力弱的幼儿穿衣穿鞋,午点后还要打扫、消毒等。如果教师在日常生活环节中,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既能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还能减轻保育员的工作量。保育员发现教师要关注幼儿盥洗、用点心,要用各种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用点心习惯,还要帮助女孩子梳小辫等。既要教学也要生活指导,关键还要有策略,着实不简单。又如:在午餐环节的角色互换体验中,教师体验到原来保育员有时急着喂孩子、偷偷帮吃得慢的孩子倒掉饭菜,是因为她们既要配合教师指导孩子用餐,还要擦餐桌、收拾餐具、拖扫教室和盥洗室等,着实忙。教师主动保育,培养孩子良好进餐习惯真的很重要。保育员也体验到:教师既要引导吃饭慢的孩子,也要兼顾吃好的孩子自主有序活动;既要关注孩子漱口、擦脸等习惯的养成,也要关注收拾、整理等服务能力的养成;最后还要组织好餐后的安静游戏。这种多维关注、多元培养、多样组织真的需要教师、保育员团结彼此的力量。
换岗换位,让教师、保育员对主动保教、保教融合的观点,在实践中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悟、包容和理解,也增进了双方由单一型保教向复合型保教的转变。
2.保教融合研讨。
保教融合研讨是我园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形成“合作、沟通、一致、互补”的保教融合理念,加强教师、保育员相互协作的又一举措。它需要教师、保育员共同参与,内容涉及生活、游戏、运动、教学等各个环节。例如:在我园“起床进行时……”的保教融合研讨中,一开始,教师和保育员互换角色,说说起床到点心环节分别要做些什么。通过这样的“小测试”让大家明白:保教结合中教师和保育员的协作,不仅是三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合作,更是对彼此工作内容、要求的了解。接着,结合前期观察收集的一些数据、照片、案例等展开互动研讨,在智慧碰撞中教师和保育员形成了午睡起床环节相互协作的操作要点以及六字诀:站点站位要“准”,职责分工要“明”,沟通合作要“密”,应急处理要“细”,特殊儿童要“盯”,发展目标要“宜”。又如:在“弹好午餐‘协奏曲’”保教融合研讨活动中,保教人员通过“在线倾听”的方式就午餐环节保教行为各自向对方提出建议,真实说出藏在心中的困扰与矛盾。接着通过录像回放、问题剖析、经验分享、要点梳理等方式就“餐前、餐中、餐后”如何既渗透食育又做到相互协作、保教融合展开深入研讨。最后,根据《指南》精神和幼儿园实际情况,大家梳理出餐前、餐中、餐后幼儿养成目标,教师、保育员操作建议以及“有收有放”(收:有规则要求,放:适时适当放手)“有静有动”(静:明晰的站点站位,动:流动巡视指导)“有分有合”(分:食育、保育分工,合:保教融合)的操作要点。
保教融合研讨以双向互动的方式对一日生活中某一环节的保育、教育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对各类活动中渗透“保教結合”理念的实践内涵与策略进行梳理提炼,并始终将落脚点放在促进每一个幼儿的适宜发展上,教师和保育员获得的是方法,内化的是理念,提升的是幼儿园保教管理质量。
3.协同关系建构。
保教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决定着幼儿园“保教结合”原则的实现,这种关系的建构不仅需要意识理念层面的认同,更需要“自上而下”机制体制的保障。我园首先采用的是“称呼同师”策略。我们认为,心理认同从称谓起步,把保育员称为“老师”,能让她们获得角色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一声“老师”,喊出的是保育员的身份平等、地位尊重,彰显的是团队和谐。其次是“机制同步”策略。如建立保教人员同等的学习培训制度,双方具有同等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与经费;建立保教人员同等的考核奖励机制,双方共同参与优秀保教团队、优秀保教个人的评比,提高评优“教中有保、保中有教”的占比,获得同样的奖励,等等。再次是“待遇同升”策略。虽然目前社会整体还不可能做到保教人员待遇相同,但是我园始终能做到共同提升。如让保育员加入幼儿园工会,享受完全一样的工会福利;每年做到工资奖金的同比增长,缩小保教人员待遇差距等。协同关系的建立更多体现的是管理上的一种“认同与共同”,同等重要才能激励大家共同努力。
当然,“保教结合”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不断聚焦新课改、感知新内涵,聚焦各环节、探索新指引,管理支撑、机制保障,让保育与教育经纬交织,无痕融合。
一、根源:两个问题
1.管理中的“重教轻保”。
事实上,不管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幼儿园内部,“自上而下”的管理中很多机制、行为都折射出“重教轻保”的现象。首先体现在岗位待遇上。教师,“师”者也,相比保育员地位高、待遇高。因此,“教师为主、保育员为辅”的等级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客观存在。其次体现在评优考核机制上。如教师评优考核,“发表文章、课堂展示、技能比赛”这些教科研能力的占比很重,而涉及保育能力的是少之又少。再次体现在提升保教人员专业水平的培训上。纵观教师的培训,有游戏观察、环境创设、课程审议、集体教学等,关于保育方面的内容鲜有出现。反观保育员的培训,倒是学习教育理论与知识,提升辅助教学能力的内容成了目前热门,“教不学保,保要学教”似乎又是一种“重教轻保”的导向与暗示。
2.实践中的“保教分离”。
笔者曾做过一次测试,就“餐前准备环节”让园内所有教师和保育员互说对方的保育操作点和教育关注点,结果只有14%的人能够准确说出,“各司其职”的角色观导致专业上的保教分离。再看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往往生活、运动环节“重保”,教学、游戏环节“重教”,各有侧重无可厚非,但实施中没有充分让生活、运动在重安全、卫生的同时成为幼儿习得方法、掌握要领的学习过程,“畸轻畸重”的活动观导致环节上的保教分离。另外,笔者还调查过本区很多幼儿园的园本研修活动,结果发现由教师和保育员共同参与的保教融合研讨,有的园所从没有开展过,有的也只是每学期鲜有一次,而且融合的内容也大都是关于急救知识培训、传染病防控方面的,真正关乎科学育儿的很少,“各自为阵”的研修观导致实践中的保教分离。
二、尝试:三种策略
1.角色互换体验。
角色互换体验是我园落实“保教结合”原则的重要举措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互换角色让教师和保育员全方位了解对方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工作流程及内容,增进理解,增强合作。例如:在午睡起床环节的角色互换体验中,教师们发现保育员要叠被、叠床,指导能力弱的幼儿穿衣穿鞋,午点后还要打扫、消毒等。如果教师在日常生活环节中,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既能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还能减轻保育员的工作量。保育员发现教师要关注幼儿盥洗、用点心,要用各种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用点心习惯,还要帮助女孩子梳小辫等。既要教学也要生活指导,关键还要有策略,着实不简单。又如:在午餐环节的角色互换体验中,教师体验到原来保育员有时急着喂孩子、偷偷帮吃得慢的孩子倒掉饭菜,是因为她们既要配合教师指导孩子用餐,还要擦餐桌、收拾餐具、拖扫教室和盥洗室等,着实忙。教师主动保育,培养孩子良好进餐习惯真的很重要。保育员也体验到:教师既要引导吃饭慢的孩子,也要兼顾吃好的孩子自主有序活动;既要关注孩子漱口、擦脸等习惯的养成,也要关注收拾、整理等服务能力的养成;最后还要组织好餐后的安静游戏。这种多维关注、多元培养、多样组织真的需要教师、保育员团结彼此的力量。
换岗换位,让教师、保育员对主动保教、保教融合的观点,在实践中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悟、包容和理解,也增进了双方由单一型保教向复合型保教的转变。
2.保教融合研讨。
保教融合研讨是我园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形成“合作、沟通、一致、互补”的保教融合理念,加强教师、保育员相互协作的又一举措。它需要教师、保育员共同参与,内容涉及生活、游戏、运动、教学等各个环节。例如:在我园“起床进行时……”的保教融合研讨中,一开始,教师和保育员互换角色,说说起床到点心环节分别要做些什么。通过这样的“小测试”让大家明白:保教结合中教师和保育员的协作,不仅是三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合作,更是对彼此工作内容、要求的了解。接着,结合前期观察收集的一些数据、照片、案例等展开互动研讨,在智慧碰撞中教师和保育员形成了午睡起床环节相互协作的操作要点以及六字诀:站点站位要“准”,职责分工要“明”,沟通合作要“密”,应急处理要“细”,特殊儿童要“盯”,发展目标要“宜”。又如:在“弹好午餐‘协奏曲’”保教融合研讨活动中,保教人员通过“在线倾听”的方式就午餐环节保教行为各自向对方提出建议,真实说出藏在心中的困扰与矛盾。接着通过录像回放、问题剖析、经验分享、要点梳理等方式就“餐前、餐中、餐后”如何既渗透食育又做到相互协作、保教融合展开深入研讨。最后,根据《指南》精神和幼儿园实际情况,大家梳理出餐前、餐中、餐后幼儿养成目标,教师、保育员操作建议以及“有收有放”(收:有规则要求,放:适时适当放手)“有静有动”(静:明晰的站点站位,动:流动巡视指导)“有分有合”(分:食育、保育分工,合:保教融合)的操作要点。
保教融合研讨以双向互动的方式对一日生活中某一环节的保育、教育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对各类活动中渗透“保教結合”理念的实践内涵与策略进行梳理提炼,并始终将落脚点放在促进每一个幼儿的适宜发展上,教师和保育员获得的是方法,内化的是理念,提升的是幼儿园保教管理质量。
3.协同关系建构。
保教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决定着幼儿园“保教结合”原则的实现,这种关系的建构不仅需要意识理念层面的认同,更需要“自上而下”机制体制的保障。我园首先采用的是“称呼同师”策略。我们认为,心理认同从称谓起步,把保育员称为“老师”,能让她们获得角色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一声“老师”,喊出的是保育员的身份平等、地位尊重,彰显的是团队和谐。其次是“机制同步”策略。如建立保教人员同等的学习培训制度,双方具有同等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与经费;建立保教人员同等的考核奖励机制,双方共同参与优秀保教团队、优秀保教个人的评比,提高评优“教中有保、保中有教”的占比,获得同样的奖励,等等。再次是“待遇同升”策略。虽然目前社会整体还不可能做到保教人员待遇相同,但是我园始终能做到共同提升。如让保育员加入幼儿园工会,享受完全一样的工会福利;每年做到工资奖金的同比增长,缩小保教人员待遇差距等。协同关系的建立更多体现的是管理上的一种“认同与共同”,同等重要才能激励大家共同努力。
当然,“保教结合”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不断聚焦新课改、感知新内涵,聚焦各环节、探索新指引,管理支撑、机制保障,让保育与教育经纬交织,无痕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