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底,在县农业银行工作的父亲终于分得一个套房,地点是我从未听说过的财贸新村。记得我第一次步行到这里,是穿过了一片油菜花地到达的,那时的财贸新村尚在庄稼地里,虽号称是县城第一居民小区,其实也就四五幢楼。它拥有一个在其他小区独一无二的明镜般的方塘,塘的东边有一个叫做“老干部活动室”的场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这个活动室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公园。它的所有建筑都是青瓦飞檐,房子共有三进,每一进用厢房相连,有两个大的院落,院落里植腊梅、桂花等,第三进的院子里还有一个亭子,亭子用四根绛红的立柱支撑,四周有靠椅,显得古色古香,整个活动室花式围墙包围,外小区的人不得随意进出。
石砌方塘是整个小区的精华。春天来了,塘岸玉兰花开,杨柳依依,扶着塘栏下望,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小野鸭在水中凫游嬉戏,小鱼儿在水里追逐打闹,水塘成了整个小区的眼睛。水塘的南北各砌有一个规整的码头,可捶可洗可濯。天晴的日子,老干部活动室的身影倒映在水中,真是一幅绝美的画。水塘边的树荫下,还有两张水磨石凳,供人择菜、聊天、歇脚。
彼时的财贸新村,简直就是个诗意的存在。住在别处的居民说到财贸新村,无不充满羡慕、嫉妒,它仿佛是一枚别在城市衣襟上的金纽扣。
不知何时起,小区里的房子渐渐多起来,人也渐渐多起来,财贸新村显得有些旧了。像一位女子,从青葱的少年、青年走向了中年,已经不再那么年轻水灵,簇新的墙面染上了岁月的斑驳,宽敞的路面也显得逼仄,甚至有些拥挤了。
大概是1998年前后,财贸新村进行了第一次改造,南大门扒掉了。进小区的主干道两边建了两排二层小楼,清一色的门面房,开起各种各样的店铺。早餐店、卤菜店、炒货店、干洗店、理发店等一应俱全。很快,一些店面开始声名远播,财贸新村成了新市井集聚地,浓烈的生活气息悄悄覆盖了原来的诗意。
不久,小区日常的欢歌里出现了一两个走调的音符。
先是有一家叫“好再来”的烤鸭店,莫名其妙地被人告发。这是一家外面人开的店,生意做得奇好,老板每天腆着大肚子用油腻腻的手在夜晚昏黄的灯光下点数钞票的镜头叫人永生难忘。告发他的人说,他的店里用了一种让人吃了上瘾对身体有害的调料,这个说法让人不辨真假,但结果是生意真的下行了,甚至一度降到冰点。而同时,在县城其他后起的小区里分别开起了“骨里香”“吃吃看”等同类门店,人流呼啦啦涌走了不少。
接着,新村的后面也爆出了事儿。当时为了方便小区里建设施工的工人和农民工,居委会在北村和新村之间修建了一排石棉瓦搭建的简易门店,开设大排档。这几家店面价格亲民实惠,口味鲜咸香辣,一时倍受追捧,居委会还曾因该创举得到过上级部门的表彰。可是有一天,这几个门店突然停业了。经了解,原来这几家店也被举报了,说是每天店主在房后的污水塘里洗菜,买病死的鸡鸭回来加工。后来工商部门、质监部门都来了。再后来说是要停业整顿,不久,五家门店竟然全部拆除了。
经过这一番折腾,财贸新村元气大傷。
但财贸新村终究是财贸新村,它有骨子里的硬气、韧劲儿和不服输。眼见着门前日渐冷落车马日渐稀少,此时新村的第一个路口,有人在路边的大树下支起一面大帐篷开起了“馄饨铺”,七八张小桌一字排开,每天一对中年夫妻在铺子前热气腾腾地忙碌,这是一对粮食部门下岗的夫妻,是小区自己的居民。不久,馄饨铺声名远扬,一块钱一碗的馄饨香到城外,有人甚至骑摩托车赶过来,只为喝到一碗馄饨汤。听说,这小小的馄饨铺帮店主全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三年后,店主的儿子结婚,馄饨铺才就此关门。随后,财贸北村又开起了一家馄饨店,这一次的店主是四川人,拥有着本地人买不到的正宗川味原料(上世纪九十年代,物流远没有今天发达),生意也是奇好,每天不仅现包现下的大小碗馄饨卖断货,连冰柜里备好的冻馄饨也一样卖得一颗不剩。
民以食为天。财贸新村在岁月的流逝中,用“吃”来延续着自己的香火。它像一位高级的品味师,又像一只不动声色的过滤器,什么好吃的不好吃的,只要进来,就能立分高下,好吃的会过滤下来扎根。所以,几十年来,它的县城“吃货天堂”的身份始终无人取代。即使有过风雨飘摇,但风雨之后它换个姿态依然挺立。试想,一个没有烟火气的家能是一个家,一个对吃都不感兴趣的民族,还是一个强大的有后劲的民族吗?
现在的财贸新村最有名的是一家“健强”锅贴店和一家“含山”烧饼铺。“健强”锅贴的店主母亲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溧水最有名的得月楼锅贴的大师傅,他家的锅贴是祖传;而“含山”烧饼铺则是安徽马鞍山一对年轻的夫妻所开,之所以把店开到老小区财贸新村,是因为这里的人懂吃、会吃,不吝吃,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知音。烧饼铺的年轻男人就亲口告诉我,他儿子能进入溧水二实小读书,就是天天等烧饼的一位客人帮的忙。他感谢客人的方式就是每天多给他一块烧饼。
2000年以后,溧水城市建设迎来了第一个发展期。随着城南城东新的道路新的居民小区的崛起,财贸新村仿佛一下子步入了落寞的中年,曾经崭新的楼房遭受了风雨的侵蚀,光洁的水泥路面露出了沙石,尤其是回收旧家具旧家电的三轮车小区里来去穿行,更显得些许沧桑破败。它成了别在城市衣襟的一枚铜纽扣。
2001年,我家也买了新居,最后一趟家什搬走的时候,女儿哭了。她不肯走。在财贸新村这么多年,前面有外婆家,后面有奶奶家,走在小区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认识的奶奶、阿姨,你抱过来她抱过去,虽然才7岁,她已经是财贸新村年龄最小的老掌故。一个孩子,怎么愿意离开她熟悉的乐地呢?
此时的财贸新村也快步走进了市场经济时代,房屋买卖火热起来,许多人搬走,又有许多人搬进来。开始有人家在院子里搭起了各种各样的小房子,原来南边一律封闭的院子也有人破门了,有人甚至在自家的扇墙破门将住房改造成了门面房。财贸新村开始变得齷糟、邋遢,再看前面,老干部活动室也引进了社区医疗服务点,方塘里的水逐渐变绿变浑,漂满了白色杂物,成了水上垃圾场。当年亦商亦居人气满满的财贸新村,成了外人眼里老、破、旧小区。 2013年的春天,县城大面积拆迁,卖房中介生意火爆,此时,我们的心已经离财贸新村越来越远,在许多人的眼里,它已经成了一个不宜居住的小区。
一晃又是几年。去年夏天大热,我买了几个又甜又沙的沙河西瓜想给母亲送几个去。可是一想到财贸新村那窄窄的又要躲电动车又要躲行人的单行道,心里就发怵。母亲说,你不要走大门,你从双塘路的侧门弯进来,左拐直通我家楼下!
还有这样一条路?我将信将疑,把车开过去,果真,一条笔直的马路一直通到母亲家门口。回头时,我没有走原路,继续前行,一个左拐,又是一条出口!遂发现,新村的每一幢楼,前后左右都有路,路路通车,路路皆有出口,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路网。
整治出新后的财贸新村,果然完全换了个模样。它成了一个开放式花园小区。当然,开放的不仅仅是一条条道路,还有人的思维。过去的小区都是围墙深锁的,尤其是财贸新村这样曾经辉煌的老小区,可这一次围墙全部拆除!如果你不是曾经的老居民,如果你不亲自在巷巷弄弄、角角落落走一圈,你是感受不到这个变化的。
出新后的直接结果是,财贸新村的房价飙上去了。小区似乎又焕发了过去的神采。不,比过去的价值更高:中心地段,被主城区两条大动脉珍珠路、双塘路包围,离城区最大的苏果生活超市300米,离新开发的海伦国际广场300米,吃喝娱乐应有尽有。小区入口处最少有6路公交车直达溧水各个区域,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实验小学、第一初级中学学区房,这一切,怎么不叫财贸新村的老居民们心里乐开了花?财贸新村失去了二十年的自信、辉煌又被重新唤回来了!
这就是我住了十六年,伴我长大,给我温暖给我爱也给了我新起點的财贸新村啊!
我想,如果把财贸新村比作一个人,它拥有怎样的性格呢?它宽厚,仁爱,接纳一切,它四通八达,把自己完全敞开,它表面世俗,其实是把内涵深深地隐藏在喧嚣的市井气底下。
财贸新村是宽厚的。仅从小区近四十幢居民楼的构成看,有财税银商等等不下十个部门。财贸新村是慈爱的。我搬进这个小区时十五岁,搬离这里时,女儿八岁。如今,十八年过去,我每到财贸新村,凡碰到女儿小时候叫喊过的奶奶、阿姨们,她们一定会问一句:你家小洋娃娃呢?
财贸新村是有内蕴的。这个小区居住着溧水文化研究的两位高人:吴大林老师和傅章伟老师。吴老师把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溧水的文史事业,他五十岁以后在这里找到了另一个志同道合的文友傅章伟老师,两个人在一起做研究,为溧水的文史考证、撰文。吴老师的家正巧在财贸新村主干道边的三楼,每经过这里,我会忍不住仰望窗里透出的昏黄的灯光,吴老师因为南京城里还有个九十多岁的老娘,所以常常不在家。他家的扇墙边有一棵很大的树,有着浓密的树荫,这棵树伴着这幢楼已经三十多年了吧?三十多年,它静观着岁月的更替,把绿荫默默奉献给经过它的人们。
财贸新村走出去多少优秀的学子?我住财贸新村的十多年中,走出去的中考、高考状元不下六七个,“985”“211”大学录取的更是达到百人,在溧水县城,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如果一个小区也是有灵魂的话,那财贸新村就是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它是一个母亲,一个历经沧桑的伟大的母亲!如今,它正用焕发了第二春的身体,拥抱着在它怀里老去的、新生的子女们。财贸新村,依然是一颗别在城市衣襟上的金纽扣!
石砌方塘是整个小区的精华。春天来了,塘岸玉兰花开,杨柳依依,扶着塘栏下望,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小野鸭在水中凫游嬉戏,小鱼儿在水里追逐打闹,水塘成了整个小区的眼睛。水塘的南北各砌有一个规整的码头,可捶可洗可濯。天晴的日子,老干部活动室的身影倒映在水中,真是一幅绝美的画。水塘边的树荫下,还有两张水磨石凳,供人择菜、聊天、歇脚。
彼时的财贸新村,简直就是个诗意的存在。住在别处的居民说到财贸新村,无不充满羡慕、嫉妒,它仿佛是一枚别在城市衣襟上的金纽扣。
不知何时起,小区里的房子渐渐多起来,人也渐渐多起来,财贸新村显得有些旧了。像一位女子,从青葱的少年、青年走向了中年,已经不再那么年轻水灵,簇新的墙面染上了岁月的斑驳,宽敞的路面也显得逼仄,甚至有些拥挤了。
大概是1998年前后,财贸新村进行了第一次改造,南大门扒掉了。进小区的主干道两边建了两排二层小楼,清一色的门面房,开起各种各样的店铺。早餐店、卤菜店、炒货店、干洗店、理发店等一应俱全。很快,一些店面开始声名远播,财贸新村成了新市井集聚地,浓烈的生活气息悄悄覆盖了原来的诗意。
不久,小区日常的欢歌里出现了一两个走调的音符。
先是有一家叫“好再来”的烤鸭店,莫名其妙地被人告发。这是一家外面人开的店,生意做得奇好,老板每天腆着大肚子用油腻腻的手在夜晚昏黄的灯光下点数钞票的镜头叫人永生难忘。告发他的人说,他的店里用了一种让人吃了上瘾对身体有害的调料,这个说法让人不辨真假,但结果是生意真的下行了,甚至一度降到冰点。而同时,在县城其他后起的小区里分别开起了“骨里香”“吃吃看”等同类门店,人流呼啦啦涌走了不少。
接着,新村的后面也爆出了事儿。当时为了方便小区里建设施工的工人和农民工,居委会在北村和新村之间修建了一排石棉瓦搭建的简易门店,开设大排档。这几家店面价格亲民实惠,口味鲜咸香辣,一时倍受追捧,居委会还曾因该创举得到过上级部门的表彰。可是有一天,这几个门店突然停业了。经了解,原来这几家店也被举报了,说是每天店主在房后的污水塘里洗菜,买病死的鸡鸭回来加工。后来工商部门、质监部门都来了。再后来说是要停业整顿,不久,五家门店竟然全部拆除了。
经过这一番折腾,财贸新村元气大傷。
但财贸新村终究是财贸新村,它有骨子里的硬气、韧劲儿和不服输。眼见着门前日渐冷落车马日渐稀少,此时新村的第一个路口,有人在路边的大树下支起一面大帐篷开起了“馄饨铺”,七八张小桌一字排开,每天一对中年夫妻在铺子前热气腾腾地忙碌,这是一对粮食部门下岗的夫妻,是小区自己的居民。不久,馄饨铺声名远扬,一块钱一碗的馄饨香到城外,有人甚至骑摩托车赶过来,只为喝到一碗馄饨汤。听说,这小小的馄饨铺帮店主全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三年后,店主的儿子结婚,馄饨铺才就此关门。随后,财贸北村又开起了一家馄饨店,这一次的店主是四川人,拥有着本地人买不到的正宗川味原料(上世纪九十年代,物流远没有今天发达),生意也是奇好,每天不仅现包现下的大小碗馄饨卖断货,连冰柜里备好的冻馄饨也一样卖得一颗不剩。
民以食为天。财贸新村在岁月的流逝中,用“吃”来延续着自己的香火。它像一位高级的品味师,又像一只不动声色的过滤器,什么好吃的不好吃的,只要进来,就能立分高下,好吃的会过滤下来扎根。所以,几十年来,它的县城“吃货天堂”的身份始终无人取代。即使有过风雨飘摇,但风雨之后它换个姿态依然挺立。试想,一个没有烟火气的家能是一个家,一个对吃都不感兴趣的民族,还是一个强大的有后劲的民族吗?
现在的财贸新村最有名的是一家“健强”锅贴店和一家“含山”烧饼铺。“健强”锅贴的店主母亲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溧水最有名的得月楼锅贴的大师傅,他家的锅贴是祖传;而“含山”烧饼铺则是安徽马鞍山一对年轻的夫妻所开,之所以把店开到老小区财贸新村,是因为这里的人懂吃、会吃,不吝吃,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知音。烧饼铺的年轻男人就亲口告诉我,他儿子能进入溧水二实小读书,就是天天等烧饼的一位客人帮的忙。他感谢客人的方式就是每天多给他一块烧饼。
2000年以后,溧水城市建设迎来了第一个发展期。随着城南城东新的道路新的居民小区的崛起,财贸新村仿佛一下子步入了落寞的中年,曾经崭新的楼房遭受了风雨的侵蚀,光洁的水泥路面露出了沙石,尤其是回收旧家具旧家电的三轮车小区里来去穿行,更显得些许沧桑破败。它成了别在城市衣襟的一枚铜纽扣。
2001年,我家也买了新居,最后一趟家什搬走的时候,女儿哭了。她不肯走。在财贸新村这么多年,前面有外婆家,后面有奶奶家,走在小区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认识的奶奶、阿姨,你抱过来她抱过去,虽然才7岁,她已经是财贸新村年龄最小的老掌故。一个孩子,怎么愿意离开她熟悉的乐地呢?
此时的财贸新村也快步走进了市场经济时代,房屋买卖火热起来,许多人搬走,又有许多人搬进来。开始有人家在院子里搭起了各种各样的小房子,原来南边一律封闭的院子也有人破门了,有人甚至在自家的扇墙破门将住房改造成了门面房。财贸新村开始变得齷糟、邋遢,再看前面,老干部活动室也引进了社区医疗服务点,方塘里的水逐渐变绿变浑,漂满了白色杂物,成了水上垃圾场。当年亦商亦居人气满满的财贸新村,成了外人眼里老、破、旧小区。 2013年的春天,县城大面积拆迁,卖房中介生意火爆,此时,我们的心已经离财贸新村越来越远,在许多人的眼里,它已经成了一个不宜居住的小区。
一晃又是几年。去年夏天大热,我买了几个又甜又沙的沙河西瓜想给母亲送几个去。可是一想到财贸新村那窄窄的又要躲电动车又要躲行人的单行道,心里就发怵。母亲说,你不要走大门,你从双塘路的侧门弯进来,左拐直通我家楼下!
还有这样一条路?我将信将疑,把车开过去,果真,一条笔直的马路一直通到母亲家门口。回头时,我没有走原路,继续前行,一个左拐,又是一条出口!遂发现,新村的每一幢楼,前后左右都有路,路路通车,路路皆有出口,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路网。
整治出新后的财贸新村,果然完全换了个模样。它成了一个开放式花园小区。当然,开放的不仅仅是一条条道路,还有人的思维。过去的小区都是围墙深锁的,尤其是财贸新村这样曾经辉煌的老小区,可这一次围墙全部拆除!如果你不是曾经的老居民,如果你不亲自在巷巷弄弄、角角落落走一圈,你是感受不到这个变化的。
出新后的直接结果是,财贸新村的房价飙上去了。小区似乎又焕发了过去的神采。不,比过去的价值更高:中心地段,被主城区两条大动脉珍珠路、双塘路包围,离城区最大的苏果生活超市300米,离新开发的海伦国际广场300米,吃喝娱乐应有尽有。小区入口处最少有6路公交车直达溧水各个区域,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实验小学、第一初级中学学区房,这一切,怎么不叫财贸新村的老居民们心里乐开了花?财贸新村失去了二十年的自信、辉煌又被重新唤回来了!
这就是我住了十六年,伴我长大,给我温暖给我爱也给了我新起點的财贸新村啊!
我想,如果把财贸新村比作一个人,它拥有怎样的性格呢?它宽厚,仁爱,接纳一切,它四通八达,把自己完全敞开,它表面世俗,其实是把内涵深深地隐藏在喧嚣的市井气底下。
财贸新村是宽厚的。仅从小区近四十幢居民楼的构成看,有财税银商等等不下十个部门。财贸新村是慈爱的。我搬进这个小区时十五岁,搬离这里时,女儿八岁。如今,十八年过去,我每到财贸新村,凡碰到女儿小时候叫喊过的奶奶、阿姨们,她们一定会问一句:你家小洋娃娃呢?
财贸新村是有内蕴的。这个小区居住着溧水文化研究的两位高人:吴大林老师和傅章伟老师。吴老师把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溧水的文史事业,他五十岁以后在这里找到了另一个志同道合的文友傅章伟老师,两个人在一起做研究,为溧水的文史考证、撰文。吴老师的家正巧在财贸新村主干道边的三楼,每经过这里,我会忍不住仰望窗里透出的昏黄的灯光,吴老师因为南京城里还有个九十多岁的老娘,所以常常不在家。他家的扇墙边有一棵很大的树,有着浓密的树荫,这棵树伴着这幢楼已经三十多年了吧?三十多年,它静观着岁月的更替,把绿荫默默奉献给经过它的人们。
财贸新村走出去多少优秀的学子?我住财贸新村的十多年中,走出去的中考、高考状元不下六七个,“985”“211”大学录取的更是达到百人,在溧水县城,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如果一个小区也是有灵魂的话,那财贸新村就是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它是一个母亲,一个历经沧桑的伟大的母亲!如今,它正用焕发了第二春的身体,拥抱着在它怀里老去的、新生的子女们。财贸新村,依然是一颗别在城市衣襟上的金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