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对过于枯燥的数学教学缺少足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有效融入数学课堂,从中收获知识.
[关键词] 课堂教学;激励;激励性评价;教学氛围
题记: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种智慧点燃另一种智慧. ——[德]雅斯贝尔斯
前不久,听了我校顾德明老师一节《互余、互补》的几何概念课,幽默、诙谐的语言又唤醒了笔者儿时的记忆,记忆中风趣的语言,愉悦而又积极的课堂鲜明地出现在脑海中. 为什么顾老师的课这么招学生喜爱呢?究其原因,实为“激励”的法宝被他在课堂上运用得炉火纯青. 让时光倒流,聚焦顾老师的课堂,再次体会他是如何用激励手段驱动孩子们学习的.
欣赏孩子的闪光点,增强学生
学习的自信心
走进702班的教室,这时离上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有的孩子已经自觉地开始阅读老师发下的学习单,正在静静地思考“站在墙外,如何测量两堵墙形成的钝角?”顾老师走在学生当中,偶尔与他们小声嘀咕一下. 不一会儿,清脆悦耳的上课铃响起,稍后顾老师踏上了讲台,问道:“想到解决办法的孩子请举手!”下面刷地举起了5只小手,顾老师用风趣的语言说:“我们班的人才可真不少,这可是高才生呀,真是了不起,你们真牛!”接下来大屏幕上展示自学任务:请自主学习P137第一、二段,知道互余、互补的概念. 自学完以后,顾老师马上给出一组辨析题,检查孩子们自学的效果如何,其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1 ∠2 ∠3=90°,则∠1,∠2,∠3互余. 有两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一位认为是正确的,另一位立即反驳说,互为余角应该是两个角的关系. 稍后,顾老师立即用惊喜的语气说:“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接下来他设置了一张表格,求30°,50°,80°,100°,170°这些角的余角和补角. 其中有位同学认为100°的余角是0°,围绕这个问题,结合互余的概念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地辨析,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顾老师幽默地来了一句:“有的度数的角是没有余角的,我们不能无中生有啊. ”
点评与感悟 顾老师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相信孩子的能力. 互余、互补不是很难理解的概念,老师先放手让孩子先学、先尝试,在此基础上,再通過对小题的解答、辨析,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在课堂上,他用真诚的目光欣赏孩子,用亲切的语言表扬孩子,比如“这可是高才生呀”“真是了不起”“你们真牛”“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等,让学生处于被鼓励和被认可的学习氛围之中,促使孩子从心底进一步悦纳自己、相信自己,使其内心变得强大,从而在这样的激励中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地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对被赏识的渴望”,激励性评价就是要满足孩子们需要被人赏识的渴望,帮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顾老师在课堂上先学后教的意识很明确,让孩子们拥有先学、探索秘密的权利,给孩子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孩子的朋友和知音. 在充当听众的过程中,教师以欣喜的目光侧耳倾听孩子的想法,慎重评价孩子的观点,尊重他们的探索结果,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善于发现观点中的“亮点”,以达到激励成功的目的.
捕捉孩子的兴奋点,激发学生
学习的求知欲
在第二个环节的设计上,顾老师设置了两道探究题:
探究1:如图1,已知∠AOB=∠COD=90°,你认为∠2和∠3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
这是一道简单的推理题,但是对于初学几何推理的孩子们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顾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了3分多钟,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呈现带有填空的推理过程,让学生进行填空. 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互评、互纠,师生互动很频繁,最终得出∠2和∠3是相等的关系. 教师板书∠1 ∠2=90°,∠1 ∠3=90°,得出∠2=∠3. 老师问:“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所发现的结论么?”同学说:“∠2和∠3是相等的关系. ”在肯定的基础上,顾老师追问:“想想看,能从一般的角度来归纳吗?”思考片刻后,有同学答道:“根据条件,我认为是同一个角的余角相等. ”顾老师立即用肯定的语气说:“能够发现这句话,你很不简单. ”同时送上一个大拇指说,“你很棒!”
探究2:如图2,已知∠1=∠3,∠1和∠2互补,∠3和∠4互补,你认为∠2和∠4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
探究2的处理方式与探究1的处理方式基本一样. 也是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互评、互纠,师生共同讨论得出∠2=∠4,教师板书∠1 ∠2=180°,∠3 ∠4=180°,得出∠2=∠4. 顾老师再次追问:“你还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所发现的结论么?”类比探究1的学习,学生很快说出“相等角的补角相等”. 顾老师继续追问:“比较‘同一个角的余角相等,相等角的补角相等’这两句话,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冷静思考以后,孩子们又得到了两句话:“相等角的余角相等,同一个角的补角相等. ”
点评与感悟 顾老师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的基础,从学生能力发展的最近区域着手,因为初学几何推理,用填空形式规范几何解答过程,使困难生也能扶着“拐杖”走. 他尊重孩子,舍得在问题后进行时空留白,让孩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互评互纠. 在课堂上,他没有满足于简单结论的得出,巧设追问,层层深入,通过有煽动性的语言,如“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抓住孩子的兴奋点调动学习氛围,点燃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课堂里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学习的高潮,在激励中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 激励性评价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愿望,给他们提供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打开他们学习上求知欲望之门. 顾老师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总设计师,把“动脑”的任务布置给学生,把“发现”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陪伴孩子探索的过程中,他自动自发化身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放大镜,耐心细致地捕捉教育契机,扣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促成孩子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唤醒孩子的好胜心,迸发挑战
困难的热情
在第三個环节的设计上顾老师设置了一道开放性例题:
如图3,OE,OD分别是∠BOC,∠AOC的平分线,请你找出本题中存在哪些互余的角.
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纷纷寻找互余的角,顾老师边巡视,边“煽风点火”,不断地说“还有还有哦”,然后是“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多”,顿时激起孩子们的好胜之心,一头扎到小组里面继续热烈地讨论. 少顷,孩子们纷纷追问顾老师,“我找到了3对,对吗?”“我找到了4对,对吗?”顾老师神秘莫测地笑笑,将孩子们的好奇心吊到了极致,才和孩子们分析了答案是怎么来的,答对的孩子们兴奋不已地比出“V”的手势.
点评与感悟 顾老师在这个环节中,让孩子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煽风点火”的语言,让孩子们思维上的星星之火霎时点燃成燎原大火. 此时的课堂,与刚才的热闹喧嚣不同,安静得连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 他耐心十足地等待着,在巡视的过程中,有同学开始追问了,他诙谐幽默的话给了孩子们莫大的信心,逗得孩子们非常乐意去深入思考,获得深度思维的愉悦,在这样的激励中迸发了孩子们挑战困难的热情.
陶行知曾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激励性评价就是要深度挖掘孩子的这种潜能,给他们提供学习研究的平台,激发孩子学习上的好胜心,引导他们走向思维的纵深处. 顾老师作为主导者,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起着促进和调节作用,把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推到主动的前台,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原知识发生的真相,让学生对知识的产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利用好胜心,彻底搅活了一池春水,给孩子的学习力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续航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最好的导师,兴趣是一种动力,是成才的起点,也只有兴趣才能让学习上高昂的兴致永远保鲜. 那么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来自于哪里呢?笔者认为,来自于有效的激励与评价. 孩子纯净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如果你用“赏识”之笔不断去挥毫泼墨,那么这幅画会定格为教室里最亮丽的风景之一. 我们的孩子不仅需要健全的体魄,更需要健康的心灵,在愉悦的学习生活中获得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身为教育者,最大的使命就是正确、适当地评价孩子,让我们的赏识成为孩子积极学习的保鲜膜. 故而在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那些赏识激励的语言就像阳光、空气,是孩子们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请让他们拥有一片蓝天,期待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 课堂教学;激励;激励性评价;教学氛围
题记: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种智慧点燃另一种智慧. ——[德]雅斯贝尔斯
前不久,听了我校顾德明老师一节《互余、互补》的几何概念课,幽默、诙谐的语言又唤醒了笔者儿时的记忆,记忆中风趣的语言,愉悦而又积极的课堂鲜明地出现在脑海中. 为什么顾老师的课这么招学生喜爱呢?究其原因,实为“激励”的法宝被他在课堂上运用得炉火纯青. 让时光倒流,聚焦顾老师的课堂,再次体会他是如何用激励手段驱动孩子们学习的.
欣赏孩子的闪光点,增强学生
学习的自信心
走进702班的教室,这时离上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有的孩子已经自觉地开始阅读老师发下的学习单,正在静静地思考“站在墙外,如何测量两堵墙形成的钝角?”顾老师走在学生当中,偶尔与他们小声嘀咕一下. 不一会儿,清脆悦耳的上课铃响起,稍后顾老师踏上了讲台,问道:“想到解决办法的孩子请举手!”下面刷地举起了5只小手,顾老师用风趣的语言说:“我们班的人才可真不少,这可是高才生呀,真是了不起,你们真牛!”接下来大屏幕上展示自学任务:请自主学习P137第一、二段,知道互余、互补的概念. 自学完以后,顾老师马上给出一组辨析题,检查孩子们自学的效果如何,其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1 ∠2 ∠3=90°,则∠1,∠2,∠3互余. 有两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一位认为是正确的,另一位立即反驳说,互为余角应该是两个角的关系. 稍后,顾老师立即用惊喜的语气说:“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接下来他设置了一张表格,求30°,50°,80°,100°,170°这些角的余角和补角. 其中有位同学认为100°的余角是0°,围绕这个问题,结合互余的概念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地辨析,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顾老师幽默地来了一句:“有的度数的角是没有余角的,我们不能无中生有啊. ”
点评与感悟 顾老师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相信孩子的能力. 互余、互补不是很难理解的概念,老师先放手让孩子先学、先尝试,在此基础上,再通過对小题的解答、辨析,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在课堂上,他用真诚的目光欣赏孩子,用亲切的语言表扬孩子,比如“这可是高才生呀”“真是了不起”“你们真牛”“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等,让学生处于被鼓励和被认可的学习氛围之中,促使孩子从心底进一步悦纳自己、相信自己,使其内心变得强大,从而在这样的激励中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地指出“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对被赏识的渴望”,激励性评价就是要满足孩子们需要被人赏识的渴望,帮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顾老师在课堂上先学后教的意识很明确,让孩子们拥有先学、探索秘密的权利,给孩子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孩子的朋友和知音. 在充当听众的过程中,教师以欣喜的目光侧耳倾听孩子的想法,慎重评价孩子的观点,尊重他们的探索结果,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善于发现观点中的“亮点”,以达到激励成功的目的.
捕捉孩子的兴奋点,激发学生
学习的求知欲
在第二个环节的设计上,顾老师设置了两道探究题:
探究1:如图1,已知∠AOB=∠COD=90°,你认为∠2和∠3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
这是一道简单的推理题,但是对于初学几何推理的孩子们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顾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了3分多钟,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呈现带有填空的推理过程,让学生进行填空. 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互评、互纠,师生互动很频繁,最终得出∠2和∠3是相等的关系. 教师板书∠1 ∠2=90°,∠1 ∠3=90°,得出∠2=∠3. 老师问:“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所发现的结论么?”同学说:“∠2和∠3是相等的关系. ”在肯定的基础上,顾老师追问:“想想看,能从一般的角度来归纳吗?”思考片刻后,有同学答道:“根据条件,我认为是同一个角的余角相等. ”顾老师立即用肯定的语气说:“能够发现这句话,你很不简单. ”同时送上一个大拇指说,“你很棒!”
探究2:如图2,已知∠1=∠3,∠1和∠2互补,∠3和∠4互补,你认为∠2和∠4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
探究2的处理方式与探究1的处理方式基本一样. 也是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互评、互纠,师生共同讨论得出∠2=∠4,教师板书∠1 ∠2=180°,∠3 ∠4=180°,得出∠2=∠4. 顾老师再次追问:“你还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所发现的结论么?”类比探究1的学习,学生很快说出“相等角的补角相等”. 顾老师继续追问:“比较‘同一个角的余角相等,相等角的补角相等’这两句话,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冷静思考以后,孩子们又得到了两句话:“相等角的余角相等,同一个角的补角相等. ”
点评与感悟 顾老师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的基础,从学生能力发展的最近区域着手,因为初学几何推理,用填空形式规范几何解答过程,使困难生也能扶着“拐杖”走. 他尊重孩子,舍得在问题后进行时空留白,让孩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互评互纠. 在课堂上,他没有满足于简单结论的得出,巧设追问,层层深入,通过有煽动性的语言,如“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抓住孩子的兴奋点调动学习氛围,点燃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课堂里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学习的高潮,在激励中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 激励性评价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种愿望,给他们提供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打开他们学习上求知欲望之门. 顾老师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总设计师,把“动脑”的任务布置给学生,把“发现”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陪伴孩子探索的过程中,他自动自发化身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放大镜,耐心细致地捕捉教育契机,扣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促成孩子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唤醒孩子的好胜心,迸发挑战
困难的热情
在第三個环节的设计上顾老师设置了一道开放性例题:
如图3,OE,OD分别是∠BOC,∠AOC的平分线,请你找出本题中存在哪些互余的角.
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纷纷寻找互余的角,顾老师边巡视,边“煽风点火”,不断地说“还有还有哦”,然后是“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多”,顿时激起孩子们的好胜之心,一头扎到小组里面继续热烈地讨论. 少顷,孩子们纷纷追问顾老师,“我找到了3对,对吗?”“我找到了4对,对吗?”顾老师神秘莫测地笑笑,将孩子们的好奇心吊到了极致,才和孩子们分析了答案是怎么来的,答对的孩子们兴奋不已地比出“V”的手势.
点评与感悟 顾老师在这个环节中,让孩子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煽风点火”的语言,让孩子们思维上的星星之火霎时点燃成燎原大火. 此时的课堂,与刚才的热闹喧嚣不同,安静得连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 他耐心十足地等待着,在巡视的过程中,有同学开始追问了,他诙谐幽默的话给了孩子们莫大的信心,逗得孩子们非常乐意去深入思考,获得深度思维的愉悦,在这样的激励中迸发了孩子们挑战困难的热情.
陶行知曾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激励性评价就是要深度挖掘孩子的这种潜能,给他们提供学习研究的平台,激发孩子学习上的好胜心,引导他们走向思维的纵深处. 顾老师作为主导者,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起着促进和调节作用,把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推到主动的前台,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原知识发生的真相,让学生对知识的产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利用好胜心,彻底搅活了一池春水,给孩子的学习力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续航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最好的导师,兴趣是一种动力,是成才的起点,也只有兴趣才能让学习上高昂的兴致永远保鲜. 那么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来自于哪里呢?笔者认为,来自于有效的激励与评价. 孩子纯净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如果你用“赏识”之笔不断去挥毫泼墨,那么这幅画会定格为教室里最亮丽的风景之一. 我们的孩子不仅需要健全的体魄,更需要健康的心灵,在愉悦的学习生活中获得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身为教育者,最大的使命就是正确、适当地评价孩子,让我们的赏识成为孩子积极学习的保鲜膜. 故而在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那些赏识激励的语言就像阳光、空气,是孩子们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请让他们拥有一片蓝天,期待他们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