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生活,一半泡在冰冷的湖水下,另一半,被冬日的阳光和心里的梦想照耀着。
冰下劳作
北京通州区胡家垡村,零下4摄氏度。村里千余亩藕塘已冰封。凹凸不平的冰面上残留着生命的痕迹:歪斜在冰缝里的枯黄荷叶、干瘪的莲蓬。
一个男孩溜到被砸开的一处冰窟窿边,好奇地看着冰湖里的三个叔叔。他忍不住把手伸进水里,却像触电般迅疾缩了回来。
“不怕冷”的叔叔们从水面直起腰板,嘿嘿地乐了。他们套着件肥大的黄色橡胶衣,冬日阳光把胶皮上挂着的水珠照得发亮。
这是些挖藕工人。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村民们陆续将水稻田承包给外地人种藕,转做生意或移居县城。外地人中九成以上来自安徽,每年,这个产藕大省不断有人北上。
2003年,北京市政府下令停种水稻,这里大片的稻田全部改成了藕塘,也吸引来更多安徽人。目前,通州约有一万多名安徽人,流动在百余户种藕人家间,常年以挖藕为生。
临近春节,莲藕身价猛涨,挖藕人得凿开冰面,每天泡在冰池里8小时以上,将白白嫩嫩的“宝贝”挖出来。早上8点半,田埂上准时出现卢正东和两个工友的身影。这个50岁的男人来自安徽萧县,在通州挖了11年藕。三人都戴着灰线帽,穿土色粗线毛衣,脚上蹬着大号的军绿球鞋。挖藕工买鞋总挑大一码的,好塞下两双厚毛袜,防止脚长时间泡在水中被冻麻。
藕塘老板李氏兄弟抡起20斤重的铁锥,对准脚下的冰面一阵猛敲,今年遭遇暖冬,藕塘冰面只有三四寸厚,不及去年的一半,敲打三四下便能裂开。
裂缝逐渐连成线,一整块一米多宽的冰脱离母体,紧接着又被铁锥敲断成数块,褐黄色的池水在碎块的间隙间慢慢连成了片。
卢正东三人在旁边伸了伸手脚,套上衣、鞋、手套连体的黄色橡胶衣,这身叫做“皮衩”的行头原是渔民的工作服,现在被挖藕工用来隔绝冰水。
撑着刚凿开的冰块慢慢滑下水,卢正东半眯起眼睛,半蹲着,身子前倾,双手在水下摸索。半分钟后,他站了起来,手里捧着根四节长、半人高的藕。用左手把稳,戴着线手套的右手来回搓去藕表面残留的泥,洗净后,他像推小舟般,将这条白白胖胖的莲藕轻轻向前推去。
哎哟,边上的陈公成突然叫了一声,从冰水中蹦了出来,三下五除二地脱掉皮衩。池里的铁丝在他橡胶衣左膝盖处扎了个洞,黏黄的冰水灌进去,将裤子浸湿了一片。他迅速地脱下皮衩,从口袋中掏出502胶和一小块橡胶皮,像绣花般小心贴补着窟窿。
窟窿周围,散布着七八个暗黄的圆形补丁。这样的意外,几乎每个挖藕工都曾碰到过,也是最惹他们讨厌的麻烦。湿透的毛裤、毛衣,夹带着黏稠的泥土,紧紧贴在皮肤上,原本隔着皮衩的干冷陡然真实起来,一场体温与湿冷的磨合将持续到下午5点收工以后。为了保护最容易被划破,也最容易患风湿病的膝盖,许多挖藕工都会绑上两条厚厚的布套。
卢正东看了陈公成一眼,又弓下腰,皮衩在胸前的节口处紧紧贴着水面。冰水隔着一厘米的橡胶,感觉着这个亲近了11年的男人胸口里的心跳。
中年男人的世界
卢正东初来北京时,跟着二十几个老乡当建筑工,活刚干完,老板就溜了。随后,他又进了一个拆迁队,拆了4个月房子,仍是分文未得。被遣返原籍后,他听说北京通州招挖藕工,老板几乎都是安徽人,工钱按日结账。于是他再次北上,在通州一待就是11年。11年中,老卢感觉周围的萧县老乡越来越多,从最初的3个,慢慢到现在的30多个。和他一起挖藕的小卢,36岁,同乡,管他叫“叔”。
晌午,老卢爬出冰池,脱下帽子,从里面抽出根“大前门”,点上火,蹲在冰上抽了起来。在北京干了12年,他抽了12年两块钱一包的“大前门”。见小卢和陈公成陆续出水,他又脱下帽子,抽出两根烟,丢了过去。
他们的手指骨节向外暴长,显得格外突兀,指甲四周的缝隙里镶嵌着一圈永远洗不掉的黑泥。这是挖藕人的“职业”手型。莲藕是最娇嫩的蔬菜之一,它常年埋在塘泥之下,起藕前,得先把面上的泥通通抹去,否则,贸然用力,容易断节。双手常年泡在水中掏泥,久而久之,便掏成了这副模样。
休息片刻后,卢正东弯着腰,把莲藕一根根地从冰水里捞起来,再一根根地码放进平底箩筐中。每条莲藕大约能为挖藕人带来9毛钱的收入。每天,他们每人平均出藕500斤,工钱在70~80元之间。
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几乎没有女人能承受这种要求身腰、臂力与耐湿力超强的工作,即使是想随夫做“后勤”,也不大可能。挖藕工都是打零工,工钱按日结算,老板包吃住,挖完一块地,他们便马不停蹄地联系下家。除了随身携带的换洗衣物,他们顾不上自己的妻儿。
这是中年男人的世界。2005年,老卢的儿子曾来京与父亲一起挖藕,可半年后,便回家了。在胡家垡,不变的农民身份、沉重的体力活与只能称得上中等水平的收入,难以吸引年轻人。许多挖藕工的弟弟、儿子、侄子们,纷纷南下广东,进工厂当起了“体面”的工人。
老卢送走失望的儿子,还送出了自己一生的积蓄。去年,他花9万元,在家乡给儿子盖了栋两层楼高、上下各三间屋子的新房,又拿出3万块礼金,让儿子风风光光地娶回了媳妇。
只上过小学的卢正东认定,挖藕是自己这辈子最好的工作,比在家种地赚钱多,比打其他工保险,不用担心被拖欠工钱,比挖煤更是安全得多。他老家曾有两个兄弟去山西挖煤,一年就挣回两层半高的新房。可房子盖好了,人却没了。
暖冬
“缩水”的白昼与暖冬的阳光,大大减轻了挖藕工的劳动强度。朱启好挖完了自己承包的30亩藕塘,又去给一个同乡老板打工。
这名来自安徽巢湖的33岁男人不喜欢扎堆儿,每天傍晚吃完饭,他喜欢一个人在村子里闲逛,耳朵里塞着耳机,另一端连着有MP3功能的手机。每当要调声音或换歌时,朱启好便用右手食指小心翼翼地按动键盘,他从17岁开始挖藕,手指骨节明显比其他工人肿大,指甲也糙得多。
朱启好住的地方刚好靠近胡家垡村中心。所谓的中心,也就是5家餐馆加一个小超市。每到周末,餐馆的生意会猛涨。三五个挖藕工相约下馆子,点上回锅肉、肥肠、花生米等几盘下饭下酒的小菜,再来两瓶燕京或简装北京二锅头,操着相同的口音,家长里短起来。
但多数情况下,男人们不会过得那么“奢侈”。夜幕降临后,整个村庄都安静下来了,吃完饭,他们或看电视,或玩牌“斗地主”、“跑得快”。
雇用卢正东他们的李氏两兄弟最近迷上了电视里演的成龙电影回顾,不过有时他们也会让着自己的女人,看些唱歌跳舞的节目。当上老板后,两兄弟生活稳定下来,把女人和孩子都从老家接过来了。白天,女人在家照顾孩子,做饭给工人吃,晚上一起看电视。这样的生活,让单身汉陈公成很是羡慕。
李氏兄弟家的侧房是工人房,三个挖藕工正围坐在炕上“斗地主”。卢正东围着一条牡丹图案的棉被,习惯性地躬着腰,小卢与陈公成,分别披着红格被子和军被。这三条被褥,许许多多往来于各个老板藕塘间的挖藕工都曾盖过,这几天暂时归了他们三人。除了床边三个印着“大富豪”字样的旅行袋,屋子里的所有物品都是老板的。
这让于宝军看到了生活的新方向。作为胡家垡莲藕产业里唯一的一个北京人,2000年,他买了一辆中型货车开始跑运藕生意。到2006年,过于温暖的天气影响了莲藕的个头与产量,价钱比往年跌了不少,生意不好做。到了下半年,他干脆把货车往家院子里一搁,人也赋闲了。
长期和挖藕工接触,于宝军知道他们玩性不小,便办了个执照,准备春节过后在村里开家棋牌室。
来年
朱启好点上根“大前门”,开始琢磨起年后的打算。他很少让自己闲着。他盘算着,开春后要承包更多的藕塘。“除了挖藕、种藕,我还能做其他更好的工作吗?”
他的MP3手机是一个在东莞打工的老乡介绍的,老乡所在的工厂正在生产这个牌子的手机芯片。老乡的工作让朱启好觉得非常遥远陌生,外面的世界变化得比他想象中的要快。而在这里,挖藕、种藕、卖藕,10年来生活节奏与方式几乎没有改变,“我能在莲藕中看到自己的未来。”
朱启好的计划是,过个三五年,承包100亩藕塘,再过个五年,就回老家,和老婆孩子好好过日子。
今年春节,李氏兄弟俩照例留守北京。工人们纷纷回家过年,他们得守着藕塘,每天浇水,以免这白嫩嫩的素材被冻坏。“什么时候能回老家过年呢?”李大哥的女人抱着孩子,深深叹了口气。每年除夕夜,她都会做一桌子家乡的好菜,尤其是丈夫爱吃的盐水鸭。可当屋里放着春节联欢晚会,屋外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时,她总觉得心里有些空。
这些靠藕生活的人们不知道的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每个人不同的梦想,也许很快将面临改变。
于宝军前些日子上霍营村串门,听说由于北京水资源紧缺,村里的藕塘合同期满,就不再续约了。于宝军不清楚这个政策会不会落实到胡家垡。他倒不担心自己,好歹是个北京人,即使开不成棋牌室,总可以再尝试别的,可村里的挖藕工呢?
不过,即使知道这消息,卢正东也不会太忧心。他本就想着,再干两三年,就回老家抱孙子。提起那还没出生的小宝宝,老卢兴奋得猛吸一口“大前门”,烟雾从咧开的嘴里喷出来。
再过几天,他弯了一年的腰,终于可以直起来了——大年二十九,他将挤上火车,照例是,连续10个小时站着,一直到家。
冰下劳作
北京通州区胡家垡村,零下4摄氏度。村里千余亩藕塘已冰封。凹凸不平的冰面上残留着生命的痕迹:歪斜在冰缝里的枯黄荷叶、干瘪的莲蓬。
一个男孩溜到被砸开的一处冰窟窿边,好奇地看着冰湖里的三个叔叔。他忍不住把手伸进水里,却像触电般迅疾缩了回来。
“不怕冷”的叔叔们从水面直起腰板,嘿嘿地乐了。他们套着件肥大的黄色橡胶衣,冬日阳光把胶皮上挂着的水珠照得发亮。
这是些挖藕工人。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村民们陆续将水稻田承包给外地人种藕,转做生意或移居县城。外地人中九成以上来自安徽,每年,这个产藕大省不断有人北上。
2003年,北京市政府下令停种水稻,这里大片的稻田全部改成了藕塘,也吸引来更多安徽人。目前,通州约有一万多名安徽人,流动在百余户种藕人家间,常年以挖藕为生。
临近春节,莲藕身价猛涨,挖藕人得凿开冰面,每天泡在冰池里8小时以上,将白白嫩嫩的“宝贝”挖出来。早上8点半,田埂上准时出现卢正东和两个工友的身影。这个50岁的男人来自安徽萧县,在通州挖了11年藕。三人都戴着灰线帽,穿土色粗线毛衣,脚上蹬着大号的军绿球鞋。挖藕工买鞋总挑大一码的,好塞下两双厚毛袜,防止脚长时间泡在水中被冻麻。
藕塘老板李氏兄弟抡起20斤重的铁锥,对准脚下的冰面一阵猛敲,今年遭遇暖冬,藕塘冰面只有三四寸厚,不及去年的一半,敲打三四下便能裂开。
裂缝逐渐连成线,一整块一米多宽的冰脱离母体,紧接着又被铁锥敲断成数块,褐黄色的池水在碎块的间隙间慢慢连成了片。
卢正东三人在旁边伸了伸手脚,套上衣、鞋、手套连体的黄色橡胶衣,这身叫做“皮衩”的行头原是渔民的工作服,现在被挖藕工用来隔绝冰水。
撑着刚凿开的冰块慢慢滑下水,卢正东半眯起眼睛,半蹲着,身子前倾,双手在水下摸索。半分钟后,他站了起来,手里捧着根四节长、半人高的藕。用左手把稳,戴着线手套的右手来回搓去藕表面残留的泥,洗净后,他像推小舟般,将这条白白胖胖的莲藕轻轻向前推去。
哎哟,边上的陈公成突然叫了一声,从冰水中蹦了出来,三下五除二地脱掉皮衩。池里的铁丝在他橡胶衣左膝盖处扎了个洞,黏黄的冰水灌进去,将裤子浸湿了一片。他迅速地脱下皮衩,从口袋中掏出502胶和一小块橡胶皮,像绣花般小心贴补着窟窿。
窟窿周围,散布着七八个暗黄的圆形补丁。这样的意外,几乎每个挖藕工都曾碰到过,也是最惹他们讨厌的麻烦。湿透的毛裤、毛衣,夹带着黏稠的泥土,紧紧贴在皮肤上,原本隔着皮衩的干冷陡然真实起来,一场体温与湿冷的磨合将持续到下午5点收工以后。为了保护最容易被划破,也最容易患风湿病的膝盖,许多挖藕工都会绑上两条厚厚的布套。
卢正东看了陈公成一眼,又弓下腰,皮衩在胸前的节口处紧紧贴着水面。冰水隔着一厘米的橡胶,感觉着这个亲近了11年的男人胸口里的心跳。
中年男人的世界
卢正东初来北京时,跟着二十几个老乡当建筑工,活刚干完,老板就溜了。随后,他又进了一个拆迁队,拆了4个月房子,仍是分文未得。被遣返原籍后,他听说北京通州招挖藕工,老板几乎都是安徽人,工钱按日结账。于是他再次北上,在通州一待就是11年。11年中,老卢感觉周围的萧县老乡越来越多,从最初的3个,慢慢到现在的30多个。和他一起挖藕的小卢,36岁,同乡,管他叫“叔”。
晌午,老卢爬出冰池,脱下帽子,从里面抽出根“大前门”,点上火,蹲在冰上抽了起来。在北京干了12年,他抽了12年两块钱一包的“大前门”。见小卢和陈公成陆续出水,他又脱下帽子,抽出两根烟,丢了过去。
他们的手指骨节向外暴长,显得格外突兀,指甲四周的缝隙里镶嵌着一圈永远洗不掉的黑泥。这是挖藕人的“职业”手型。莲藕是最娇嫩的蔬菜之一,它常年埋在塘泥之下,起藕前,得先把面上的泥通通抹去,否则,贸然用力,容易断节。双手常年泡在水中掏泥,久而久之,便掏成了这副模样。
休息片刻后,卢正东弯着腰,把莲藕一根根地从冰水里捞起来,再一根根地码放进平底箩筐中。每条莲藕大约能为挖藕人带来9毛钱的收入。每天,他们每人平均出藕500斤,工钱在70~80元之间。
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几乎没有女人能承受这种要求身腰、臂力与耐湿力超强的工作,即使是想随夫做“后勤”,也不大可能。挖藕工都是打零工,工钱按日结算,老板包吃住,挖完一块地,他们便马不停蹄地联系下家。除了随身携带的换洗衣物,他们顾不上自己的妻儿。
这是中年男人的世界。2005年,老卢的儿子曾来京与父亲一起挖藕,可半年后,便回家了。在胡家垡,不变的农民身份、沉重的体力活与只能称得上中等水平的收入,难以吸引年轻人。许多挖藕工的弟弟、儿子、侄子们,纷纷南下广东,进工厂当起了“体面”的工人。
老卢送走失望的儿子,还送出了自己一生的积蓄。去年,他花9万元,在家乡给儿子盖了栋两层楼高、上下各三间屋子的新房,又拿出3万块礼金,让儿子风风光光地娶回了媳妇。
只上过小学的卢正东认定,挖藕是自己这辈子最好的工作,比在家种地赚钱多,比打其他工保险,不用担心被拖欠工钱,比挖煤更是安全得多。他老家曾有两个兄弟去山西挖煤,一年就挣回两层半高的新房。可房子盖好了,人却没了。
暖冬
“缩水”的白昼与暖冬的阳光,大大减轻了挖藕工的劳动强度。朱启好挖完了自己承包的30亩藕塘,又去给一个同乡老板打工。
这名来自安徽巢湖的33岁男人不喜欢扎堆儿,每天傍晚吃完饭,他喜欢一个人在村子里闲逛,耳朵里塞着耳机,另一端连着有MP3功能的手机。每当要调声音或换歌时,朱启好便用右手食指小心翼翼地按动键盘,他从17岁开始挖藕,手指骨节明显比其他工人肿大,指甲也糙得多。
朱启好住的地方刚好靠近胡家垡村中心。所谓的中心,也就是5家餐馆加一个小超市。每到周末,餐馆的生意会猛涨。三五个挖藕工相约下馆子,点上回锅肉、肥肠、花生米等几盘下饭下酒的小菜,再来两瓶燕京或简装北京二锅头,操着相同的口音,家长里短起来。
但多数情况下,男人们不会过得那么“奢侈”。夜幕降临后,整个村庄都安静下来了,吃完饭,他们或看电视,或玩牌“斗地主”、“跑得快”。
雇用卢正东他们的李氏两兄弟最近迷上了电视里演的成龙电影回顾,不过有时他们也会让着自己的女人,看些唱歌跳舞的节目。当上老板后,两兄弟生活稳定下来,把女人和孩子都从老家接过来了。白天,女人在家照顾孩子,做饭给工人吃,晚上一起看电视。这样的生活,让单身汉陈公成很是羡慕。
李氏兄弟家的侧房是工人房,三个挖藕工正围坐在炕上“斗地主”。卢正东围着一条牡丹图案的棉被,习惯性地躬着腰,小卢与陈公成,分别披着红格被子和军被。这三条被褥,许许多多往来于各个老板藕塘间的挖藕工都曾盖过,这几天暂时归了他们三人。除了床边三个印着“大富豪”字样的旅行袋,屋子里的所有物品都是老板的。
这让于宝军看到了生活的新方向。作为胡家垡莲藕产业里唯一的一个北京人,2000年,他买了一辆中型货车开始跑运藕生意。到2006年,过于温暖的天气影响了莲藕的个头与产量,价钱比往年跌了不少,生意不好做。到了下半年,他干脆把货车往家院子里一搁,人也赋闲了。
长期和挖藕工接触,于宝军知道他们玩性不小,便办了个执照,准备春节过后在村里开家棋牌室。
来年
朱启好点上根“大前门”,开始琢磨起年后的打算。他很少让自己闲着。他盘算着,开春后要承包更多的藕塘。“除了挖藕、种藕,我还能做其他更好的工作吗?”
他的MP3手机是一个在东莞打工的老乡介绍的,老乡所在的工厂正在生产这个牌子的手机芯片。老乡的工作让朱启好觉得非常遥远陌生,外面的世界变化得比他想象中的要快。而在这里,挖藕、种藕、卖藕,10年来生活节奏与方式几乎没有改变,“我能在莲藕中看到自己的未来。”
朱启好的计划是,过个三五年,承包100亩藕塘,再过个五年,就回老家,和老婆孩子好好过日子。
今年春节,李氏兄弟俩照例留守北京。工人们纷纷回家过年,他们得守着藕塘,每天浇水,以免这白嫩嫩的素材被冻坏。“什么时候能回老家过年呢?”李大哥的女人抱着孩子,深深叹了口气。每年除夕夜,她都会做一桌子家乡的好菜,尤其是丈夫爱吃的盐水鸭。可当屋里放着春节联欢晚会,屋外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时,她总觉得心里有些空。
这些靠藕生活的人们不知道的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每个人不同的梦想,也许很快将面临改变。
于宝军前些日子上霍营村串门,听说由于北京水资源紧缺,村里的藕塘合同期满,就不再续约了。于宝军不清楚这个政策会不会落实到胡家垡。他倒不担心自己,好歹是个北京人,即使开不成棋牌室,总可以再尝试别的,可村里的挖藕工呢?
不过,即使知道这消息,卢正东也不会太忧心。他本就想着,再干两三年,就回老家抱孙子。提起那还没出生的小宝宝,老卢兴奋得猛吸一口“大前门”,烟雾从咧开的嘴里喷出来。
再过几天,他弯了一年的腰,终于可以直起来了——大年二十九,他将挤上火车,照例是,连续10个小时站着,一直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