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于实地调研数据,运用DSR模型对洪家关白族乡的产业发展进行分析,阐述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产业发展优势与相应问题。在寻求民族乡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的同时探索未来白族乡产业发展方向与民族乡特色产业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DSR模型;产业发展;白族乡洪家关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0-019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52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Hongjiaguan Baizu Township by using the DSR model, expounds 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corresponding problems. While pursuing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ethnic townships, we will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industrial towns of Bai nation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of ethnic townships.
Key words DSR model;Industrial development;Hongjiaguan Bai Township
民族乡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依法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小聚居形态的一种基层政权形式,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必要补充形式,是解决我国散杂居民族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形式[1]。而民族乡的发展问题,比不上自治地方聚居少数民族发展问题能够引起广泛关注,赶不上城市少数民族发展问题辐射面广,处于容易被忽视的境地[2]。当前,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民族乡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但在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民族乡经济水平仍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有效推进了民族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国家适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无疑给民族乡地区的发展增添了新方向、新动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产业兴旺也登上了舞台。产业对民族乡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①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地区经济实力,通过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增加值,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和高端化,有助于盘活农业,有助于农民增收[3];②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产业发展带动各岗位需求较多,可就地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③缓解空心村现象,空心村指的是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宅基地过度闲置废弃现象[4],产业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建设,激活乡村活力;④传承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挖掘和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依据当地特色打造民族品牌,彰显民族特色,增添民族色彩,增强民族乡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产业逐步由单一发展出一个多元而富有活力的体系。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在 1996 年提出要推进与农业相关的一二三融合发展的主张,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从事种养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销售及观光旅游等二三产业,从而可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5]。林毅夫等[6]认为,农村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乡镇企业兴起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通过就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取得巨大成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还有一些学者结合战略进行探索。如陈锡文[7]从产业角度提出,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首,而民族乡绝大部分还是我国重点扶贫支持地区、市场经济欠发达地区。笔者立足乡村产业振兴,以可持续发展和脱贫致富为导向,通过DSR模型深入探讨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产业发展的本质推动力和实践创新,为我国其他民族乡产业发展提供参考经验。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洪家关白族乡位于湖南省桑植县中南部,地处武陵山脉,澧水河上游(图 1)。全乡辖23个行政村,总面积147.7 km2,耕地面积1 456.40 hm2,其中水田1 033.40 hm2,旱地423.00 hm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 361.80 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 241.80 hm2,森林覆盖率68.3%。全乡共34 400人,少数民族人口达31 065人,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70%。
洪家关白族乡历史文化悠久,早年学者对其轮藻组合研究证明是湖南三叠纪轮藻的首次发现与报导,它丰富了我国三叠纪轮藻植物群,为我国陆相三叠系,特别是中三叠统及其古生物群的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8]。洪家关白族乡属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产业结构非常单一,农民收入较低,2013年前人均年收入最高仅为1 730元,主要受到交通条件以及资金项目开发等要素制约,贫困人口增加,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利用,动力不足,发展落后,还加速了空心村的形成,解決问题迫在眉睫。该区域的发展在中西部少数民族村落具有代表意义,通过深度剖析洪家关白族乡发展与其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对张家界市剩余11个民族乡的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武陵山片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的民族乡发展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2 DSR模型指标的确定
1.2.1 动力指标(D)。洪家关白族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内部基础驱动力,2014年9月洪家关白族乡庆典、2015年乡镇合并以及美丽乡村政策的实施等形成其外部驱动力,二者极大地促进了洪家关白族乡的发展。
1.2.2 状态指标(S)。基于上述因素的推动,洪家关白族乡积极采取行动,发展产业经济。大力发展实体项目工程如饮水工程、电网改造、道路建设等,同时对用户进行精准扶贫;在产业方面,也从原先的第一产业为主发展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引起了其土地功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形成了目前状态下的洪家关白族乡。
1.2.3 响应指标(R)。随着一系列项目工程等的实施,洪家关白族乡的发展也有了良好的响应,其经济得到了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贫困人数逐年减少,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均得到了传承和保护。
具体DSR模型指标体系见表1。
2 产业驱动民族乡发展的DSR模型机理分析
乡村产业发展是一个以生产、生态以及生活为基础,涉及到人口、土地、社会、经济等多重影响因子的系统。DSR模型即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9]。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基于DSR模型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10]。该研究将该模型引入白族乡产业发展构建机理解释,通过相关统计资料与实地调研搜集了初始指标数据,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分析各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
2.1 驱动力(D)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三农”工作的加强与改善,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逐渐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型为第一产业为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协同发展二三产业,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支持。现有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政府部门对民族地区的重视以及政策支持为民族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保障。
2.2 状态(S)分析 在上述要素不断叠加的驱动力下,白族乡于2016年建成“美丽乡村”,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建设特色风情小镇,与公司协议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建设基地。洪家关村共有1 272户3 294人,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211户778人(2014—2017年累计脱贫123户465人,2018年预脱贫75户282人,未脱贫13户31人),党员77人,村两委成员7人。经过一系列措施,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 166元上升到2017年的8 739元,最高涨幅高达4 446元。各村积极寻找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争取一村一基地,结合“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指标。
2.3 规划措施响应(R)分析 民族乡产业发展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动态过程。规划措施响应基本遵循态势评估—规划调控—功能植入—资源整合—空间重构的流程[11]。在对现有的资源、区位交通以及环境政策等要素评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塑造产业特色,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融合,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根据集镇内山水格局特点,规划绿地系统布局为 “一带、三园、多点”。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将人文与自然资源有机结合,打造富有活力的白族乡。
3 讨论
3.1 洪家关白族乡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
洪家关白族乡地处武陵山脉,澧水河上游,自然环境优美,不仅森林资源、水资源丰富,还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多棵古树,白族三道茶、杖鼓舞、桑植民歌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是贺龙元帅故乡所在地。洪家关白族乡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相对特殊,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山清水秀、草茂峡深的资源优势。该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其特色,包括名人故居、历史事件遗址等众多旅游资源。通常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点的选择,主要与自身居住地区存在较为显著的自然与文化的不同,然后对比旅游地与自身所处地区的距离。因此可以通过有效的宣传营销,来推动张家界和永顺的游客到该地游览,发挥相近地区之间的差异互补作用,具有整合区内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表 2)。
不过,洪家关白族乡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旅游产业处于自发初级阶段。“美丽乡村”建设进展顺利,道路交通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部分乡村通往基地采摘园等道路硬化差,未能有效开发。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主要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足,导致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3.2 洪家关白族乡产业影响因素
从现状可以看出,洪家关白族乡的产业发展面临着两大诉求:优化产业结构、文化元素的融入和有效传承。桑植县是我国白族第二大聚居区,白族文化源远流长,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挖掘发展潜力,提升品質竞争力要通过产业发展来实现。
产业发展的目的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和发展需求,发挥生态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促进洪家关白族乡产业优化,农民增收,文化传承。洪家关白族乡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还需加强,文化元素难以有效融入和传承。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因素相互影响制约(图2)。
首先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难以有效充分开发并传承文化特色。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在于较高的成本支持与稳定运转,由于洪家关白族乡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面对实际收益可能低于预期收益的局面,地区便倾向于成本低且收益快的投资。
其次是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观认知方面。洪家关白族乡民族文化价值认知不充分,过去的传统价值理念认为文化仅具有非功利性的特征,如教育、公益与精神追求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巨大经济效益,盲目开发资源,对于文化的保护也不具有现实的热情。民族乡的旅游资源为可持续发展资源,但当地因为经济条件制约,忽视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大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被浪费与破坏,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不够。同时,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过于功利性,过于关注经济效益,存在粗放经营、盲目开发问题,民族特色建筑与民俗习惯逐渐丧失原本的意蕴。民族文化理解失衡,忽视社会效益,文化存在娱乐化发展趋势。民族乡独特的歌舞、游戏等能够为游客创造参与机会,但当前的民俗旅游却存在东拼西凑的问题,开发者片面追求新奇与经济利益,却没有有效把握民族文化的深层次价值。 另外,地区创新意识不强,过分保守或无视新发展时期的大众市场,未能创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交换和服务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而进行,这是存续文化的前提,要主动吸取异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改造创新。关于民族乡的旅游产业也需要秉持创新意识,兼顾公平、效率、竞争与风险。
最后,地区产业结构不够完善,民族乡发展旅游业属于明智的选择,因为其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但如果只是生搬硬套成功的开发案例,没有因地制宜地推动旅游业,那么则会导致民族乡旅游产业同质化,未能结合整体环境完善整个产业结构,也不能充分发挥出其独有特色。
3.3 洪家关白族乡产业发展路径
民族乡是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可或缺的一种补充形式,民族乡的产业兴旺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洪家关白族乡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着眼问题,放眼未来,以结构优化、文化传承为核心,也为同乡发展提供实践性指导。
针对洪家关白族乡的资源、产业特征,结合红色文化、民族特色,以把洪家关发展成为红色文化兴盛、旅游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振兴示范乡村为目标,以贺龙纪念馆为主体的人文景观和贺龙水库水电站景区、牛角尖绿色林场等自然景观形成了张家界西线旅游的核心区,形成红色文化旅游区、村落田园体验区、文化休闲体验区等3个功能分区。红色文化旅游区以洪家关村为主,定位高品质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基地,主要功能是红色文化体验。村落田园体验区以蔬果、水产、茶业为主,主要功能为田园休闲、生态农业等。文化体验区定位为白族特色文化体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特色消费区,主要功能包括文化体验、文化传承等。
关于红色文化旅游区、村落田园体验区、文化休闲体验区的开发与传承,首先需要积极运用民族乡的政治与文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优惠政策的优势,完善自我管理,推动自我发展,挖掘民族特色,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独特的人文环境,推动教育、科技、卫生和交通发展。
其次,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政策、人才的财政支持,积极争取财政困难项目的资金支持。同时要找准时机,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积极申报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从而保证财政支持与优惠政策的优势,吸引、培养并留住人才,挖掘本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
另外,可以建设文化站,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挖掘与保护民族志文化。民族乡的文化构成主要为民间文化,因此民族乡的旅游文化的根本在基层农村。这就需要为基层群众体提供基础民族文化服务机构,从而满足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民族乡发展旅游业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展开相应的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兼顾文化资源的保护、发掘,构建系统化的特色传统文化产业。
当然,还要结合市场发展规律,顺应市场发展需求,满足消费者所需,从而转化为经济效益。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具备民族属性与经济属性,因此要兼顾文化主体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旅游产业的发展既要明确其个性化特征,同时也要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格局,在保障地方特色的民族与地域文化的同时,构造多元化的民族乡镇发展文化产业,涉及到经济利益、民族认同、宗教信仰、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维影响因素,需要充分把握。在发展期间,完善大众服务,开发特色文化消费市场,拓展文化消费增长途径。
最后,关于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事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决定旅游产业的竞争能力,因此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与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科技的力量把握发展机遇,不断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 结语
乡村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众多,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和生态环保的特征,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空心村治理、农村剩余人口的就地安置、农民增收和农村空间重构。
该研究在乡村产业发展驱动机制研究成果系统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对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分析了洪家关白族乡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旅游文化加农业乡村产业发展一体化模式,识别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立足资源禀赋,结合时代需求,注重产业融合,加强城旅联动,重视用地平衡,加强生态环保,开发模式创新,重视公共参与。探索了该发展模式在民族乡村发展可行性与未来前景,为全国其他类似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专题调研组.关于民族乡科学发展的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32(4):32-37.
[2] 邓淑娇. 四川省民族乡发展问题研究:兼及民族乡问题分析[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 2012.
[3] 林巧,戴维奇. 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J]. 经济地理, 2006, 26(S2): 31-34.
[4] 刘彦随,刘玉.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0, 29(1): 35-42.
[5] 朱启臻.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89-95.
[6]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格致出版社,1994:174.
[7] 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5-12.
[8] 胡济民,曾德敏.湖南桑植洪家关中三叠世轮藻化石[J]. 湖南地质,1986,5(2):62-70.
[9] UNCSD.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R].3rd ed.United Nations,2007.
[10] 劉玥,帅传敏,程欣,等. 基于DSR模型的三峡库区贫困的时空演变分析——生态减贫视角[J] .经济地理,2017,37(7):156-165.
[11] 程哲,蔡建明,崔莉,等.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1):143-150.
关键词 DSR模型;产业发展;白族乡洪家关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0-019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52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Hongjiaguan Baizu Township by using the DSR model, expounds 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corresponding problems. While pursuing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ethnic townships, we will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industrial towns of Bai nation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of ethnic townships.
Key words DSR model;Industrial development;Hongjiaguan Bai Township
民族乡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依法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小聚居形态的一种基层政权形式,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必要补充形式,是解决我国散杂居民族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形式[1]。而民族乡的发展问题,比不上自治地方聚居少数民族发展问题能够引起广泛关注,赶不上城市少数民族发展问题辐射面广,处于容易被忽视的境地[2]。当前,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民族乡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但在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民族乡经济水平仍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有效推进了民族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国家适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无疑给民族乡地区的发展增添了新方向、新动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产业兴旺也登上了舞台。产业对民族乡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①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地区经济实力,通过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增加值,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和高端化,有助于盘活农业,有助于农民增收[3];②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产业发展带动各岗位需求较多,可就地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③缓解空心村现象,空心村指的是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宅基地过度闲置废弃现象[4],产业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建设,激活乡村活力;④传承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挖掘和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依据当地特色打造民族品牌,彰显民族特色,增添民族色彩,增强民族乡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产业逐步由单一发展出一个多元而富有活力的体系。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在 1996 年提出要推进与农业相关的一二三融合发展的主张,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从事种养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销售及观光旅游等二三产业,从而可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5]。林毅夫等[6]认为,农村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乡镇企业兴起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通过就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取得巨大成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还有一些学者结合战略进行探索。如陈锡文[7]从产业角度提出,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首,而民族乡绝大部分还是我国重点扶贫支持地区、市场经济欠发达地区。笔者立足乡村产业振兴,以可持续发展和脱贫致富为导向,通过DSR模型深入探讨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产业发展的本质推动力和实践创新,为我国其他民族乡产业发展提供参考经验。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洪家关白族乡位于湖南省桑植县中南部,地处武陵山脉,澧水河上游(图 1)。全乡辖23个行政村,总面积147.7 km2,耕地面积1 456.40 hm2,其中水田1 033.40 hm2,旱地423.00 hm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 361.80 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 241.80 hm2,森林覆盖率68.3%。全乡共34 400人,少数民族人口达31 065人,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70%。
洪家关白族乡历史文化悠久,早年学者对其轮藻组合研究证明是湖南三叠纪轮藻的首次发现与报导,它丰富了我国三叠纪轮藻植物群,为我国陆相三叠系,特别是中三叠统及其古生物群的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8]。洪家关白族乡属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产业结构非常单一,农民收入较低,2013年前人均年收入最高仅为1 730元,主要受到交通条件以及资金项目开发等要素制约,贫困人口增加,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利用,动力不足,发展落后,还加速了空心村的形成,解決问题迫在眉睫。该区域的发展在中西部少数民族村落具有代表意义,通过深度剖析洪家关白族乡发展与其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对张家界市剩余11个民族乡的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武陵山片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的民族乡发展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2 DSR模型指标的确定
1.2.1 动力指标(D)。洪家关白族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内部基础驱动力,2014年9月洪家关白族乡庆典、2015年乡镇合并以及美丽乡村政策的实施等形成其外部驱动力,二者极大地促进了洪家关白族乡的发展。
1.2.2 状态指标(S)。基于上述因素的推动,洪家关白族乡积极采取行动,发展产业经济。大力发展实体项目工程如饮水工程、电网改造、道路建设等,同时对用户进行精准扶贫;在产业方面,也从原先的第一产业为主发展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引起了其土地功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形成了目前状态下的洪家关白族乡。
1.2.3 响应指标(R)。随着一系列项目工程等的实施,洪家关白族乡的发展也有了良好的响应,其经济得到了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贫困人数逐年减少,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均得到了传承和保护。
具体DSR模型指标体系见表1。
2 产业驱动民族乡发展的DSR模型机理分析
乡村产业发展是一个以生产、生态以及生活为基础,涉及到人口、土地、社会、经济等多重影响因子的系统。DSR模型即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9]。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基于DSR模型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10]。该研究将该模型引入白族乡产业发展构建机理解释,通过相关统计资料与实地调研搜集了初始指标数据,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分析各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
2.1 驱动力(D)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三农”工作的加强与改善,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逐渐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型为第一产业为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协同发展二三产业,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支持。现有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政府部门对民族地区的重视以及政策支持为民族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保障。
2.2 状态(S)分析 在上述要素不断叠加的驱动力下,白族乡于2016年建成“美丽乡村”,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建设特色风情小镇,与公司协议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建设基地。洪家关村共有1 272户3 294人,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211户778人(2014—2017年累计脱贫123户465人,2018年预脱贫75户282人,未脱贫13户31人),党员77人,村两委成员7人。经过一系列措施,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 166元上升到2017年的8 739元,最高涨幅高达4 446元。各村积极寻找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争取一村一基地,结合“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指标。
2.3 规划措施响应(R)分析 民族乡产业发展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动态过程。规划措施响应基本遵循态势评估—规划调控—功能植入—资源整合—空间重构的流程[11]。在对现有的资源、区位交通以及环境政策等要素评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塑造产业特色,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融合,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根据集镇内山水格局特点,规划绿地系统布局为 “一带、三园、多点”。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将人文与自然资源有机结合,打造富有活力的白族乡。
3 讨论
3.1 洪家关白族乡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
洪家关白族乡地处武陵山脉,澧水河上游,自然环境优美,不仅森林资源、水资源丰富,还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多棵古树,白族三道茶、杖鼓舞、桑植民歌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是贺龙元帅故乡所在地。洪家关白族乡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相对特殊,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山清水秀、草茂峡深的资源优势。该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其特色,包括名人故居、历史事件遗址等众多旅游资源。通常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点的选择,主要与自身居住地区存在较为显著的自然与文化的不同,然后对比旅游地与自身所处地区的距离。因此可以通过有效的宣传营销,来推动张家界和永顺的游客到该地游览,发挥相近地区之间的差异互补作用,具有整合区内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表 2)。
不过,洪家关白族乡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旅游产业处于自发初级阶段。“美丽乡村”建设进展顺利,道路交通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部分乡村通往基地采摘园等道路硬化差,未能有效开发。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主要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足,导致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3.2 洪家关白族乡产业影响因素
从现状可以看出,洪家关白族乡的产业发展面临着两大诉求:优化产业结构、文化元素的融入和有效传承。桑植县是我国白族第二大聚居区,白族文化源远流长,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挖掘发展潜力,提升品質竞争力要通过产业发展来实现。
产业发展的目的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和发展需求,发挥生态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促进洪家关白族乡产业优化,农民增收,文化传承。洪家关白族乡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还需加强,文化元素难以有效融入和传承。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因素相互影响制约(图2)。
首先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难以有效充分开发并传承文化特色。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在于较高的成本支持与稳定运转,由于洪家关白族乡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面对实际收益可能低于预期收益的局面,地区便倾向于成本低且收益快的投资。
其次是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观认知方面。洪家关白族乡民族文化价值认知不充分,过去的传统价值理念认为文化仅具有非功利性的特征,如教育、公益与精神追求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巨大经济效益,盲目开发资源,对于文化的保护也不具有现实的热情。民族乡的旅游资源为可持续发展资源,但当地因为经济条件制约,忽视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大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被浪费与破坏,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不够。同时,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过于功利性,过于关注经济效益,存在粗放经营、盲目开发问题,民族特色建筑与民俗习惯逐渐丧失原本的意蕴。民族文化理解失衡,忽视社会效益,文化存在娱乐化发展趋势。民族乡独特的歌舞、游戏等能够为游客创造参与机会,但当前的民俗旅游却存在东拼西凑的问题,开发者片面追求新奇与经济利益,却没有有效把握民族文化的深层次价值。 另外,地区创新意识不强,过分保守或无视新发展时期的大众市场,未能创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交换和服务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而进行,这是存续文化的前提,要主动吸取异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改造创新。关于民族乡的旅游产业也需要秉持创新意识,兼顾公平、效率、竞争与风险。
最后,地区产业结构不够完善,民族乡发展旅游业属于明智的选择,因为其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但如果只是生搬硬套成功的开发案例,没有因地制宜地推动旅游业,那么则会导致民族乡旅游产业同质化,未能结合整体环境完善整个产业结构,也不能充分发挥出其独有特色。
3.3 洪家关白族乡产业发展路径
民族乡是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可或缺的一种补充形式,民族乡的产业兴旺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洪家关白族乡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着眼问题,放眼未来,以结构优化、文化传承为核心,也为同乡发展提供实践性指导。
针对洪家关白族乡的资源、产业特征,结合红色文化、民族特色,以把洪家关发展成为红色文化兴盛、旅游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振兴示范乡村为目标,以贺龙纪念馆为主体的人文景观和贺龙水库水电站景区、牛角尖绿色林场等自然景观形成了张家界西线旅游的核心区,形成红色文化旅游区、村落田园体验区、文化休闲体验区等3个功能分区。红色文化旅游区以洪家关村为主,定位高品质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基地,主要功能是红色文化体验。村落田园体验区以蔬果、水产、茶业为主,主要功能为田园休闲、生态农业等。文化体验区定位为白族特色文化体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特色消费区,主要功能包括文化体验、文化传承等。
关于红色文化旅游区、村落田园体验区、文化休闲体验区的开发与传承,首先需要积极运用民族乡的政治与文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优惠政策的优势,完善自我管理,推动自我发展,挖掘民族特色,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独特的人文环境,推动教育、科技、卫生和交通发展。
其次,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政策、人才的财政支持,积极争取财政困难项目的资金支持。同时要找准时机,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积极申报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从而保证财政支持与优惠政策的优势,吸引、培养并留住人才,挖掘本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
另外,可以建设文化站,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挖掘与保护民族志文化。民族乡的文化构成主要为民间文化,因此民族乡的旅游文化的根本在基层农村。这就需要为基层群众体提供基础民族文化服务机构,从而满足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民族乡发展旅游业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展开相应的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兼顾文化资源的保护、发掘,构建系统化的特色传统文化产业。
当然,还要结合市场发展规律,顺应市场发展需求,满足消费者所需,从而转化为经济效益。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具备民族属性与经济属性,因此要兼顾文化主体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旅游产业的发展既要明确其个性化特征,同时也要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格局,在保障地方特色的民族与地域文化的同时,构造多元化的民族乡镇发展文化产业,涉及到经济利益、民族认同、宗教信仰、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维影响因素,需要充分把握。在发展期间,完善大众服务,开发特色文化消费市场,拓展文化消费增长途径。
最后,关于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事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决定旅游产业的竞争能力,因此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与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科技的力量把握发展机遇,不断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 结语
乡村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众多,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和生态环保的特征,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空心村治理、农村剩余人口的就地安置、农民增收和农村空间重构。
该研究在乡村产业发展驱动机制研究成果系统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对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分析了洪家关白族乡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旅游文化加农业乡村产业发展一体化模式,识别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立足资源禀赋,结合时代需求,注重产业融合,加强城旅联动,重视用地平衡,加强生态环保,开发模式创新,重视公共参与。探索了该发展模式在民族乡村发展可行性与未来前景,为全国其他类似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专题调研组.关于民族乡科学发展的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32(4):32-37.
[2] 邓淑娇. 四川省民族乡发展问题研究:兼及民族乡问题分析[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 2012.
[3] 林巧,戴维奇. 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J]. 经济地理, 2006, 26(S2): 31-34.
[4] 刘彦随,刘玉.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0, 29(1): 35-42.
[5] 朱启臻.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89-95.
[6]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格致出版社,1994:174.
[7] 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5-12.
[8] 胡济民,曾德敏.湖南桑植洪家关中三叠世轮藻化石[J]. 湖南地质,1986,5(2):62-70.
[9] UNCSD.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R].3rd ed.United Nations,2007.
[10] 劉玥,帅传敏,程欣,等. 基于DSR模型的三峡库区贫困的时空演变分析——生态减贫视角[J] .经济地理,2017,37(7):156-165.
[11] 程哲,蔡建明,崔莉,等.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1):14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