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常把成败得失归之于某种原因,心理学上叫做“归因”。能够从正面或反面正确的总结原因,得出方法甚至规律,从感性的过程到理性的分析,这种能力叫归因能力。论文先分析了归因的种类,然后从高三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为高三学生的自我成长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归因;认识自我;参照系;
【中图分类号】 G6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150-01
一、前言
高三学生常会面对成功与失败的考验,不同学生对于成败特别是失败有着不同的认识与态度。多数学生都不能勇敢地正视失败,考试失利时垂头丧气,只有少数学生能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众所周知,高三是一个重要又特殊的阶段,能否从一次次的失败中站起来,从中总结出有益的教训,寻找避免遭遇同样失败的规律,对于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高三学生而言尤其重要。他们只有从“吃一堑,长一智”的良性循环中正确把握、认识失败,才能培养坚忍不拔的性格,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迈向最终的成功。因此,培养高三学生积极有效的自我归因能力就成为了必需。
二、学生的归因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研究发现,学生解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四个: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韦纳把这四个因素分为三个维度:1.原因源,即内部和外部维度,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因素,运气和任务难度属于外部因素;2.稳定性,指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能力和任务难度比较稳定,而努力和运气则不稳定;3.可控性,指行为原因能否为行为者或他人支配或驾驭,能力和运气不可控,而努力是可控制的。根据这四个基本原因以及三个不同维度,心理学家们分析出学生中存在的六种不同的“归因”。
1)向外归因:遭受失败首先认为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受运气、他人和任务难度等一些复杂而又难以预料的外部因素的主宰;
2)向稳定因素归因:学生习惯认为导致失败的因素是自己能力不够或试题较难;
3)向不可控因素归因: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為考试失利找发挥失常或生病了等借口,而他们对于这些情况的发生是不能有所作为的。
有这几种归因的人遭受失败时,往往以“自认倒霉”的态度接受打击,这些归因具有消极的作用,它不能使人重新获得方法,走向胜利,只能使人在失败中迷惘徘徊,无法正确把握自己。
4)向内归因:学生遭受失败时能勇敢地反省自己,积极的思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5)向不稳定因素归因:除了积极面对问题外,少数学生对自身充满信心,坚信努力一定会取得进步;
6)向不可控因素归因:主要考察自己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变的那些因素。
学生的不同归因,影响着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作为一名考生要善于对学习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正确的归因。而以上三种归因把自己放在了首要位置,自我控制、乐于进取,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归因。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归因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成功或失败时把主要原因归之于内部的努力,有利于激发学习责任感,提高学习努力的程度,克服自卑心理,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所以,教师可采取下列措施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1)教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敢于反省自己
学生很多时候并不是很了解自己,比如有些学生会问:“我很努力了,可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去。”其实大部分原因是对自己认识不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应该从能力、基础、习惯甚至是性格等各方面分析自己。敢于反省自身也是很重要的,高三学生中有很多在经历多次失败后觉得深受打击,不再有勇气自省,这些对找到失败原因以及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碰到矛盾,首先要反省自己处理的方法,在原有方法上寻找症结所在,让矛盾得以缓和解决。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敢于正视自己都是能进行正确自我归因的前提。
2)建立适当的自我归因参照系
学生的成败归因是一个评价过程,只有找到适当的参照系,并确定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为此,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横、纵两个不同的参照系,横向:鼓励学生把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作为参照,分析、判断自己在能力、努力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从而扬长避短;纵向:帮助学生确定成绩目标,让他们经常回顾过去的成绩,引导他们以过去的成绩作为参考来判断自己成功与否。只要是与自己过去比有进步,就是取得了成功,是自己能力提高的表现。从而增强学生成就感,使成就动机进一步加强。
3)教师对学生应有适当期待和评价
学生的归因必然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他们成功的期待和评价的影响。教师不能不切实际的对学生提出期望,因为期望过高学生无法完成,反而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期望过低又容易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所以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征、基本水平等情况后,对他们的归因方式作准确把握,才能形成适当的期待。同时,教师也应通过言语评价影响学生作出积极归因。比如:对通过努力取得进步的学生说:“做得好,你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对不够努力的学生说:“加油吧,只要再加把力光明就会出现了。”当学生都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应避免只表扬其中一部分人,因为会引起其他学生做出“我能力差”的消极归因,从而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说到底,自我归因能力就是凡事把自我放在公正的位置上作自我评价,自我解剖,严以律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自我归因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适应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更有助于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有了正确的自我归因能力,人就可以把握自己,争取更多的成功,避免不必要的失败。
【参考文献】
[1]陈锦标. 浅谈学生数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J]. 广东教育:职教, 2012(3):28-29.
[2]李亚云. 浅谈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途径和方法[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 000(010):33.
【关键词】归因;认识自我;参照系;
【中图分类号】 G6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150-01
一、前言
高三学生常会面对成功与失败的考验,不同学生对于成败特别是失败有着不同的认识与态度。多数学生都不能勇敢地正视失败,考试失利时垂头丧气,只有少数学生能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众所周知,高三是一个重要又特殊的阶段,能否从一次次的失败中站起来,从中总结出有益的教训,寻找避免遭遇同样失败的规律,对于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高三学生而言尤其重要。他们只有从“吃一堑,长一智”的良性循环中正确把握、认识失败,才能培养坚忍不拔的性格,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迈向最终的成功。因此,培养高三学生积极有效的自我归因能力就成为了必需。
二、学生的归因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研究发现,学生解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四个: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韦纳把这四个因素分为三个维度:1.原因源,即内部和外部维度,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因素,运气和任务难度属于外部因素;2.稳定性,指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能力和任务难度比较稳定,而努力和运气则不稳定;3.可控性,指行为原因能否为行为者或他人支配或驾驭,能力和运气不可控,而努力是可控制的。根据这四个基本原因以及三个不同维度,心理学家们分析出学生中存在的六种不同的“归因”。
1)向外归因:遭受失败首先认为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受运气、他人和任务难度等一些复杂而又难以预料的外部因素的主宰;
2)向稳定因素归因:学生习惯认为导致失败的因素是自己能力不够或试题较难;
3)向不可控因素归因: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為考试失利找发挥失常或生病了等借口,而他们对于这些情况的发生是不能有所作为的。
有这几种归因的人遭受失败时,往往以“自认倒霉”的态度接受打击,这些归因具有消极的作用,它不能使人重新获得方法,走向胜利,只能使人在失败中迷惘徘徊,无法正确把握自己。
4)向内归因:学生遭受失败时能勇敢地反省自己,积极的思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5)向不稳定因素归因:除了积极面对问题外,少数学生对自身充满信心,坚信努力一定会取得进步;
6)向不可控因素归因:主要考察自己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变的那些因素。
学生的不同归因,影响着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作为一名考生要善于对学习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正确的归因。而以上三种归因把自己放在了首要位置,自我控制、乐于进取,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归因。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归因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成功或失败时把主要原因归之于内部的努力,有利于激发学习责任感,提高学习努力的程度,克服自卑心理,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所以,教师可采取下列措施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1)教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敢于反省自己
学生很多时候并不是很了解自己,比如有些学生会问:“我很努力了,可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去。”其实大部分原因是对自己认识不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应该从能力、基础、习惯甚至是性格等各方面分析自己。敢于反省自身也是很重要的,高三学生中有很多在经历多次失败后觉得深受打击,不再有勇气自省,这些对找到失败原因以及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碰到矛盾,首先要反省自己处理的方法,在原有方法上寻找症结所在,让矛盾得以缓和解决。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敢于正视自己都是能进行正确自我归因的前提。
2)建立适当的自我归因参照系
学生的成败归因是一个评价过程,只有找到适当的参照系,并确定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为此,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横、纵两个不同的参照系,横向:鼓励学生把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作为参照,分析、判断自己在能力、努力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从而扬长避短;纵向:帮助学生确定成绩目标,让他们经常回顾过去的成绩,引导他们以过去的成绩作为参考来判断自己成功与否。只要是与自己过去比有进步,就是取得了成功,是自己能力提高的表现。从而增强学生成就感,使成就动机进一步加强。
3)教师对学生应有适当期待和评价
学生的归因必然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他们成功的期待和评价的影响。教师不能不切实际的对学生提出期望,因为期望过高学生无法完成,反而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期望过低又容易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所以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征、基本水平等情况后,对他们的归因方式作准确把握,才能形成适当的期待。同时,教师也应通过言语评价影响学生作出积极归因。比如:对通过努力取得进步的学生说:“做得好,你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对不够努力的学生说:“加油吧,只要再加把力光明就会出现了。”当学生都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应避免只表扬其中一部分人,因为会引起其他学生做出“我能力差”的消极归因,从而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说到底,自我归因能力就是凡事把自我放在公正的位置上作自我评价,自我解剖,严以律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自我归因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适应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更有助于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有了正确的自我归因能力,人就可以把握自己,争取更多的成功,避免不必要的失败。
【参考文献】
[1]陈锦标. 浅谈学生数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J]. 广东教育:职教, 2012(3):28-29.
[2]李亚云. 浅谈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途径和方法[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 000(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