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常常在许多地方都接触到“人文主义”之类的词语,而现在教育教学中也强调以人为本。而我想这些“主义”、“概念”都很宽泛,在教育中则要落在细处,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去。而作为美术教师,我想从美术的角度对“人文性”方面进行一些探讨。我也不想再美术理论的大海中找宽泛、模糊的词语来表达我对人文性方面的看法,我想从高中美术课本中一件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的解读来表达我的看法。
关键词:美术;人文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博尔赫斯八十忆旧》里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部圣经。”这说明圣经的无穷尽,也揭示出觉知事物的多角度性和多层次性的问题,正是由于无数时代的无数的人对圣经的多角度的阅读和评价才使它走向丰富和无穷尽。现在我将要谈的这件作品,尽管我深知在这无穷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中,我的看法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同样被无数时代无数人在阅读和批评(取美术学批评义),它也同样在不断地丰富、走向厚重,甚至无穷——它就是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
耶稣创始的基督教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无论是艺术、文学还是哲学都必须遵循基督教的教义,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所以,当时的文艺创作的素材离不开宗教。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是十五世纪有名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达芬奇、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生活在“黑暗时代”,米开朗基罗的一生尝尽甘苦。母亲在他六岁的时候离开了他,十三岁在画室学画,独一无二的天分使老师嫉妒,他离开了。之后进了劳伦佐·美第奇的“自由美术学校”,打下结实的基础并深深受到人文主义的感染。罗马教廷的腐败使他找不到展现盖世才华的舞台。他亲眼目睹美第奇家族的奢靡生活,这使他感到无比痛苦和愤怒。当多米尼修士萨伏纳罗以“代替基督清除世上污秽”的口号来号召人们对抗教皇和美第奇家族的时候,他的思想震动起来,并以他那双充满力量的双手和如火的热情创造出一件又一件震撼人心的作品。
领导建立公社式的共和国的萨伏纳罗拉被教皇下令处死,米开朗基罗为了悼念这位为人民献身的“圣者”创作了《哀悼基督》。也是米开朗琪罗早期最著名的作品。作品高175厘米,現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作品的题材是取于宗教故事中耶稣为了为人类赎罪,被门徒犹大出卖最后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表现的是圣母玛利亚抱着从十字架上被放下来后的基督时悲伤的一幕。雕像中,秀丽温柔的圣母穿着宽大的长袍,右手托着基督搁在膝上,左手张开,神情复杂。圣母低下头垂眉,静默的面孔隐藏不住巨大的悲痛和无限的祈祷,也显现出圣母的庄严与慈爱。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基督的头是向上、向外的朝向的,而圣母的头是向内、向下的,并且没有和基督的脸有顾盼关系,这样的构思,更体现了圣母复杂的内心世界,不忍接受,在承受,在沉思在……因受折磨的基督头往后仰,向着天,右手下垂,腰部弯下,让人能深切地联想到他在这之前所承受了多少的苦难,哀痛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情感将在看圣母的表情时就会找到共鸣,然后情感将会递增、加深、甚至升华到宗教的情操中。当我们在面对大师米开朗基罗的这件感人至深的作品时,我们会有些疑问:比如,基督遭此大难,为什么圣母的表情没有哀号而是很难界定的悲伤以及其他?我想大概是作者要表现的是作为天上的圣母的玛利亚和作为人间的母亲这双重性才选择这样的表情。又比如像红衣主教格洛拉耶问米开朗基罗的为什么作品中的圣母如此年轻貌美?米开朗基罗则回答说他认为圣母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岁月与世间苦难都不能使她摧残,所以他所作的圣母是青春而动人的。另外,按故事来看,当时并不只是只有圣母和基督两人,但作品中为什么只表现玛丽亚和基督两人,我想作者是意在选取天下间最真挚、最动人、最容易引起共鸣的感情——亲情,去表达他对亲情的赞美和基督伟大宗教式的牺牲精神!是为了将情感的表达更集中,更提炼,更典型,更有共鸣。
米开朗基罗注重构图,《哀悼基督》采用稳重的金字塔式的结构,比达芬奇的《圣安娜与圣母子》中成年的玛丽亚坐在年轻的母亲膝上更突显出庄严,凝重,向上升华的视觉感受。从而,基督横躺在母亲膝上在视觉上是一种冲突,基督的下坠和圣母的对基督的往上托,这种冲突是在读者的内心世界中发生,变化的,从这里,我们感觉到作为常人母亲的悲痛和无助,又体会到作为宗教性的圣母的升华,从此,一块死的石头在我们的内心活了起来,将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纯粹到无穷尽。
这具雕像具有强烈的写实感。而这些写实,并不是为了写实而写实,是有作者的选择和思考的,是为了表达的强烈。米开朗基罗极其细致认真地雕琢他的作品,他甚至用天鹅绒警醒摩擦,力求雕像处处光滑。他在这件作品中表现了许多深思熟虑的细节。圣母宽松的长袍衣褶是尽可能地复杂的,整体上是与基督的光滑的身进行强烈的对比,难道我们没从她复杂无比的衣褶体会出她复杂无比的内心吗?米开朗基罗致力于解剖人体结构和运动。基督的骨与肉的表现历历在目,基督的虚弱无力形象呼之欲出,有别于他的《大卫》那样给人以肌肉发达、英姿飒爽、刚强的力量美,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对人体解剖等知识已及雕塑技艺的精湛。
从这件作品感受到的情感是强烈的,是深沉的,是大气磅礴的,是多义的。与米开朗基罗同期的拉斐尔也擅长画圣母。拉斐尔的作品则令人感到亲切,他画的一系列圣母像都温柔而美丽,是理想美的,他的圣母让人没有像米开朗基罗的这件作品那样能使人强烈的感受到人间真情的流露和表达。尽管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确实带有悲情意味,可是,这人间的悲伤情感却直达心灵。如果说拉斐尔的作品是柔和动听的小曲,那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就是激昂澎湃的进行曲,因为你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他的大气和力量。
米开朗基罗的这件作品是强烈的,这种强烈运用强奏的对比来达到,是提炼的,是有寓意的,是多义的。既表现了宗教性,更表现了人文主义的人的情感。因而,这件作品所表现的远不只我上面所谈到的。一个宗教家说过,圣经就像孔雀的羽毛一样色彩斑斓,丰富多彩。这是说圣经的丰富和无尽。笔者认为这句话也同样适合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大学出版社.
[2] 金克木.人生与学问[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贡布里希,范景中.艺术史的故事[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4] 李行远.西方美术史大纲[M].岭南美术出版社.
关键词:美术;人文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博尔赫斯八十忆旧》里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部圣经。”这说明圣经的无穷尽,也揭示出觉知事物的多角度性和多层次性的问题,正是由于无数时代的无数的人对圣经的多角度的阅读和评价才使它走向丰富和无穷尽。现在我将要谈的这件作品,尽管我深知在这无穷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中,我的看法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同样被无数时代无数人在阅读和批评(取美术学批评义),它也同样在不断地丰富、走向厚重,甚至无穷——它就是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
耶稣创始的基督教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无论是艺术、文学还是哲学都必须遵循基督教的教义,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所以,当时的文艺创作的素材离不开宗教。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是十五世纪有名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达芬奇、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生活在“黑暗时代”,米开朗基罗的一生尝尽甘苦。母亲在他六岁的时候离开了他,十三岁在画室学画,独一无二的天分使老师嫉妒,他离开了。之后进了劳伦佐·美第奇的“自由美术学校”,打下结实的基础并深深受到人文主义的感染。罗马教廷的腐败使他找不到展现盖世才华的舞台。他亲眼目睹美第奇家族的奢靡生活,这使他感到无比痛苦和愤怒。当多米尼修士萨伏纳罗以“代替基督清除世上污秽”的口号来号召人们对抗教皇和美第奇家族的时候,他的思想震动起来,并以他那双充满力量的双手和如火的热情创造出一件又一件震撼人心的作品。
领导建立公社式的共和国的萨伏纳罗拉被教皇下令处死,米开朗基罗为了悼念这位为人民献身的“圣者”创作了《哀悼基督》。也是米开朗琪罗早期最著名的作品。作品高175厘米,現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作品的题材是取于宗教故事中耶稣为了为人类赎罪,被门徒犹大出卖最后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表现的是圣母玛利亚抱着从十字架上被放下来后的基督时悲伤的一幕。雕像中,秀丽温柔的圣母穿着宽大的长袍,右手托着基督搁在膝上,左手张开,神情复杂。圣母低下头垂眉,静默的面孔隐藏不住巨大的悲痛和无限的祈祷,也显现出圣母的庄严与慈爱。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基督的头是向上、向外的朝向的,而圣母的头是向内、向下的,并且没有和基督的脸有顾盼关系,这样的构思,更体现了圣母复杂的内心世界,不忍接受,在承受,在沉思在……因受折磨的基督头往后仰,向着天,右手下垂,腰部弯下,让人能深切地联想到他在这之前所承受了多少的苦难,哀痛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情感将在看圣母的表情时就会找到共鸣,然后情感将会递增、加深、甚至升华到宗教的情操中。当我们在面对大师米开朗基罗的这件感人至深的作品时,我们会有些疑问:比如,基督遭此大难,为什么圣母的表情没有哀号而是很难界定的悲伤以及其他?我想大概是作者要表现的是作为天上的圣母的玛利亚和作为人间的母亲这双重性才选择这样的表情。又比如像红衣主教格洛拉耶问米开朗基罗的为什么作品中的圣母如此年轻貌美?米开朗基罗则回答说他认为圣母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岁月与世间苦难都不能使她摧残,所以他所作的圣母是青春而动人的。另外,按故事来看,当时并不只是只有圣母和基督两人,但作品中为什么只表现玛丽亚和基督两人,我想作者是意在选取天下间最真挚、最动人、最容易引起共鸣的感情——亲情,去表达他对亲情的赞美和基督伟大宗教式的牺牲精神!是为了将情感的表达更集中,更提炼,更典型,更有共鸣。
米开朗基罗注重构图,《哀悼基督》采用稳重的金字塔式的结构,比达芬奇的《圣安娜与圣母子》中成年的玛丽亚坐在年轻的母亲膝上更突显出庄严,凝重,向上升华的视觉感受。从而,基督横躺在母亲膝上在视觉上是一种冲突,基督的下坠和圣母的对基督的往上托,这种冲突是在读者的内心世界中发生,变化的,从这里,我们感觉到作为常人母亲的悲痛和无助,又体会到作为宗教性的圣母的升华,从此,一块死的石头在我们的内心活了起来,将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纯粹到无穷尽。
这具雕像具有强烈的写实感。而这些写实,并不是为了写实而写实,是有作者的选择和思考的,是为了表达的强烈。米开朗基罗极其细致认真地雕琢他的作品,他甚至用天鹅绒警醒摩擦,力求雕像处处光滑。他在这件作品中表现了许多深思熟虑的细节。圣母宽松的长袍衣褶是尽可能地复杂的,整体上是与基督的光滑的身进行强烈的对比,难道我们没从她复杂无比的衣褶体会出她复杂无比的内心吗?米开朗基罗致力于解剖人体结构和运动。基督的骨与肉的表现历历在目,基督的虚弱无力形象呼之欲出,有别于他的《大卫》那样给人以肌肉发达、英姿飒爽、刚强的力量美,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米开朗基罗对人体解剖等知识已及雕塑技艺的精湛。
从这件作品感受到的情感是强烈的,是深沉的,是大气磅礴的,是多义的。与米开朗基罗同期的拉斐尔也擅长画圣母。拉斐尔的作品则令人感到亲切,他画的一系列圣母像都温柔而美丽,是理想美的,他的圣母让人没有像米开朗基罗的这件作品那样能使人强烈的感受到人间真情的流露和表达。尽管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确实带有悲情意味,可是,这人间的悲伤情感却直达心灵。如果说拉斐尔的作品是柔和动听的小曲,那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就是激昂澎湃的进行曲,因为你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他的大气和力量。
米开朗基罗的这件作品是强烈的,这种强烈运用强奏的对比来达到,是提炼的,是有寓意的,是多义的。既表现了宗教性,更表现了人文主义的人的情感。因而,这件作品所表现的远不只我上面所谈到的。一个宗教家说过,圣经就像孔雀的羽毛一样色彩斑斓,丰富多彩。这是说圣经的丰富和无尽。笔者认为这句话也同样适合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大学出版社.
[2] 金克木.人生与学问[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贡布里希,范景中.艺术史的故事[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4] 李行远.西方美术史大纲[M].岭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