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和当代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并探讨了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当代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并使其“活起来”。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发展更是地方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想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光大,就必须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①。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使它们进入人民群众的心灵,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就是人类在经历长期的社会改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经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②。而文化又受当地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形态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带上一些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文化是指在某个地方所特有的文化,是当地的文化,该文化在当地具有政治色彩极强,文化底蕴特别浓厚的特点。地方文化特色是最有吸引力、最具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地方文化特色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北京的胡同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特色,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这些地方特色的文化都会增加地方旅游特色和旅游资源的丰度;会增加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会增加旅游地的形象特征;会影响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方向等。
二、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创新和实现。
1.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③。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具有悠久历史而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空间上的统一性、时间上的连续性,能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它博大精深,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和宽广胸怀④。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在古代有很多书籍记载着自强不息、勤劳刻苦的例子。比如,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并努力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活到老学到老。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将各民族的文化统一起来,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2.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第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地方特色文化的贡献不断增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也不断地加快,我国地方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第二,地方特色文化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和谐中国的建设。我国文化产业种类很多,其中包括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服务、广播电视、动漫产业等。近年来,地方特色文化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和谐中国的建设。第三,地方特色文化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张。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方特色文化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⑤。
三、怎样让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儒、道、佛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⑥。我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很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总体看来,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看起来都没有活力,那么如何将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呢?
首先,要做好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并将它们转化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日常的行为规范。使各行各业的人都对本国文化了解透彻,并致力于向世界推广自己的文化,使人们生活在文化氛围之中、又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保护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事情,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创新性发展,就要使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的意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联系群众、融入社会,并使其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
其次,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它们不能转基因。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保护,使其能够进入地方官的考核的项目,才能真正地落实,让地方官重视这个事情。我国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不是以“消费文化”去冲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⑦。孩子从小吃麦当劳、双语教育,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就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厉冲击。
第三,将文化融入旅游,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在全国各旅游景点融入传统文化遗产,使传统文化焕发活力⑧。在各地方景区内展示有宋、元、明、清各代物品,通过与实际生产、生活、旅游结合的方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在人们的合理欣赏和利用中逐渐鲜活生动起来。让文化遗存成长为亮丽名片,进一步激发景区活力⑨。
最后,让文化馆“活”起来,文艺活动“动”起来。文化馆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已经被建设。文化馆是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真正“活”起来的摇篮。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要做足功课让文化馆“活”起来,文艺活动“动”起来。可以在文化馆举办各类展覽、讲座、培训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比如,文艺调演、展览、比赛、评奖等大、中型文艺活动、对对子,猜谜、成语接龙、歌唱比赛,朗诵比赛等。让群众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真正的体验到传统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使它们进入人民群众的心灵 ,就必须让群众真正的“用起来”。只有群众都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都喜爱它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就真正“活起来”了。
注释:
①高波,张志鹏.基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西部商学评论.2008(1)
②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③柯尊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之路——读《儒道智慧与当代社会》[J].东方论坛.2000(1)
④农林.文化统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1(4)
⑤文化产业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0-09-27
⑥吴宏政.文化存在论的先验基础及其思辨逻辑[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4):18~20
⑦石仲泉.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之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3):4~9
⑧郭山.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性影响[J].旅游学刊.2007(4):32~37
⑨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飞诺网.2007-11-28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发展更是地方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想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光大,就必须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①。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使它们进入人民群众的心灵,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就是人类在经历长期的社会改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经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②。而文化又受当地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形态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带上一些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文化是指在某个地方所特有的文化,是当地的文化,该文化在当地具有政治色彩极强,文化底蕴特别浓厚的特点。地方文化特色是最有吸引力、最具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地方文化特色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北京的胡同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特色,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这些地方特色的文化都会增加地方旅游特色和旅游资源的丰度;会增加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会增加旅游地的形象特征;会影响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方向等。
二、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创新和实现。
1.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③。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具有悠久历史而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空间上的统一性、时间上的连续性,能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它博大精深,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和宽广胸怀④。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在古代有很多书籍记载着自强不息、勤劳刻苦的例子。比如,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并努力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活到老学到老。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将各民族的文化统一起来,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2.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第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地方特色文化的贡献不断增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也不断地加快,我国地方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第二,地方特色文化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和谐中国的建设。我国文化产业种类很多,其中包括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服务、广播电视、动漫产业等。近年来,地方特色文化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和谐中国的建设。第三,地方特色文化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张。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方特色文化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⑤。
三、怎样让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儒、道、佛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⑥。我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很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总体看来,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看起来都没有活力,那么如何将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呢?
首先,要做好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并将它们转化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日常的行为规范。使各行各业的人都对本国文化了解透彻,并致力于向世界推广自己的文化,使人们生活在文化氛围之中、又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保护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事情,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创新性发展,就要使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的意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联系群众、融入社会,并使其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
其次,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它们不能转基因。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保护,使其能够进入地方官的考核的项目,才能真正地落实,让地方官重视这个事情。我国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不是以“消费文化”去冲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⑦。孩子从小吃麦当劳、双语教育,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就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厉冲击。
第三,将文化融入旅游,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在全国各旅游景点融入传统文化遗产,使传统文化焕发活力⑧。在各地方景区内展示有宋、元、明、清各代物品,通过与实际生产、生活、旅游结合的方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在人们的合理欣赏和利用中逐渐鲜活生动起来。让文化遗存成长为亮丽名片,进一步激发景区活力⑨。
最后,让文化馆“活”起来,文艺活动“动”起来。文化馆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已经被建设。文化馆是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真正“活”起来的摇篮。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要做足功课让文化馆“活”起来,文艺活动“动”起来。可以在文化馆举办各类展覽、讲座、培训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比如,文艺调演、展览、比赛、评奖等大、中型文艺活动、对对子,猜谜、成语接龙、歌唱比赛,朗诵比赛等。让群众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真正的体验到传统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使它们进入人民群众的心灵 ,就必须让群众真正的“用起来”。只有群众都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都喜爱它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就真正“活起来”了。
注释:
①高波,张志鹏.基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西部商学评论.2008(1)
②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③柯尊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之路——读《儒道智慧与当代社会》[J].东方论坛.2000(1)
④农林.文化统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1(4)
⑤文化产业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0-09-27
⑥吴宏政.文化存在论的先验基础及其思辨逻辑[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4):18~20
⑦石仲泉.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之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3):4~9
⑧郭山.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性影响[J].旅游学刊.2007(4):32~37
⑨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飞诺网.200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