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核心素养的实现依赖每一节课的教学,教师需在统筹单元教学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具体的课时教学,使每一节课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添砖加瓦。文章以“根式”为例,讨论如何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包括课前思考、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后总结分析等多个环节。
[关键词] 核心素养;设计;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并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目标,通过相应的教学设施,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落实“四基”,培养“四能”,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根式”教学设计
以下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根式”是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它对学生理解指数运算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后续指对数的逆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根式的意义和根式的性质。
(二)确立教学目标
目标一:教师通过细胞分裂和经济发展十年翻一番等实例,引出这章节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联想方根的概念,感受乘方与开方的互逆关系。
目标二:教师通过平方根、立方根的复习,引入四次方根、五次方根的定义,进而推出n次方根的定义,得出根式的概念。学生从类比猜想到数学表达,体会用乘方定义开方,用乘方运算完成开方运算的过程,为后期函数的学习做铺垫。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平方根、立方根,所以对开方有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负数只有立方根,但对根式的概念比较模糊。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情境引入
引例一:细胞分裂时,每次每个细胞会分裂成2个细胞,也就是说,第一次分裂时,1个细胞会分裂成2个细胞;第二次分裂时,2个细胞会分裂成4个细胞;第三次分裂时,4个细胞会分裂成8个细胞……假设第x次分裂会得到y个细胞,那么细胞个数y与次数x之间有何关系?
“根式”是学习指数函数的第一步,此例旨在向我们介绍生活中存在的不同变量关系,以及我们要学习的新函数——指数函数,这是对函数概念和性质的进一步研究、深化与扩展。
引例二: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方针: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里涉及一个数学问题:“十年翻一番,平均每年要增长多少呢?”假设每年平均增长量为p,198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记作1,
环节二:问题驱动,回忆过往
以上问题是平方根、立方根的两种表述,学生由此回忆出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再通过平方和立方的定义,理解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含义。
当学生回忆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及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用投影给出追加问题。
追加问题意义在于让学生充分理解根式的概念。
环节三:问题驱动,类比延伸
基于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学生能够类比出四次方根的定义,即用乘方定义开方。给出追加问题。
利用追加问题进一步理解方根的运算是如何利用乘方運算完成的。
再次理解根式的概念,只有正数才有偶次方根,负数没有偶次方根。
再次理解根式的概念及五次方根的表示方式,利用乘方运算完成开方运算。
教师让学生总结出n次方根的定义。给出追加问题。
旨在巩固n次方根,理解方根的运算仍然通过乘方运算来完成。
环节四:连锁问题,构建新知
教师提出根式的概念。
思考:n次方根和根式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启示
(一)吃透教材,理解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n次方根理解根式的意义,虽然内容简单,但其蕴含的道理很深。本课运用了乘方思想定义开方,又运用了乘方运算完成开方运算,让学生认识到乘方和开方是逆运算,正如加、减,乘、除运算一样,为后续对数的学习与运算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如图所示。[根式][乘方][开方][方根][幂]
(二)精心设计
要想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结合结果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的讲解。数学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通过精心设计,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延伸思路,将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素养提炼出来,再渗透给学生。
本节课蕴含了两个核心素养: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在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教师的引导极其重要。在教学前,教师需要思考:课堂教学的“四基”体现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四能”体现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离不开知识性任务的学习,然后达到“三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既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契机。教师需要及时追问、反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的想法,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这种理性的意识、缜密的思维、质疑的精神是教书育人的本质所在。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小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智慧,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渠东剑.让核心素养“进村入户”[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11):1.
[2]渠东剑.核心素养的析出与落实[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19):12-17.
[关键词] 核心素养;设计;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并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目标,通过相应的教学设施,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落实“四基”,培养“四能”,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根式”教学设计
以下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根式”是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它对学生理解指数运算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后续指对数的逆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根式的意义和根式的性质。
(二)确立教学目标
目标一:教师通过细胞分裂和经济发展十年翻一番等实例,引出这章节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联想方根的概念,感受乘方与开方的互逆关系。
目标二:教师通过平方根、立方根的复习,引入四次方根、五次方根的定义,进而推出n次方根的定义,得出根式的概念。学生从类比猜想到数学表达,体会用乘方定义开方,用乘方运算完成开方运算的过程,为后期函数的学习做铺垫。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平方根、立方根,所以对开方有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负数只有立方根,但对根式的概念比较模糊。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情境引入
引例一:细胞分裂时,每次每个细胞会分裂成2个细胞,也就是说,第一次分裂时,1个细胞会分裂成2个细胞;第二次分裂时,2个细胞会分裂成4个细胞;第三次分裂时,4个细胞会分裂成8个细胞……假设第x次分裂会得到y个细胞,那么细胞个数y与次数x之间有何关系?
“根式”是学习指数函数的第一步,此例旨在向我们介绍生活中存在的不同变量关系,以及我们要学习的新函数——指数函数,这是对函数概念和性质的进一步研究、深化与扩展。
引例二: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方针: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里涉及一个数学问题:“十年翻一番,平均每年要增长多少呢?”假设每年平均增长量为p,198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记作1,
环节二:问题驱动,回忆过往
以上问题是平方根、立方根的两种表述,学生由此回忆出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再通过平方和立方的定义,理解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含义。
当学生回忆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及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用投影给出追加问题。
追加问题意义在于让学生充分理解根式的概念。
环节三:问题驱动,类比延伸
基于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学生能够类比出四次方根的定义,即用乘方定义开方。给出追加问题。
利用追加问题进一步理解方根的运算是如何利用乘方運算完成的。
再次理解根式的概念,只有正数才有偶次方根,负数没有偶次方根。
再次理解根式的概念及五次方根的表示方式,利用乘方运算完成开方运算。
教师让学生总结出n次方根的定义。给出追加问题。
旨在巩固n次方根,理解方根的运算仍然通过乘方运算来完成。
环节四:连锁问题,构建新知
教师提出根式的概念。
思考:n次方根和根式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启示
(一)吃透教材,理解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n次方根理解根式的意义,虽然内容简单,但其蕴含的道理很深。本课运用了乘方思想定义开方,又运用了乘方运算完成开方运算,让学生认识到乘方和开方是逆运算,正如加、减,乘、除运算一样,为后续对数的学习与运算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如图所示。[根式][乘方][开方][方根][幂]
(二)精心设计
要想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结合结果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的讲解。数学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通过精心设计,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延伸思路,将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素养提炼出来,再渗透给学生。
本节课蕴含了两个核心素养: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在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教师的引导极其重要。在教学前,教师需要思考:课堂教学的“四基”体现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四能”体现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离不开知识性任务的学习,然后达到“三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既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契机。教师需要及时追问、反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的想法,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这种理性的意识、缜密的思维、质疑的精神是教书育人的本质所在。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小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智慧,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渠东剑.让核心素养“进村入户”[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11):1.
[2]渠东剑.核心素养的析出与落实[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