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ke198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从而才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同时在二者整合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一些问题,只有把握好运用的方法和尺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整合
  一、 高中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势
  第一,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使微观的知识更具体。微观性是高中生物学的一大特点,纵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3册必修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在呈现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的过程中更注重由微观分子、细胞入手,将微观知识作为学习生物学的入门知识和基础。若以教师讲述为主,以板书、挂图和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为辅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重复识记进行学习,必然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被动接受过程,从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遏制。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则可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和活动性,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生活中的经验,通过教师的改造、重组和整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使生物课堂熠熠生辉,充满活力。
  第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新课标一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所以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才是当前生物教学当中的核心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和课程自身的整合就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例如:在教材的每一节课的开篇都会有一个问题探讨,列举与本节课有关的实例,其目的是通过一些浅显的知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同时配合学案让学生在课前积极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在讲授的时候再配以适当的电教手段,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满足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科研素养。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基础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实验,那么有效地开展实验是教学的重点。传统教学方式以演示实验为主,而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仅仅用演示实验是难以达到的,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素养,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教材中的实验多为探究实验,而高考中所涉及的也多为教材上实验的变形,所以单纯让学生学会“做”,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的要求,实验的重点应在于“设计”,所以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实际操作才是实验教学的灵魂所在。那么突破以往的教学方式成为了关键。借助信息媒体以及动画演示完成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思路的讲解,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和器材,实验细节由学生自发补充完成,最后由教师根据实验情况以及实验报告完成打分,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只是“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素养。
  二、 生物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方法
  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依赖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有教与学两方面都积极进行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如果把握不好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想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其中包括:利用计算机对文字、表格、图像、声音进行处理;能够通过教学软件、扫描仪、数码相机、Internet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取信息;使用相关的工具软件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在网上查找、下载、发布信息并进行讨论交流和组织教学等。其次,教师自身要做到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否则即使应用了信息技术也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且不恰当的运用很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从而无法做到突出重点。再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媒体进行教学,但同时要突出主次,切忌让媒体“喧宾夺主”。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能力,可以根据需要搜寻整理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另外要具备团队精神,教师布置的活动往往是以小组为单位,所以多人完成一项任务,必须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三、 生物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弱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其优点克服其弱点,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整合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技术是手段,生物教学是主旨,切忌“喧宾夺主”。信息技术手段多样、形象生动,帮助理解、激发学习兴趣,但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教学。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任何信息技术手段都无法替代的。优秀的教师会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与多媒体技术之间有机结合,从而适应教学,不仅要考虑知识的表现和媒体能否运行,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
  第二,要注重对信息的加工和筛选。目前,网络提供的可供教学选用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比较多,大部分内容阐述的比较准确,但不排除少部分内容有误,另外一些图片和视频来源于外国的教科书和资料,其中的标注或者翻譯难免有误,以高中生地外语水平很难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在应用的时候要认真筛选,必要的时候要应用相应软件进行修改。
  第三,注重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可能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反馈,所以要根据学情对教学过程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运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真正使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能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角色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使得抽象的微观内容变得更具体更直观,便于理解,使生物教学彻底摆脱了枯燥,真正体现了一门实验科学的魅力。
  作者简介:
  董海涛,山西省晋中市,山西省平遥中学。
其他文献
给出了城市生活垃圾收运路线优化问题的一般描述,考虑时间窗、车容量等约束,以收运路线总行程最短为目标。建立了该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设计了求解谊问题的单一组合邻域搜索算
摘 要:小学階段的学习是学生在整个学习时期的初级阶段,在学生的整个学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小学体育教学作为整个小学生时期学习的重点内容,会使小学生不断地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让小学生在实际的小学体育学习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使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促进小学生健康体魄的形成。那么,如何在实际的小学体育教学中,让促进小学生健康的教学目标尽早的实现,就成了广大体育教师所研究的问题,因此,
教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各项教育活动中,教师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方法,通过一些特定的方法手段,对学习者实行一定的影响,幼儿园舞蹈课程设置,应以幼儿歌舞为重,幼儿歌舞
摘 要:随着新课改要求的提出,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而传统的高中数学教育工作已经完全不能够适应最新的要求,其中很多的弊端已经完全暴露出来,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效提问模式被提出,并且经过实践,这一方法也收获到了良好的结果,其逐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我国数学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随之而来就是日益严重的社会的就业问题,这对于培养社会就业型的人才的高校院校来说,这些社会现状造成高校院校学生的就业恐慌,高校院校的就业率和社会竞争力。所以要想提高高校院校在其他整体院校的竞争力,就应该从教学的根本入手,进行教学内容和模式上的创新,思政教学作为高校院校的一个基本学科,它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
摘要: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作为教学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如何优化和改善课堂教学从而切实提高其有效性也成为许多教师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同时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研究课题,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应注重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总结。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及体会,就如何促进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助益。  
自从国际水质污染与控制协会(IAWQ)推出的活性污泥数学模型ASM系列以来,活性污泥工艺中的动力学过程得到了更精确的描述。通过对活性污泥一号模型(ASM1)的诸多参数文献值进行了分
摘 要:初中政治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的学科,其对于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但在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使得教师无法很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因此,教师需要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来提升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得以提升,下文,笔者便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来浅谈初中政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政治;初中;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阅读,为了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学过程中主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以积累词汇为基础,并学习一定的语法,在阅读时了解文中大意时,了解句式构造顺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进行有效教学研究。  关键词:英语阅读;有效教学;学生;中心  一、阅读内容探究  (一)教材阅读知识更具基
5月11日,金融科技创新联盟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在北京民族饭店成功召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化发展局局长徐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