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個世纪70年代,一到春天,我家最忙最累的就是母亲,她要将一家人的棉衣棉裤全部拆洗干净再做好,然后收入箱柜中等待下個冬季的到来。我家兄弟姊妹多,看着60岁出头的母亲戴着老花镜在灯下忙活,20岁的我决定自己的棉衣自己拆洗。
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把里面儿和棉花都铺得平平整整的,可缝起来这手可真是不听使唤,不是扎到托着棉衣下的手,就是针脚大大小小、歪歪斜斜。最棘手的是,棉袄的领子怎么也缝不上去了,因为领窝和领子的尺寸不匹配了,急得我额头冒汗。妈妈说:“你忘了一件最重要的步骤。”原来,将棉衣拆好后,第一件事就是要用线把里面的领窝分别绷上,以防搓洗时把领窝扯大。还是母亲有补救的方法,她用针线先把领窝绷起来,让领寓和领子同大小,领子这才缝上去了。
一天我下班回来,母亲说让我看一件东西,只见她从针线笸箩里拿出一個“粉包”,“看,你不是总行不直吗?用它。”这個粉包用一块双层布头缝制成饺子状,里边装进了白色的粉末(江米泡发后擀碎晾干制成),小包里埋进一根长长的线绳,只要在棉衣上拉直线绳,按住两端,轻轻一弹,就像打了格子一样,再用针线缝就不会歪了。
做这個粉包,母亲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她还用红丝线在粉包的两面分别绣上“1973”、“1120”,即做粉包的日期,缝合处是母亲均匀细密的针脚。
如今这個粉包被我珍藏了近40年,多次搬家我都不舍得丢弃它,虽然它早已失去了使用价值,但这是母亲留给我勤俭持家的精神财富。看到它,我仿佛又看到母亲为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感受到母亲曾经给予我贴身的温暖,让我总觉得母亲依然就在我的身边。
图中我们姐妹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缝制的
口王文元 文并供图
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把里面儿和棉花都铺得平平整整的,可缝起来这手可真是不听使唤,不是扎到托着棉衣下的手,就是针脚大大小小、歪歪斜斜。最棘手的是,棉袄的领子怎么也缝不上去了,因为领窝和领子的尺寸不匹配了,急得我额头冒汗。妈妈说:“你忘了一件最重要的步骤。”原来,将棉衣拆好后,第一件事就是要用线把里面的领窝分别绷上,以防搓洗时把领窝扯大。还是母亲有补救的方法,她用针线先把领窝绷起来,让领寓和领子同大小,领子这才缝上去了。
一天我下班回来,母亲说让我看一件东西,只见她从针线笸箩里拿出一個“粉包”,“看,你不是总行不直吗?用它。”这個粉包用一块双层布头缝制成饺子状,里边装进了白色的粉末(江米泡发后擀碎晾干制成),小包里埋进一根长长的线绳,只要在棉衣上拉直线绳,按住两端,轻轻一弹,就像打了格子一样,再用针线缝就不会歪了。
做这個粉包,母亲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她还用红丝线在粉包的两面分别绣上“1973”、“1120”,即做粉包的日期,缝合处是母亲均匀细密的针脚。
如今这個粉包被我珍藏了近40年,多次搬家我都不舍得丢弃它,虽然它早已失去了使用价值,但这是母亲留给我勤俭持家的精神财富。看到它,我仿佛又看到母亲为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感受到母亲曾经给予我贴身的温暖,让我总觉得母亲依然就在我的身边。
图中我们姐妹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缝制的
口王文元 文并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