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巴平措 细说西藏生态环境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anwan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0月18日,参加十七大会议报道的媒体记者经过几天的等待终于采访到了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记者喜欢和这位藏族高级领导干部打交道,因为他总是对谁都报以热情地微笑。他个子高大,若有记者上前给他打招呼,他就会略微俯下身体专注而亲切地听对方说话,随即那双有力的大手也紧紧地握了过来。记者们提了许多问题,但归结起来关注最多的还是西藏的环境。西藏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生态环境会不会遭到破坏?去西藏旅游的人多了,会不会破坏西藏的生态环境?对西藏文化如何进行有效地保护?
  向巴平措侃侃而谈,他说,西藏仍然是中国甚至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地方。
  
   青藏铁路与西藏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西藏自治区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8。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280多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通过西藏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仅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90.05亿元,连续六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GDP达到10396元人民币,首次突破10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35元,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41元。
   西藏5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令向巴平措这位土生土长的西藏人感到骄傲,同时他也深为自己是西藏人感到自豪,西藏是太多人向往的圣地!西藏神奇而美丽的高原风光令许多人魂牵梦萦,当然,吸引大家目光的更是这里的宗教文化,西藏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种类繁多的宗教活动构成西藏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全区现有1700多处宗教活动场所,4万多住寺僧尼,各项宗教活动正常进行,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不同宗教信仰群众之间和睦相处,这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正因如此,去西藏观光旅游的人数增长很快,特别是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进出藏的交通条件,为西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据统计,通车后,西藏每天新增3000名-4000名旅客。初步预测,2010年,到西藏旅游的人数有望达到500万人左右,旅游业直接收入可达到58亿元。向巴平措很高兴地说,当前是西藏经济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到西藏观光的人多了,是否会对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呢?向巴平措说:“青藏铁路的通车会使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旅游业本身是无烟产业,他对相关产业带动最大,对生态的影响应该是最小的。另外,乘火车到西藏的人大都是来旅游或者经商的,很少有真正的居住者,所以这对西藏的常住人口不会产生大的变化,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压力。” 青藏铁路的确给西藏老百姓带去了福音。不过,当初青藏铁路建设的时候,很多人担心,在修建铁路的过程当中,包括通车以后,一旦人流、物流带动起来,会不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会影响到西藏的这种和谐的自然环境?更有谣言危言耸听。青藏铁路建了整整5年,无论是2003年4月前担任拉萨市委书记,还是之后担任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都经常去青藏铁路施工现场考察,他说他去每次去考察都会感到特别受教育。为什么呢?从远处很难看到铁路,因为铁路周边都绿化了,泥土没有裸露出来,这样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影响。为了保护铁道两旁的生态,延长了修建铁路的工期。向巴平措说,铁路重视环保,也带动我们在其他方面的建设上,比过去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举了一个例子:“到布达拉宫参观,几乎是每位游客到西藏的首选。然而,布达拉宫是土木建筑,参观的人多了会对其承重有影响。于是我们采取了措施,在原来布达拉宫的下边建一个‘布达拉宫精品馆’,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布达拉宫的精华。同时,对参观布达拉宫的游客人数、参观的时间进行限制。”
   青藏铁路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工程,国家在修建之时就已经把环境保护问题考虑进去了。铁道部刘志军部长就谈到要把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努力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为生态环保型铁路。
   国际舆论历来关注西藏的发展,而青藏铁路从建设初期直至建成开通以来,都是被关注的焦点。向巴平措心里很明白,许多人不了解西藏,所以对西藏在舆论上有些误会,作为一方政府的父母官,他有义务对所有的疑问给予正确的答复。所以有国外媒体记者问询有关青藏铁路与环境的问题时,向巴平措就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我负责任地告诉各位,青藏铁路通车近一年来,没有对环境造成一任何不好的影响,而是极大地推动了西藏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使沿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青藏铁路被西藏人民誉为经济线、团结线、幸福线、生态线。”说到这里,向巴平措还列举了青藏铁路带来的丰厚效益:“一是青藏铁路通车以后,运输成本大为降低,由此可以说为我们今后加快经济发展,开发西藏的优势资源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二是西藏过去落后源于封闭,虽然现在条件大为改善,但是仍然有一句话,叫做‘出国容易、进藏难’,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已经成为历史。三是西藏是一个内陆封闭的自治区,随着铁路的通车,有可能逐步成为一个通向南亚大陆的通道,把原来的封闭地区变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的确,如向巴平措所言,青藏铁路的开通彻底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实现了包括西藏各族人民在内的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是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世界屋脊上创造的人间奇迹。据介绍,青藏铁路开通至今年5月底,完成货运量五十九万吨,其中进藏物资就占到百分之九十四。青藏铁路每吨货物节约运输成本二百九十三元人民币,近一年来西藏自治区全区就节约运输成本一亿七千三百万元。
  
   西藏是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在人大会上说:“一定要保住西藏的碧水蓝天,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温家宝总理曾特别强调:“西藏的环境保护极端重要。我再次强调,我加了个‘极端’两个字,请你们注意。一定要保护西藏的一草一木。”
   中央领导对西藏环境保护的重视令向巴平措感到肩头的担子很重,他说,西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会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爱这片土地!
   的确,西藏的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西藏自身,也关系到全国,甚至其他国家,是一个带有世界性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的生态问题高度重视。为了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目前,西藏建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已达40万平方公里,占西藏总面积三分之一强。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措施,包括投资总额近200亿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另外,自治区还投入巨资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西藏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西藏人民对植物、对动物都具备特别爱护的传统。为了方便藏羚羊等动物,建设中还专门在有些地方架高架桥,作为动物的通道。可以说,上至中央,下至西藏自治区的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的老百姓为了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奉献。正因有了这样的奉献,西藏目前仍是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天蓝、水清、草绿,仅2006年,拉萨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就达99%。
   在这个天空高远,阳光普照的高原上,孕育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向巴平措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西藏的矿藏:“西藏已探明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在数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西藏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储备基地。西藏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铜、铅、锌、铬、锂等优势矿产资源具有很好的探矿和开发前景。目前,西藏已圈定藏东三江、雅鲁藏布江、班公错-
  怒江三个具有巨大找矿潜力的重要成矿带。预测西藏的铜矿储量有望达到3000万吨至4000万吨以上,铅锌储量有望达到1000万吨以上。”
   由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限制,多年来,丰富的矿产资源只能“深藏闺中”。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给西藏矿产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而西藏自治区政府也将面临着如何有效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与环保的难题。
   据了解,青藏铁路通车一年来,进藏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区内外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中国五矿集团、中国铝业公司等一大批国内大型企业纷纷进藏考察洽谈。而这些大型企业进藏参与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使西藏矿产资源勘查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勘查水平和进度开始显著提高。对于这样的好形势,向巴平措提出了“要大力整顿和规范矿业市场,引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来西藏投资,促进优势矿产业做大做强”。按照他的工作思路,西藏矿业将建设一批技术起点高、产业规模大、产业延伸性强、国内外市场急需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重点开发铜、铅锌矿、锑、金、矿泉水等西藏优势矿产资源,力争5到10年内实现矿产年产值72亿元-75亿元,使矿业真正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柱产业。
   矿业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的同时,向巴平措还提出了一个更响亮的口号:环境保护!这话他早在几年前就强调过,他说,由于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因此,在西藏矿产资源开发中,要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按照这个要求,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可持续开发和有序合理开发的矿产开发”的基本要求。比如2005年以整顿申扎县崩纳藏布砂金矿为重点,开展全区砂金矿山整顿;2006年起在全区范围内禁采砂金。2007年底全面推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逐步健全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此外,西藏正从矿产资源勘查阶段入手,着力加强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按照“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山企业必须承担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责任。
  


   在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放到了重要的工作日程。2007年9月21日,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大会在拉萨召开,这是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前夕,第一次由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的专题研究布署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会议。向巴平措在会议上发表了讲话,他说,环保在西藏工作大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经过多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西藏的环境保护工作正在实现着重大的转变。
  
  西藏丝毫不存在什么汉化的问题
  
   有记者问向巴平措,走在拉萨街头,穿汉服的藏族同胞越来越多,藏族文化会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或被汉族文化同化?等等。听到这样的担忧,向巴平措乐了,他自己也爱穿汉服呢,但这并不代表什么,只是穿起来方便而已。他真诚地说:“西藏的艺术不是封闭的结果,藏族艺术吸收了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其他地区的元素,藏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混合。青藏铁路的修建改善了这一地区的交通,同时也成为新思想融入西藏的渠道。促进西藏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帮助西藏人民开阔视野,更新观念。”
   那么,如何在保持西藏文化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又能可持续发展?向巴平措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很深入的,早在许多年前他还在地方担任领导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1997年11月至2003年4月期间,向巴平措担任拉萨市委书记,在担任市委书记期间,他敢于创新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同。如今,虽已不在拉萨市委书记的任上,但回忆起过往的工作历程,向巴平措仍是感慨万分。他说,50年前的拉萨只有3平方公里,主要是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几个老街区,人口不足3万。50年来扩展到52平方公里。虽然城市变大了,但那一幢幢风雨飘摇的老危房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关键是影响了老百姓生活的质量。这些房子是木石结构,由于年代久远,虫蛀雨淋,居住非常危险,而且没有上下水、没有卫生间。拉萨城里的危房牵动着中央政府的心,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关怀下,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政府重视老城区的保护和改造,投入资金近3个亿进行危房改造。时任市委书记的向巴平措牵头组织这项工作,他规定了一个改造的原则:对于98个具有文物价值的大院,“修旧如旧”,基本保留原有的风格风貌,保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只对里面的结构做一些调整。八廓街是拉萨最著名的一条街,如今大家能看到街道道地地两旁具有民族特色的路灯,这些路灯就是当年向巴平措专门找了一些懂行的藏族人,请他们提意见,最后设计定夺的。因此,老城区基本保持了藏民族的建筑特色。向巴平措认为在西藏搞建设,应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同时也要有现代气息,方便群众生活。至今,凡是到西藏视察过的中央领导对拉萨的发展变化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到拉萨参观的国内外游客包括国外藏胞也都认为,拉萨城市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可以说日新月异。拉萨的老百姓更是对向巴平措赞赏有加。向巴平措这样总结自己在拉萨的工作:“在拉萨市工作的6年,丰富了我的工作经验。以前,我主要是在农村牧区工作,积累了一些促进农牧区发展的有益经验。而在拉萨市工作的6年,我学习并掌握了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是我人生经历中不可或缺的宝贵阶段。”
   西藏的文化一直也为国际舆论关注,一些国外的民间组织甚至捕风捉影地说,中央政府给西藏自治区投资很多钱,基本上是一个汉化的过程。2007年6月,向巴平措作为西藏自治区主席第一次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时,一位来自美国一家媒体的记者就提了这个问题,记者说:“他们说这样会改变西藏人的文化,对西藏人长远来讲会使他们汉化。”向巴平措用平静的话语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央政府大力投资,可以说直接的受益者是西藏人民。中央政府的投资会解决路的问题、电的问题,使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给农牧民修房子,还有教育问题、卫生问题,我刚才也讲了卫生方面我们那里实行免费医疗的大量补助,对学生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西藏几十年来没有任何的税收,群众负担几乎等于零,这些都是通过中央政府的投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为改善,都是得益于基础设施的改善、生产条件的改善。”
   关于汉化的问题,向巴平措如是说:“现在西藏按281万人算,92%是藏族,还有3%是其他少数民族,还有5%的汉族,这是人口的构成情况。因此,在这里丝毫不存在什么汉化的问题。节日、风俗习惯仍然跟过去一样,没有多大变化。穿服装,有的人说你没穿藏装,我看外国人也没穿自己的传统服装,汉族人也没穿大褂,我们觉得方便也就不用刻意穿民族服装了。因此,很难反映出来哪个方面汉化。”
   最后,向巴平措对这位记者说,西藏的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繁荣过。
   在向巴平措看来,外界对西藏的文化有了认识,而藏族人民也更清楚地看到了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特点,西藏的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光大。西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保护,例如“格萨尔王史诗”、“藏医药”、“热巴舞”、“雪顿节”、“唐卡”及藏族造纸技艺等,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西藏的文化在改革开放中不仅走出西藏到国内各个地方,而且也走向了世界。至今,西藏自治区在很多国家都举办了“西藏文化周”,同时,还举办“西藏文物展”、“西藏图片展”,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就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之前,向巴平措还带了一个艺术团前往欧洲三国进行文化交流,每场演出都爆满,观众甚至还上台和演员一起跳唱。这一切令身处此境的向巴平措很激动,没想到不同肤色的人都那么热爱藏文化。
  
   与西藏共同成长
  
   向巴平措特别重视教育,他曾说:“我经历了旧西藏和新西藏,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亲身经历了西藏解放,在这一巨大历史变革的同时,我背着书包上学了。在封建农奴制度下的旧西藏,这是不可想象的。上学,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改变了西藏所有孩子的一生。有一句话,我们经常讲,再穷也不能穷了学校,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对西藏这样一个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教育。”他理解的“教育公平”,就是要让西藏的孩子一定享受到全国发达地方相同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条件,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每当看到贫困家庭的孩子背着书包,向巴平措就会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曾说他是和西藏共同成长起来的。
   1947年5月,向北巴平措出在西藏昌都地区昌都镇一个贫苦的藏族家庭,全家以种菜为生,他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向巴平措长到了3岁。3岁的这一年,西藏发生了足以改变这片土地上人民命运的重大事件。1950年发生的昌都战役,是昌都乃至西藏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昌都解放后,全地区上下一片欢腾,各族人民敲锣打鼓涌上街头,共同庆祝这一西藏历史上的伟大胜利。后来向巴平措听母亲说,母亲抱着他参加了迎接解放军进城的队伍。昌都的解放,使昌都人民永远结束了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的历史,也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
   向巴平措最难忘的是中央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这些都是是对西藏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1980年3月14—15日,党中央召开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西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实行了“放、免、减、保”四字方针,并采取特殊政策让农牧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尽快富裕起来。
  


   1984年2月27日—3月28日,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在西藏实行“一个解放”、“两个转变”、“两个为主”、“两个长期不变”的方针。这些政策公布出来后,农牧民欣喜而又感慨地说,过去还没有听说过世界上有农民种地不纳粮、牧民放牧不要税的政府,现在的政府真是菩萨政府。这个时期,邓小平同志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十分关心西藏的各项事业,提出了检验西藏工作标准的著名论断:“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中央和国务院决定,由全国9个省(市)和国家有关部委援助建设西藏43项工程,掀开了西藏建设发展新的一页。
   1989年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西藏工作,形成了指导西藏工作的十条意见,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重要转折。时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1990年召开的自治区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稳定局势和发展经济两件大事,确保我区社会的长治久安,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的工作思路,并在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被确定为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西藏由此走向了加快发展的轨道。
   在亲历西藏发展进程的同时,向巴平措也从一个农奴的儿子一步步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在《我与西藏共同成长》一文中,他这样写道:“任自治区主席以来,我深感肩负责任的重大,每当想到西藏还是全国最不发达的地区,城乡差距虽然在缩小,但还是差距最大的地区,还有部分农牧民群众没有摆脱贫困,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每当想到我带领的政府班子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关系到西藏发展稳定的大局,举首投足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深感惟有鞠躬尽瘁,恪尽职守,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才不愧对人民的信任,才不辜负党的嘱托。”
   50多年的人生历程,伴随着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向巴平措觉得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他感谢中央对西藏一如既往的支持,他感谢西藏老百姓给予他的无私厚爱与信任。
其他文献
这是1948年解放战争中诞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纵(38军前身)的一首战斗歌曲,名为《钢铁部队进行曲》,词作者是我国著名词作家、音乐评论家、原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词刊》主编晓星,曲作者是著名音乐家刘炽。  四野一纵这支后被称为“万岁军”的英雄部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指战员们高唱这首战歌,打过山海关,跨过鸭绿江,转战南北,屡建奇功。经中央军委批准,这首歌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
期刊
刘元鸣,山东青岛人,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现任青岛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戏剧作品曾获国家文化部“群星奖”一等奖,“全国第三届戏剧小品大赛最佳编剧奖”,三次荣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小品小戏”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童年往往被称作“多梦时节”。而刘元鸣的少年时代很少有美梦、更不敢还有什么梦想。  刘元鸣的艺术启蒙,要从听评书说起。当时,广播电台正在热播袁阔成播讲
期刊
2005年春节刚过,江苏省连云港北部赣榆县海头镇政府的一页公布令,成为新闻界的焦点,也引来百姓的极大关注:海头镇公安边防派出所警官许效富兼任驻村党支部副书记。在一片紧锣密鼓的“急急风”中,和平军人披挂上阵,来到村里走马上任了。    思富治乱。带领村民走上富裕路    海头镇马庄村的1800多村民,从开埠以来,祖祖辈辈过着靠海吃海,自给自足的渔民生活。可是,近年来,由于海洋资源的枯竭,海洋捕捞作业
期刊
作为陕西书画界“领军人物”,祁建民始终甘做绿叶,为了“陕军”(陕西书画界)进京乃至于迅速辐射全国,形成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起到过不容忽视的作用。    几经周折,一次最为轰动的“陕西书画界集体大行动”在祁建民的奔走中圆满成功    早在1983年,祁建民就开始在西北书画艺术研究院任副院长。1993年成立书画艺术协会,创办《陕西书画艺术交流报》并出任主编一职。祁建民却将这小小的报纸变
期刊
记者 李妍清    那是深秋的一天下午,我们采访刘万年。来到他的办公室,除墙上挂了一幅国务院副总经理曾培炎在“沈阳装备制造精品展”上,听取他汇报的照片以外,给人的印象只有两个字:简洁。只是窗外草坪上那一排杨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灿灿的金黄,仍给人一种清新的色彩。  话题自然是从企业的经营指标谈起。刘总扶了一下眼镜,很兴奋地说:“2007年是沈冶机械公司的丰收年,年初定的指标是6亿元,后来调高到7
期刊
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要靠司法来保障。如果司法不公、执行不力、效率低下,公民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护,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近些年,广州市检察机关一直在探索三位一体机制,力求用科学的现代管理机制来保障司法的良好执行,以实现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追求。   广州市检察机关乃藏龙卧虎之地。这里有全国十佳检察院、全国十佳公诉人、全国先进检察院、全国十杰检察官……一些在全国都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广州市检察机关办理得既高质
期刊
伟大的理论源于伟大的实践。伟大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同实践的结合。  改革开放走过了29年的光辉历程,积累了29年的宝贵经验,这是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更好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十七大报告是对29年波澜壮阔创新实践的理论升华。在对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过程中,明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大是大非很重要。十七大后,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
期刊
敲开伍淑清常委在北京的酒店住房,客厅里的桌子和沙发、茶几上都摆满了中英文本的资料、文件以及报刊、杂志。她一边收拾,一边自嘲“像个书店的仓库”,这便是她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虽身为国内001号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的董事和全国其他15家航空食品的港方股东,伍淑清却无一点珠光宝气,打扮上简朴、简单,倒是平和中多几分凝重,与她政协常委的身份似乎更为吻合。采访过程中,她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就是常常被迫打断
期刊
忆往昔,这里苦海缘边、多灾多难、旱涝不均、穷乡僻壤,沾化人民千百年来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劳作度日,仍还是成为山东省最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看今朝,县委、县政府带领38万人民砥砺前行,赢得天海巨变,强力打造‘中国冬枣之乡、通用航空名城、绿色盐化基地、沾化渔鼓戏发源地’靓丽的‘县域名片’,综合实力向“山东省第一方阵”强势迈进,谋求在黄河三角洲开发中率先崛起……    九曲黄河,逶迤东流,在她奔腾
期刊
阎明复同志曾在毛泽东主席身边担任俄文翻译多年,多年之后,那一段段珍贵的往事仍然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应本刊之约,阎明复撰写了这篇回忆录,文章中,他从回忆第一次给主席当翻译开始,直到有幸亲历了中苏关系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可以说,他文章中的每一个小标题就是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比如:米高扬秘密来华、中苏两国领导人的第一次争吵、赫鲁晓夫当众辱骂毛泽东、毛泽东批评赫鲁晓夫“言行不一”、周恩来最后一次访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