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模式与作用研究

来源 :安家(校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fenr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近年来,多元主体在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动画,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保护与传承形式,通过还原再现、取材改编和元素运用等创作形式,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动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模式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古老、最鲜活的传统文化体现形式,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无形资产[1]。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中华文化的完整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体现为:
  (一)非物质性
  非物质性,是指通常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往往不需要以物质作为载体,这也是它与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区别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和内核是文化,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领域创造活动的结晶。它没有物质载体,也没有物质形态。它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口头表述、民间传说、民间传唱中,存在于各种民俗、节庆、礼仪、艺术表演和传统技艺操作等实践中。因此,就一般情况下而言,我们难以直接用眼睛等感官感知到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分散性
  分散性,是指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分布范围比较小,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散在各地,影响范围较小。国务院先后四次分年度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计确立了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多局限于某几个县、市,影响范围都比较小[2]。与此相比,各省、市、县确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影响范围就更小了,展现在更多的人们面前的机会也更小了。
  (三)抽象性
  抽象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往往比较概括、凝练、简洁,表现形式比较抽象而不是十分具体,她们的传承方式往往是通过如口述语言、肢体语言、观念等类似的精神交流进行的,因而是抽象的,当然这也与其非物质性、难以直接被感知的特性是息息相关的[3]。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虽然这种技艺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具体的实物,但是其实质是一种传统制陶技艺,是一种制作紫砂陶的抽象的技术和艺术,这种技艺的传承往往也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的。
  因此,与一般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相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往往也会更加的困难,需要政府部门、民间团体等多元主体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采取更多创新方式方法。
  二、动画的鲜明特点
  动画是一门年轻的综合艺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动画的视觉形式越来越多样,表现形式越来越生动活泼,受众面也越来越广,这也构成了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鲜明特点。
  (一)视觉形式多样
  视觉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在动画这种艺术形式上,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美术风格的多样性,如中国的水墨风格动画、剪纸风格动画、折纸风格动画,法国的泥偶风格动画、乐高积木风格动画,美国的3D建模虚拟风格动画等等。二是动作风格的多样性,如美式动画的动作设计一般细腻而又夸张,动作连贯、弹性好,充满活力;而日式动画的动作设计则一般较为硬朗,停照较多,运动多取直线或弧线,两者的动作风格差异比较明显。三是影像品质的多样性,既有注重细腻、丰富、还原度高的影像品质,如好莱坞式动画,也有注重生动、意蕴、虚实相生、写意度高的影像品质,如中国水墨风格动画等。多种多样的视觉形式,赋予了动画更强的适应性和吸引力,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审美观点的人们的需要。
  (二)表現形式生动活泼
  动画变枯燥为有趣,变抽象为生动,将枯燥的文字、抽象的描述转换成生动活泼的影像视频,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动画创作中一般会使用较为夸张生动的形象,配合鲜艳的色彩、极具视觉冲击的转换、流畅的动作和恰到好处的配音配乐,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从而抓住受众眼球,吸引受众目光,赢得受众青睐。此外,动画的创作一般充满奇思妙想,用充满创意的叙事手法、故事构思和表现手法,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此,与文字和语言相比,大众往往更容易接受这种艺术形式。
  (三)受众面广
  动画声情并茂,生动活泼,与纸质媒体相比,其受众面更广。纸质媒体一般会受到阅读能力的限制,文化程度低的人可能无法阅读纸质媒体,或者无法准确理解纸质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动画则通过加工,将无声的文字转换成有声的影像,将难以理解的文字表述转换成动作语言和图像语言,使得其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因此,即使是没有文字阅读能力的受众,也能理解动画所传递的丰富信息。此外,将文字表述转化成制作精良的动画后,再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也会大大增加其传播面和受众面,从而扩大其影响。
  动画的这些鲜明特点,可以很好的弥补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特殊性而带来的保护与传承困难。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转换制作成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的动画,再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以传播,正在越来越多的被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
  三、动画创作中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
  事实上,国内成功地将动画运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实践和案例已经比较丰富。总结起来,国内在动画创作中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还原再现
  即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精神或者技艺、手法等的理解,将这些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还原现场,细节再现,用专门制作的动画来展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导创制的《非遗特搜队》,共16集,每集3分钟,每一集还原再现一个江南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摄影系完成的“四川非遗系列动画片”,共9部作品,包括《川剧变脸》《锦城蜀绣》《阆中皮影》《绵竹年画》《武胜剪纸》等,每一部还原再现一个四川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种模式可以用来专门宣传和保护某一项或者某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对性较强。但是,由于其本身故事性较差,因此,其宣传效果也较为一般。   (二)取材改编
  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动画创作的题材,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精神等进行运用和合理的符合时代的改编,来创作出故事完整、结构合理、引人入胜的动画短片、连续剧或者大电影。这种模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动画的故事才是动画的主体,而故事是源于某项或者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但是又不单纯是某项或者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经过了动画主创人员合理的加工、创作和改编。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材改编于家喻户晓的非遗故事唐玄奘西去印度取经,《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改编于非遗故事姜子牙封神榜,《白蛇:缘起》取材改编于非遗故事白蛇传等等。这种模式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改编,增强了其故事性和观赏性,因此,宣传效果较好,受众面也比较广。
  (三)元素运用
  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创作的部分元素,融合进动画里。这种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作为动画创作中各种元素中的其中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动画本身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叙事、节奏安排、人物设计和场景设计等。如果把动画本身比作一场盛宴,那么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道或几道小菜,其它元素才是主菜和硬菜[4]。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对皮影戏的运用,《良渚异闻庐之玉作师》中对良渚玉文化元素的运用,《大鱼海棠》中对福建土楼的运用,《三星堆·荣耀觉醒》中对德阳潮扇的运用等等。在这种模式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动画的主体,其它元素才是动画的主体,因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效果往往会比取材改编小一些。
  四、动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无论是采用还原再现模式,取材改编模式,还是元素运用模式,动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都正在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
  (一)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受众面
  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与传承的前提,人们只有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可能采取措施来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如何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展示给人们,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前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而受众是传播的基础,没有受众,也就没有传播效果。理论上说,受众越多,传播效果良好的可能性一般也会越高。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作成动画或者动画的其中某些元素,这就完成了由口述、文字到声音、图像和视频的转变。与文字描述对受众阅读能力有要求相比,动画对受众几乎没有阅读能力的要求,因而其受众面要广于文字描述。此外,与口述对受众想象能力有要求相比,动画则直接将画面呈现给受众,因而其受众面也要广于口述。因此,动画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受众面,也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
  信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越创新、越具有吸引力,传播效果越好。动画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枯燥乏味的文字、口述转换制作成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视频,呈现出流畅的画面、悦耳的配音配乐,甚至是引人入胜的故事表演,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因此,通过引入动画这种形式可以很好的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和皮影戏为例,这两个项目都在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得到了运用,在这部电影热映后,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了更多的人的关注和讨论,包括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在内的多家权威媒体进行了报道和解读,扩大了这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播效果。
  (三)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一书中指出,影响力的发挥有六项武器,而社会认同和喜好是其中的两项关键武器。 近年来,在外国优秀动画的不断冲击下,国产动画逐步走出低幼化的观众定位和缺乏特色创新的弊病。一些优秀的国产动画在拓展动画电影的观影人群年龄、创新风格和特色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和努力,更加大胆地使用包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突出原创性和中国风格。他们的努力也逐步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和观众的喜好,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接受和认可动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动画中融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和元素的传播受众面得到了增加,传播效果得到了扩大,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强化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
  保护是目的,开发是手段,开发可以为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动画在带“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个人和组织加入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工作中去。例如,2017年1月,《从前有座灵剑山》动画剧组与五位非遗传承人合作,推出折扇等非遗动漫周边产品。2017年12月,成都腾讯游戏嘉年华现场,展出了《狐妖小紅娘》油纸伞,《从前有座灵剑山》香包和鼻烟壶等非遗动漫周边产品,受到了参展观众的喜爱和购买。2018年11月,《魔道祖师》动画剧组与非遗传承人合作推出景德镇茶盏、蔚县剪纸、苏绣团扇等定制限量非遗动漫手工工艺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周边产品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姚国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4):106-116.
  [2]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2):49-55.
  [3]田薇可.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对策探微[J].文化产业,2020(32):101-102.
  [4]孙中玲.动画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探究——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4):32-41.
  基金项目:校级徽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教研专项重点项目(2020HWJY01)。
  作者简介:张振振(1987-),安徽临泉人,黄山学院教务处科员,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其他文献
摘要: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建设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占有绝对优势,在培养学生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是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思政育人;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课程思政融入农业经营与管理课程的必然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秉持“以农治国”理念的传统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受
期刊
摘要:全面开展读写结合小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往的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表达能力较弱一直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需要学生做到在实现熟读英语单词的同时,还要做到灵活的运用英语知识。这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小组合作就成为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从现有的教学现状来看,读写结合英语教学模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关键词:小
期刊
摘要:学校中的青年们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他们热爱运动,喜爱参加篮球活动,在中职学校篮球运动队中,篮球训练能力和技术不断的提高,他们采用合适的方法训练,共同促进了篮球队的茁壮成长。  关键词:训练方法 提高技术 运用战术 体能训练 经验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们热爱运动,热爱篮球运动,组建了中职学校篮球运动队,但是仅仅我们的热爱是不能够让这个队伍越来越好的,我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从科学素养的角度也能看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综合素质如何,因此,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意识。而小学阶段开展的科学课恰好承担着这一重要任务,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小学生用客观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这对于促进小学生未来的科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使得科学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实施,我国的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高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因此,需要教师主动地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探究,以便将信息技术合理、高效地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策略探究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基于美国心理学家的四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风格,文章通过分析不良教养风格,试图站在家庭系统理论的角度来阐释不良教养风格对青少年儿童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及其表现。  关键词: 教养风格;家庭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养风格  教养风格,即就是父母教养的方式,是一个家庭中父母在抚养自己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教养行为的总和,也是父母与子女在相处过程中的一种相对比较稳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渗透,学校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是当前教育中的首要目标。初中生正处于形成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更要重视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群文阅读在近几年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它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单篇文章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推动学生整体思
期刊
摘要:在2020-2021特殊时期的背景下,线上微课成为学生居家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其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本文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以具体的教学课例为切入点,分析和总结了线上微课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期对一线教师的微课录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更好的为学生学习服务。  关键词:线上微课;教学课例;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制作  中图分类号:G4
期刊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强调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数学文化;数学教育的现状,呼吁数学文化。人教版教材中“你知道吗?”栏目是数学文化呈现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对“你知道吗?”栏目进行内容整理和编写意图分析,探索融入数学文化,构建充满“数学味”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 数学文化 课堂教学 你知道吗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文化应该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工作
期刊
摘要:美术是对创造性要求较高的艺术形式,美术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情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创造性思维与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小学美术教育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挖掘,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可通过信息化形式和多种手段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于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