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教授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一个朋友在美国的一所大学任教。他给我讲了一件事,让我对美国的“公平原则”有了另一种理解。
  他有吸烟的习惯。由于学校禁止师生在室内吸烟,所以他常常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去教室外面吸烟。那些吸煙的学生此时也会到教室外面去,于是他便会和这些学生交谈十来分钟。
  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我的授课时间是两个小时,因此我会在两堂课之间安排一次十分钟的休息,到花园里或路边去吸一支烟,并与那些同样拥有这种“恶习”(显然,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恶习,但大家都认为如此)的学生闲聊一会儿。
  那些不吸烟的学生向校长投诉了我的这位朋友,理由如下:由于他经常与吸烟的学生聊天,因此会与他们建立起一种更加亲近的关系,从而损害了不吸烟的学生的利益。这种特殊的亲近关系破坏了“公平原则”,因此这位教授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审查的。
  正如大家所见,在该事件中,并不是要尊重少数受到排挤的“弱势群体”,而是要保护大众的利益。
  (熊猫摘自上海译文出版社《密涅瓦火柴盒》)
其他文献
在人工智能时代,一切边界都模糊了。  今年7月,微软基于情感计算框架的人工智能“小冰”在中央美术学院首次以画家身份举办个展《或然世界》。  就在两个月前,小冰继诗歌和演唱之后,解锁了绘画技能,她化名“夏语冰”参加中央美术学院2019届研究生毕业展,但没有人识别出她的真实身份。  在小冰个展开幕当天,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抛出一个问题:或然世界,也就是另外一个世界,和我们此岸的世界不太一样的
回答我一个问题,你最爱吃的东西是什么?不局限在零食范围。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充其量使你小小烦恼的,是你的最爱吃里有几项并列。那么我要问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那一样食物你最爱吃?  可还记得第一次吃那种食物?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请让记忆苏醒,让真相呈现。你看见了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事情?  比如我,我很爱吃饺子,还有瓜子,还有自助餐。我看见了小时候,我妈亲手包饺子,我帮她塞饺子馅,下锅煮,放调味品,热
美國专栏作家温契尔几十年间,既在报纸上写文章,又在电台做广播,成天散布流言蜚语。他的读者和听众居然多达5000万。  这真可以算得上一位造谣大师了。一派胡言,竟然会引起美国三分之二成年人的兴趣。这实在让人悲观。  但是,5000万人听着他,却未必相信;相信的,也未必喜欢他。  那年他去世,全美国来给他送葬的,只有一个人。我不忍心对一位死者幸灾乐祸,但毕竟对谣言的问题产生了某种乐观。  居然,送葬的
接头暗号真的像影视剧里一样神秘莫测吗?接头暗号这样的密语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古代接头暗号:暗语和源流   接头暗号,就是彼此间用声音、動作等特殊方式约定的联系时的暗号,用来识别、确认自己人,进而展开下一步的行动。接头暗号的历史由来已久,其产生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了一件事:楚国大夫申叔展与萧国大夫还无社有旧交,前597年(鲁宣公十二年)冬,楚
我悲悯地望着两米高空下的土地。   地上有惨白的横条纹,一格,一格,一格,像一座没有绳索的浮桥,虚无地漂在深渊之上。身后灼烫的强烈红光又在一刹那强烈地喷涌而出,用千钧之力挤压我的每一个视觉细胞,宛如有什么东西扼住我咽喉一般。我享受着血液突突地跳动,逐渐将画面模糊成一片昏暗的油画的样子,并透过那逐渐失去视力的眼观察两米之下黑夜中我的国土。   这是我的世界。   其长与宽相当,万顷之国用横条纹
谁说我母亲目不识丁她就目不识丁了。  我母亲有文化。相当有文化。即便我们总把文化的含义狭隘固定在了识字多少、读书多少的基准上,母亲认识的字数和识字的能力也还要用“惊人”一词去形容。  她到底能认多少字?  统计是件愚蠢的事。而另外的说法在统计学的基础上,却又显得科学而精准,如希腊神话中风神艾尔洛斯吹了一股风,让风去丈量一下他即将下凡要走多远的路。风回了,他就知道天与地间的路道距离了。应该这样去描述
如果设问:全世界最具美感竞争力的有哪些国家?那么,一个基本靠谱的答案是:日本必在前三之列。在科技创新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打上艺术与美感的附加值,则是创新的成败关键。在这方面,日本人总是充满灵气且捷足先登。   但是,按照古典美学原理来看,大美,其实并不在日本。   因为日本没有大山大河。最高的富士山也只有3776米,最长的信浓川(长野县)也只有367公里。日本也没有大平原,号
豌豆黄儿北京生北京长,水瓶座大闲人。有点儿自恋有点儿话痨,文不成武不就,吃得香睡得着。特别喜欢纳兰性德。  念中学时我的学校是民乐特长校,学生一进校就要在音乐课上学横笛,初一下学期要求报第二乐器课外兴趣班,每个人都要报。我那时是典型的文学少女,心心念念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报了琵琶,结果却因为音乐老师心血来潮成立了古琴班直接把我拨了过去,理由说是看我名字觉得我应该学古琴(就这么任性)。  从初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没体验过太多有审美的仪式感。但毕竟还有些心里珍重的物件。一个铜勺子,一个锡罐,老家传了好几代的铜钱,糖果盒,一条四岁时捧在手心都怕化了的塑料项链,都让我珍重。珍重的原因,是匮乏。  这种珍重长大了也就没有了,因为不再匮乏。现在我极少见到谁,认认真真地需要一个物件,去追究、珍惜,去为一个东西停一停。人们要拥有更多的物品,先幻想它,再得到它,然后立刻失去兴趣,扔掉它。我也见着大量因为
李敖去世了。  按中国人的习惯,好像死者为大,不该说什么不敬的话,但我觉得李敖自己恐怕对“死者为大”这个说法都会嗤之以鼻,我们好像也犯不着太自作多情,說实话就好了。  真要说实话,我就想说说我的困惑:那么多人说李敖的文章如何如何好,可到底好在哪里?我真是没看出来。  可能这和年代印痕有关。只有在某个特殊年代读到李敖的文章,才会觉得特别好。过了那个年代,就会觉得奇怪:好在哪里呢?  这有点像柏杨。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