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贯彻国家出台的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的指导意见,通过建设一套符合“六一教育”的智慧学习平台,为教师转松实现翻转课堂提供支持,为学生提供结构化预习工具,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为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从项目背景、建设目标、建设原则三方面对信息化学习平台技术方案做一个概述。
【关键词】:信息化;学习平台;概述
一、项目背景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份纲领性文件的背景下,教育部为了推进落实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部对“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核心目标,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
为贯彻国家出台的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的指导意见,结合国内外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为:通过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支撑学习型社会建设,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通过建设一套符合“六一教育”的智慧学习平台,为教师转松实现翻转课堂提供支持,为学生提供结构化预习工具,并将教师课前备课准备、上课学习互动、课堂表现分析贯穿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着力打造自主有效课堂,从而为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结合“一二五”自主学习有效课堂内涵,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微课资源等信息,构建统一身份认证、分级授权、单点登录、统一的应用集成环境与安全监控,以智慧学习平台为建设重点,通过信息服务公共平台的基础平台、自主学习平台、资源备课平台的深入建设,全面开展数字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借助教育信息化促进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变革,逐步形成支撑教学业务和学校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实现数字化工作体系的建立,推进现有优势发展,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建设目标
(一)建设一套符合“六一教育”的智慧学习平臺
基于自主学习有效课堂的总体框架,结合“一二五”自主学习有效课堂内涵,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微课资源等信息,建设一套符合“六一教育”的智慧学习平台,为教师转松实现翻转课堂提供支持,为学生提供结构化预习工具,并将教师课前备课准备、上课学习互动、课堂表现分析贯穿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着力打造自主有效课堂,从而为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平板互动教室
基于学校自身教学特色和现有信息化发展情况,建设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平板互动教室,通过线上的资源分享、课堂上平板电脑的使用,结合其他辅助设备,实现更高效的师生双向互动。同时能够支持同第三方资源平台接入,向教师推送个性化的资源,最大程度上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
三、建设原则
该系统应体现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安全性、易使用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原则。
(一)需求主导,应用为本
开展智慧学习平台建设,首要问题是开发一整套符合“教育信息化”实际需要、而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顺利推广应用的平台,因此项目建设的重要原则是“需求主导,应用为本”。在软件设计上,强调功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充分考虑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互操作性、可移植性。系统规模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并留有扩展余地,系统设计和建设应充分借鉴当前管理平台建设经验,从而降低系统开发、管理和维护的成本。
(二)标准规范,资源共享
标准化是开放性、可扩展性、互操作性、可移植性等性能的基础,也是软件系统能被普遍接受,从而得以顺利推广的前提。因此,智慧学习平台建设不仅要在安全管理、技术架构等方面采用已有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同时重点要在信息交换方面,尽量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教育信息化的框架下,实现资源共享。
(三)安全保密,先进务实
智慧学习平台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目前其它管理平台有很大的区别,从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到具体的管理应用,形成一套完整的安全防卫体系,实现严密、多渠道的安全控制,确保系统安全可靠。
信息化技术在迅猛发展,其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在规划建设智慧学习平台时,尽量采取最新的技术手段,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技术上要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在管理上,要能够将这些技术成就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尤其是在系统体系结构上要體现智能化,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适用性、灵活性,保持较长时间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张家琼.教学网络组织系统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蒋洪波,刘文平.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特征提取方法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6.
【关键词】:信息化;学习平台;概述
一、项目背景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份纲领性文件的背景下,教育部为了推进落实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部对“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核心目标,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
为贯彻国家出台的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的指导意见,结合国内外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为:通过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支撑学习型社会建设,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通过建设一套符合“六一教育”的智慧学习平台,为教师转松实现翻转课堂提供支持,为学生提供结构化预习工具,并将教师课前备课准备、上课学习互动、课堂表现分析贯穿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着力打造自主有效课堂,从而为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结合“一二五”自主学习有效课堂内涵,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微课资源等信息,构建统一身份认证、分级授权、单点登录、统一的应用集成环境与安全监控,以智慧学习平台为建设重点,通过信息服务公共平台的基础平台、自主学习平台、资源备课平台的深入建设,全面开展数字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借助教育信息化促进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变革,逐步形成支撑教学业务和学校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实现数字化工作体系的建立,推进现有优势发展,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建设目标
(一)建设一套符合“六一教育”的智慧学习平臺
基于自主学习有效课堂的总体框架,结合“一二五”自主学习有效课堂内涵,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微课资源等信息,建设一套符合“六一教育”的智慧学习平台,为教师转松实现翻转课堂提供支持,为学生提供结构化预习工具,并将教师课前备课准备、上课学习互动、课堂表现分析贯穿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着力打造自主有效课堂,从而为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平板互动教室
基于学校自身教学特色和现有信息化发展情况,建设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平板互动教室,通过线上的资源分享、课堂上平板电脑的使用,结合其他辅助设备,实现更高效的师生双向互动。同时能够支持同第三方资源平台接入,向教师推送个性化的资源,最大程度上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
三、建设原则
该系统应体现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安全性、易使用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原则。
(一)需求主导,应用为本
开展智慧学习平台建设,首要问题是开发一整套符合“教育信息化”实际需要、而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顺利推广应用的平台,因此项目建设的重要原则是“需求主导,应用为本”。在软件设计上,强调功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充分考虑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互操作性、可移植性。系统规模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并留有扩展余地,系统设计和建设应充分借鉴当前管理平台建设经验,从而降低系统开发、管理和维护的成本。
(二)标准规范,资源共享
标准化是开放性、可扩展性、互操作性、可移植性等性能的基础,也是软件系统能被普遍接受,从而得以顺利推广的前提。因此,智慧学习平台建设不仅要在安全管理、技术架构等方面采用已有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同时重点要在信息交换方面,尽量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教育信息化的框架下,实现资源共享。
(三)安全保密,先进务实
智慧学习平台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目前其它管理平台有很大的区别,从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到具体的管理应用,形成一套完整的安全防卫体系,实现严密、多渠道的安全控制,确保系统安全可靠。
信息化技术在迅猛发展,其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在规划建设智慧学习平台时,尽量采取最新的技术手段,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技术上要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在管理上,要能够将这些技术成就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尤其是在系统体系结构上要體现智能化,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适用性、灵活性,保持较长时间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张家琼.教学网络组织系统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蒋洪波,刘文平.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特征提取方法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