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报道,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821元,比2012年增长4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3.3%,年均实际增长7.4%。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
改革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对于这个命题的解答,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时期和阶段,一直没有停止探索和破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中国通过市场化改革,承接世界产业链转移,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到人均GDP3 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基本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是实现了“国富”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十八大之后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完善社会分配体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观察这组数据,其社会意义就显得格外特别。
过去五年,中国各个产业转型升级积蓄的厚实能量不断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之互联网+所带来的全新思维和技术,这些因素产生的叠加效应,让经济在继续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也让更多人共享增长收益,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相比起简单的GDP增长,此轮增长内涵的变化更引人瞩目。以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为基础,扩大内需、推动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开始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引擎。尤其是农村精准扶贫,通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对口帮扶,人才、资金全方面输出,农村电商、企业下乡释放创新创业热情,不断积累发展动能,全面而深入地更新农村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最终让数量巨大的农民群体成为新经济的参与和受益主体。
改革,是改善社会成员命运和生活感受最根本的方式。特别是在一个转型社会中,制度趋向公平正义方向的每一点变革,都能给相关社会成员的处境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善;其对于幸福的感受,亦将同步提升。
居民收入增速持续跑赢GDP,让十几亿人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更幸福更有尊严,正是改革的核心目的。从更具历史感的宏观视角来看,建设美好社会的目标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渐渐达成。居民钱袋子鼓了,獲得感提高了,为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社会的整体进步与人的价值的提升,就在于改革不断为国民“输血”,让他们挺直腰杆,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改革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对于这个命题的解答,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时期和阶段,一直没有停止探索和破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中国通过市场化改革,承接世界产业链转移,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到人均GDP3 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基本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是实现了“国富”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十八大之后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完善社会分配体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观察这组数据,其社会意义就显得格外特别。
过去五年,中国各个产业转型升级积蓄的厚实能量不断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之互联网+所带来的全新思维和技术,这些因素产生的叠加效应,让经济在继续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也让更多人共享增长收益,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相比起简单的GDP增长,此轮增长内涵的变化更引人瞩目。以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为基础,扩大内需、推动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开始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引擎。尤其是农村精准扶贫,通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对口帮扶,人才、资金全方面输出,农村电商、企业下乡释放创新创业热情,不断积累发展动能,全面而深入地更新农村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最终让数量巨大的农民群体成为新经济的参与和受益主体。
改革,是改善社会成员命运和生活感受最根本的方式。特别是在一个转型社会中,制度趋向公平正义方向的每一点变革,都能给相关社会成员的处境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善;其对于幸福的感受,亦将同步提升。
居民收入增速持续跑赢GDP,让十几亿人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更幸福更有尊严,正是改革的核心目的。从更具历史感的宏观视角来看,建设美好社会的目标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渐渐达成。居民钱袋子鼓了,獲得感提高了,为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社会的整体进步与人的价值的提升,就在于改革不断为国民“输血”,让他们挺直腰杆,过上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