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小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方式,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打开小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育家发现,儿童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说“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只有当阅读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因此,小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培养阅读能力至关重要。为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读书的几种习惯。
第一,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生读书的助手,是学生阅读中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都要有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及其它有关的参考书。工具书应是帮助学生自学时的“无言先生”和“终身老师”。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每人都要有一本字典,还让他们准备各种工具书,并且教他们使用工具书的技能技巧,这样就将学生的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每新学一课,我都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要求: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以及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课后要把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精彩的句子抄写在读书笔记上,作为知识的积累,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就能在读书时自觉地用特定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等。甚至有一些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自觉地写一些心得体会。
第三,养成“心、眼、口”三到的习惯
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我认为读书必须用心去读。只有用心去读,才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而用眼、用口是阅读的必要方式,因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做到心、眼、口三到,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四, 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谈得上解决问题。因此,在每节阅读课上,我都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后,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解决。开始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不是问题”。我就引导学生,一是从文章的体裁入手提出问题,如写人的文章,作者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哪几个方面写的?反映了人物哪些精神品质?二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提出问题;三是依据预习及课后问题,提出问题等等。这样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善于提问了,而且自学的能力也加强了。
第五,养成学生查找资料的习惯
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对深入全面地理解文章,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是很有益处的。因此,从中高年级开始应该培养学生善于查找资料的习惯,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整理所查找资料的能力。如:在教学古诗时,我让查找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的资料;再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查找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状况及保护的相关资料;在学习《圆明园》一课时,我让学生查找了入围联军进北京的史料。对于学生查找的资料,有时放在理解课文中作为补充,有时放在语文实践活动上交流。当学生对查找资料产生一定兴趣后,再逐渐培养学生整理、加工、概括资料内容的能力。
第六,养成好问善研的习惯
好奇、好问是孩子们的天性。那么如何让学生的这种天性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呢?首先在课堂上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就要精心创设氛围,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刻鼓励学生多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做到“答复满意”。我送给学生这样一句话:“好问不须脸红,无知才应羞惭。”在我的课堂上,我特别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尤其对于后进生,既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肯定他们发言中的点滴优点:例如在学习课文时,我把他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好、中、差均等,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会消除畏惧心理,乐于发言、乐于研究,这样的氛围不仅使小组成员品尝了成功的欢乐,也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给学生提供参与阅读的条件,比如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等。
(作者單位:辽阳市灯塔市烟台街道中心校分校 辽宁灯塔)
第一,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生读书的助手,是学生阅读中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都要有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及其它有关的参考书。工具书应是帮助学生自学时的“无言先生”和“终身老师”。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每人都要有一本字典,还让他们准备各种工具书,并且教他们使用工具书的技能技巧,这样就将学生的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每新学一课,我都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要求: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以及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课后要把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精彩的句子抄写在读书笔记上,作为知识的积累,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就能在读书时自觉地用特定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等。甚至有一些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自觉地写一些心得体会。
第三,养成“心、眼、口”三到的习惯
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我认为读书必须用心去读。只有用心去读,才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而用眼、用口是阅读的必要方式,因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做到心、眼、口三到,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四, 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谈得上解决问题。因此,在每节阅读课上,我都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后,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解决。开始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不是问题”。我就引导学生,一是从文章的体裁入手提出问题,如写人的文章,作者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哪几个方面写的?反映了人物哪些精神品质?二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提出问题;三是依据预习及课后问题,提出问题等等。这样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善于提问了,而且自学的能力也加强了。
第五,养成学生查找资料的习惯
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对深入全面地理解文章,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是很有益处的。因此,从中高年级开始应该培养学生善于查找资料的习惯,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整理所查找资料的能力。如:在教学古诗时,我让查找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的资料;再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查找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状况及保护的相关资料;在学习《圆明园》一课时,我让学生查找了入围联军进北京的史料。对于学生查找的资料,有时放在理解课文中作为补充,有时放在语文实践活动上交流。当学生对查找资料产生一定兴趣后,再逐渐培养学生整理、加工、概括资料内容的能力。
第六,养成好问善研的习惯
好奇、好问是孩子们的天性。那么如何让学生的这种天性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呢?首先在课堂上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就要精心创设氛围,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刻鼓励学生多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做到“答复满意”。我送给学生这样一句话:“好问不须脸红,无知才应羞惭。”在我的课堂上,我特别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尤其对于后进生,既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肯定他们发言中的点滴优点:例如在学习课文时,我把他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好、中、差均等,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会消除畏惧心理,乐于发言、乐于研究,这样的氛围不仅使小组成员品尝了成功的欢乐,也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给学生提供参与阅读的条件,比如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等。
(作者單位:辽阳市灯塔市烟台街道中心校分校 辽宁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