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仝煮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r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从卢仝说起。
  卢仝,約生于795,約卒于835年——典籍里生死年月不详的卢仝,给人陡生出一份神秘感——但他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则是确切无疑的。早年隐于少室山的卢仝,博览经史,工诗精文,却不谋仕进,后又迁居洛阳,家贫,虽破屋数间但图书满架。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一场图谋诛灭宦官的“甘露之变”以失败而告终时,留宿宰相王涯之家的卢仝未能幸免,与宰相同时遇难。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济源县志》载,河北济源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山上还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
  有这样一眼色泽清冽的山上之泉,也不枉他好茶成癖的短暂一生。
  曾著有《茶谱》的卢仝被世人尊为“茶仙”,我猜测,“茶仙”之名一定与他那首著名的《走笔谢孟诔议寄新茶》有关吧。在这首传唱千年而不衰的诗中,有关“七碗茶诗”的那几句,读来真让人有得道成仙的感觉。我不禁想问,好的文字如此,好的茶也如此么?这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卢仝是这样写的:“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哪里是在说茶的功效,简直像一册老庄梦见蝴蝶似的道家之书,写满了神仙般的逍遥自在。当然,这几句诗被后世简记为《七碗茶歌》,且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已经是另外一个关于茶的传播话题了。
  就是这样一位与著有《茶经》的陆羽相提并论的“茶仙”,在古人的丹青世界里岂能被绕过?所以,纵观中国古代画史就会发现,卢仝煮茶几乎是一个标志性的文化意象了。
  我见到的最早的的卢仝煮茶图,要数南宋画家刘松年画过的《卢仝烹茶图》。这是他《斗茶图》的姐妹篇。刘松年在画面上,设有石、树,石是山石,嶙峭壁立,树是松槐,交错掩荫,卢仝拥书而坐于景色秀美的山水之间而非空间逼仄的茶馆里。明代都穆在《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跋》中对此略记其详:“玉川子嗜茶,见其所赋茶歌。松年图此,所谓破屋数间,一婢赤脚举扇向火,竹炉之汤未熟,而长须之奴复负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侧耳松风,以俟七碗之人口。可谓善于画者矣。”
  侧耳松风,多浪漫雅致的一个词,让人不禁艳羡卢仝煮茶的那个遥远时代。
  宋元之际的钱选,亦画过卢仝煮茶。这位入元以后隐居不仕、且以善画隐逸之作而闻名的大画家,与刘松年有所不同的是,他这一次让卢仝着一袭长袍,神清气扬地安坐于石床之上,左手执诗书经卷,右手掌茶罐茶盏一当然,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刘松年笔下的卢仝——而有所变化的是,刘松年笔下那个“复负大瓢出没”的长须奴改为一旁站立了,赤脚的女婢改为红衣蹲坐的老婢。同时,迎面而来的还有那平缓的山坡,大叶的芭蕉以及怪异的太湖石,它们似乎联起手来提供着一份深厚的隐逸之气。
  再后来的明代人物画高手丁云鹏,在表现卢仝煮茶时,设意与刘、钱皆不同。他把卢仝煮茶的情景从辽阔的山水退回到一所小小的庭院里。庭院小了,但芭蕉却大了,大得让人惊艳,大得让人咋舌,而且有一个身着黄衣的仆人提着水壶来了,有一只三足风炉正在烧壶煮水,如果说这些意象来自卢仝“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的诗句的话,那么,左右两侧的仆人,则是取了诗人韩愈在《赠卢仝》一诗里“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的诗意。想想,丁云鹏真是好学,在提笔动墨之前读了不少卢仝的诗,以及有关卢仝的诗。
  在搜阅有关卢仝煮茶的古代画作时,我曾想,一生信佛亦爱茶的“扬州八怪”之一金农,一定会画画卢仝的。果然不出我所料,晚年的金农真画过卢仝煮茶。他给画作直呼其名:《玉川先生煎茶图》,而且在题款中直言:“宋人摹本也”。然而,金农虽摹宋人之本,却独出新意,匠心独运,既让卢仝安坐于一片池塘边的芭蕉林下,又给他一把用以扇火的芭蕉扇。我还注意到,那个吸水的老婢用的杓子,手柄长得令人惊讶,有一股顽皮的可爱。我看过不少宋代的画册,发现鲜有芭蕉出现,而金农既摹宋人,又委以芭蕉,想必只是摹宋人画卢仝煮茶而非其它吧。当然,这只是我一介画外之人的瞎猜想,不一定在理,算是胡说了。
  那么,请允许我继续妄自菲薄地胡说吧:
  这一个个画过卢仝煮茶的人,或山水相间,或庭院深深,或芭蕉掩面,或长袍飘飘,其实者都在画自己心底的一个白日梦,这个白日梦是失意后的隐逸,是喧嚣后的散淡,甚至是决计抽身俗世远离人间纷扰的一种欲罢不能。
其他文献
谈论茶文化,总会说到人与事。什么人在从事着什么样的茶事工作,人物在茶界担任的角色差异也正可说明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称谓,大家在应用上就出现许多有趣的画面。  茶友(Tea Drinkers)是最广泛的称谓,只要是喝茶的人,或是从事茶工作的人都可以称之为茶友。在谈茶的聚会上,各层各类的人聚集一堂,这时称大家为茶友最为妥当。一度有人用茶人代替,后来随着茶文化的进程,茶人演变成别有
期刊
茶叶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过去散茶打天下,未来品牌坐江山。在中国,普及茶叶消费及推广茶文化方面散茶起到了关键作用,散茶大军经营灵活、服务深入、方便消费者的体验,培养了大批消费者的喝茶习惯,为中国茶产业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的成熟,消费者慢慢地把眼光转移到了品牌茶叶身上,品牌消费逐步成为茶叶消费的主流。茶叶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品牌建设是决定因
期刊
茶文化交流活动,听见有位茶道老师与他学生的对话,老师说规定了在茶道表演时不能佩戴首饰,为何还戴?学生说那并非首饰,是我的订婚戒。老师说不按照规例的,只好踢出局,不能上台表演。学生说上次老师在海边泡茶,手腕上不是也戴着一个花布制的圈圈橡皮筋。老师说不一样,那时是非正式的茶会,现在是正式茶道表演。  首先要提出“茶道”应该分成正式与非正式吗?然后是有关茶道表演时一些行为举止、言语神态、服饰装扮的礼数,
期刊
在当今社会,家里来了客人以茶相待,或者受邀参加茶会,以茶会友或是以友会茶的情形,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喝茶、品茶成为人与人之间交际应酬很重要的一环。出席茶会或参与喝茶、品茶的聚会,如果能表现得优秀得体,必然受大家欢迎;如果表现得不能恰如其分,很可能成为不受欢迎的茶客。  茶是清高的饮品,自古以来就为文人雅士、逸士高僧的重要的喜好,品茶、喝茶是人们优雅、健康的嗜好,茶会是培养超凡脱俗气质的好环境,不论是
期刊
它是饱含南武夷乡土气息的山歌,从遥远传唱至今;它是一颗古朴的明珠,从遥远璀璨到今天;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抖落的是尘埃,留下的是珍贵。它的观星茶以神奇的碎铜奇效闻名于世,它就是奇迹般地保留着300余栋明清古民居的和平古镇。    初春,朦胧的细雨一直下个不停,从武夷山驱车2个小时,来到千年文化古镇和平。和平镇,始于唐朝,它是地处闽西北的边陲小镇,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也是一处全国罕见的
期刊
放眼望去,周遭群山环绕,如同襁褓把山城严严实实地包裹其中,默默流淌了也不知多少个世纪的蟾溪,穿城而过,蜿蜒着往山的那一边流去。翠微的青山,清澈的溪水,恰似彩虹卧波横跨溪流的廊桥,还有那年湮代远的故人旧事,杂糅着渐渐被城市化的建筑,皆纳于这一座情韵兼胜的小山城中。一座沿溪而建、古香古色的双层茶楼玉立在山城新旧两区的交接处,一边是古旧,一边是簇新。乌瓦白墙的外观,雕绘满眼的窗格,很容易就让人目摇神迷,
期刊
好茶的人,总是博爱的,与茶息息相关的人或物总能吸引他们的关注,与品茶煮水相关的物品总有玩味不尽的乐趣。近年来,来自东洋的日式生铁壶进入了越来越多茶友的茶室。能在短时间改善水质的“神壶”到底奥妙在哪里?本期“三人行”请来了三位铁壶发烧友与大家一同探讨日式生铁壶的选购和保养。    [主持]卦卦  [嘉宾]牧歌洋洋(生铁壶发烧友)  茶色(古典文学教授普洱茶爱好者)  冷雨夜(茶具玩家青岛铁壶卖家) 
期刊
台湾早年大多数的茶树品种都源自福建,且多在清朝中叶至民国初期所引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来自安溪县的铁观音品种“红心歪尾桃”与“硬枝红心”,以及来自永春县的佛手茶等。  充满浓浓宗教意味的“佛手”,指的不仅是芸香科中一种清香名贵的水果,也是葫芦科的一种常见蔬果,更是大叶种的一个茶树品种。尽管三者分属全然不同的植物,却都由于形似佛手而得名。  佛手柑属芸香科柑橘属,有佛手、五指香橼、五指柑等多种别名,果
期刊
拜读2011年2月1日《海峡茶道》郑先生的文章,颇有几分认同。求同存异,也谈谈自己的陋见。  关于茶叶“过度包装”和“立顿茶、中国茶”,我基本认同郑先生的见解,这是两个茶叶消费文化问题。  茶树原产地问题,郑先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个文化人心态的坦荡和科学精神。但这是一个生命科学问题,不是茶文化问题。如果说是文化问题,倒有点似茶人的价值观问题。  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毋庸置疑,翻一
期刊
4月8日,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厅内高朋满座,金碧辉煌,首届微博营销大会在此盛大开幕。新浪网副总裁、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国际著名投资人、环商数据董事长薛蛮子,著名天使投资人、4399游戏董事长蔡文胜等众多嘉宾及一千多名社会各界名流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微博营销新模式,交流微博营销理念,展望微博营销的发展趋势。  本届微博营销大会由山国饮艺电子商务事业部尚客茶业旗下品牌“福村梅记普洱茶”独家冠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