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镇西老师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中提出了颇具影响的“语文民主教育理念”,又在该理念的启发下形成了自己的语文课程观。本文以李镇西的《孔乙己》《致女儿的信》《荷塘月色》的课堂实录为例,具体分析其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为核心的课程观,使人更好地认识李镇西的教育教学理念。
何谓“课程观”?简言之,就是对课程的认识和看法。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都是课程观所涉及的内容。由于李镇西的教育实践深受其“语文民主教育”理念影响,因此本文从理解“语文民主教育理念”入手探讨其践行的课程观。语文民主教育理念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可以看出,李镇西提倡语文教学应该处于民主的氛围中,尊重学生,使得师生双方得以共同成长。
一、民主意识的培养
李镇西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是民主的、充满人性的教育,要给予学生自由与尊重,教师应始终把学生放在眼中、心中,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在课堂上,他热心地鼓励学生,使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同时,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意见,使其明白发表自己的观点是他们不容侵犯的权利。正由于他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民主,学生才真正体会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自己是课堂学习中的主动者、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
在教学实践中,李镇西将自己与学生摆在同等位置上,平等地与之对话,给学生以亲切感,师生间的距离得以缩短,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自然流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与教师交流。例如,在教《孔乙己》时,李镇西导入时这样说:“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老师先不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
从这段导语可以看出,李镇西运用了“我们”“讨论研究”等字眼,让人听起来有一种平等感。在这节课中,李镇西并没有因自身知识的渊博而刻意强调自己的权威,师生始终处于对等的位置,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尊重和心灵的自由。另外,李镇西总以极大的耐心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大可能地让每个学生的看法都有分享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仅影响着课堂的氛围,更会对学生未来性格的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同时,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自己只是一个“协助者”,消除了传统教學中忽视学生主动性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不良影响。
二、自信力的培养
自信对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以及未来的人生轨迹来说,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对于学生未来生活和学习的良好发展有益。另一方面,老师之于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主动性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李镇西在课堂上多会运用一些生活化的带有鼓励性的口头语言,淡化师生之间的疏离感,以达到增强学生自信心的良好效果。同时,这些口头语极具亲和力,学生愿意耐心地倾听教师的教诲,这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在语文课堂中,李镇西经常使用一些语气词,如“啊”“呀”“呢”“吧”等。这些语气词的运用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同时也缓和了学生紧张的情绪,而思维的放松则会带来灵感的自由流淌从而真正提升自己。另外,李镇西每节课的导入部分是很朴实无华的,并没有那么多辞藻的堆砌,就像是朋友见面闲聊一样自然。例如,在教《致女儿的信》这篇文章时,一上课他就这样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致女儿的信》,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
寥寥几句,语言谈不上优美,用词也都很平常,却能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表达自己,展示自己。一句“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立马将自己纳入到学生的阵营,有商有量。正因为李镇西在课堂伊始对学生释放的亲切感,使得学生不再因为陌生而对新老师有所担忧,反而产生了一种强烈地和老师或同学交流的兴趣。
这节课在导入之后紧接着就是解决不认识的字词环节,李镇西老师直接抽查了郑毓秀同学读“刹”字,遗憾的是她读错了,但这时他并没有表现出对学生的任何不喜,而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这种的尴尬局面,说:“郑毓秀虽然读错了,但通过这么一纠正,你们印象就比较深,对不对?”语言中充盈着生活气息,简洁又不失机智,却易于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以主动者的姿态积极自觉地参与课堂学习。师生共同合作、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胆量,思维的火花得以点燃,又使其体验到了学习的趣味,自信心得以增强,益于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李镇西不仅会将写得不错的文章挑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还会将每个学生写得不错的句子挑出来展示,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一直都是处于不断学习、储存知识的状态。学生时代,人们需要学习各科知识,以便应付眼前的考试;成年后,又学着如何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而学习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李镇西善于通过“提问激疑”的方法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总是抛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知,他的课堂上并不是教师一人来问,而是大家把疑问交给集体,每个孩子都是提问者,也都是探究者和回答者。而李镇西往往会充当一个倾听者或补充者,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独裁者。这样不仅达到了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也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例如,在他的课堂上类似于“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一起探讨解决问题”这样的话语经常出现。这其实是通过勾起学生好奇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李镇西有时也会通过巧设悬念以达到学生自学的目的。例如,在教《荷塘月色》时,由于第一节课没能把握好时间,朱自清先生的介绍只完成了一部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李镇西就势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李老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并对他产生敬意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著名的学者、诗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下一节课再听李老师的答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对朱自清充满了好奇,认真思索,想要知道李老师遗留问题的答案。而学生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会自发地查阅资料以获得新知。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施压下自发完成的,长此以往,学生会自觉形成这样的学习习惯,这种探究能力和质疑精神会指导他们自主地探讨自己感兴趣或费解的学科和领域。
四、结语
李镇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运用民主化的方式管理班级。课堂中,宽松学习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学生民主意识的觉醒,学生的身心需求得以时刻关注;课堂外,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观察生活,充分发展个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奋斗方向,影响并推动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何谓“课程观”?简言之,就是对课程的认识和看法。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都是课程观所涉及的内容。由于李镇西的教育实践深受其“语文民主教育”理念影响,因此本文从理解“语文民主教育理念”入手探讨其践行的课程观。语文民主教育理念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可以看出,李镇西提倡语文教学应该处于民主的氛围中,尊重学生,使得师生双方得以共同成长。
一、民主意识的培养
李镇西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是民主的、充满人性的教育,要给予学生自由与尊重,教师应始终把学生放在眼中、心中,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在课堂上,他热心地鼓励学生,使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同时,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意见,使其明白发表自己的观点是他们不容侵犯的权利。正由于他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民主,学生才真正体会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自己是课堂学习中的主动者、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
在教学实践中,李镇西将自己与学生摆在同等位置上,平等地与之对话,给学生以亲切感,师生间的距离得以缩短,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自然流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与教师交流。例如,在教《孔乙己》时,李镇西导入时这样说:“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老师先不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
从这段导语可以看出,李镇西运用了“我们”“讨论研究”等字眼,让人听起来有一种平等感。在这节课中,李镇西并没有因自身知识的渊博而刻意强调自己的权威,师生始终处于对等的位置,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尊重和心灵的自由。另外,李镇西总以极大的耐心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大可能地让每个学生的看法都有分享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仅影响着课堂的氛围,更会对学生未来性格的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同时,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自己只是一个“协助者”,消除了传统教學中忽视学生主动性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不良影响。
二、自信力的培养
自信对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以及未来的人生轨迹来说,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对于学生未来生活和学习的良好发展有益。另一方面,老师之于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主动性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李镇西在课堂上多会运用一些生活化的带有鼓励性的口头语言,淡化师生之间的疏离感,以达到增强学生自信心的良好效果。同时,这些口头语极具亲和力,学生愿意耐心地倾听教师的教诲,这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在语文课堂中,李镇西经常使用一些语气词,如“啊”“呀”“呢”“吧”等。这些语气词的运用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同时也缓和了学生紧张的情绪,而思维的放松则会带来灵感的自由流淌从而真正提升自己。另外,李镇西每节课的导入部分是很朴实无华的,并没有那么多辞藻的堆砌,就像是朋友见面闲聊一样自然。例如,在教《致女儿的信》这篇文章时,一上课他就这样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致女儿的信》,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
寥寥几句,语言谈不上优美,用词也都很平常,却能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表达自己,展示自己。一句“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立马将自己纳入到学生的阵营,有商有量。正因为李镇西在课堂伊始对学生释放的亲切感,使得学生不再因为陌生而对新老师有所担忧,反而产生了一种强烈地和老师或同学交流的兴趣。
这节课在导入之后紧接着就是解决不认识的字词环节,李镇西老师直接抽查了郑毓秀同学读“刹”字,遗憾的是她读错了,但这时他并没有表现出对学生的任何不喜,而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这种的尴尬局面,说:“郑毓秀虽然读错了,但通过这么一纠正,你们印象就比较深,对不对?”语言中充盈着生活气息,简洁又不失机智,却易于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以主动者的姿态积极自觉地参与课堂学习。师生共同合作、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胆量,思维的火花得以点燃,又使其体验到了学习的趣味,自信心得以增强,益于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李镇西不仅会将写得不错的文章挑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还会将每个学生写得不错的句子挑出来展示,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一直都是处于不断学习、储存知识的状态。学生时代,人们需要学习各科知识,以便应付眼前的考试;成年后,又学着如何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而学习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李镇西善于通过“提问激疑”的方法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总是抛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知,他的课堂上并不是教师一人来问,而是大家把疑问交给集体,每个孩子都是提问者,也都是探究者和回答者。而李镇西往往会充当一个倾听者或补充者,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独裁者。这样不仅达到了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也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例如,在他的课堂上类似于“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一起探讨解决问题”这样的话语经常出现。这其实是通过勾起学生好奇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李镇西有时也会通过巧设悬念以达到学生自学的目的。例如,在教《荷塘月色》时,由于第一节课没能把握好时间,朱自清先生的介绍只完成了一部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李镇西就势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李老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并对他产生敬意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著名的学者、诗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下一节课再听李老师的答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对朱自清充满了好奇,认真思索,想要知道李老师遗留问题的答案。而学生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会自发地查阅资料以获得新知。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施压下自发完成的,长此以往,学生会自觉形成这样的学习习惯,这种探究能力和质疑精神会指导他们自主地探讨自己感兴趣或费解的学科和领域。
四、结语
李镇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运用民主化的方式管理班级。课堂中,宽松学习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学生民主意识的觉醒,学生的身心需求得以时刻关注;课堂外,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观察生活,充分发展个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奋斗方向,影响并推动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