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建构,助学生拓展认数的范畴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GDGJ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摆出指定的数的活动,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知道“一”和“十”都是计数单位。
  3. 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教学难点】
  建立记数单位“一”和“十”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一次建构,从数数入手,初步感悟生活中的“十进制”
  师:小朋友们,“小小超市”开始兑奖啦!10个“小苹果”换一个“大拇指”,我们来看看——小琦得了几个小苹果(11)?能换几个大拇指?(课件展示)小铄呢?(9)小羽呢?(18)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对。其实呀,这种方法很方便,让人一眼就知道谁的小苹果多,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是我们的祖先呢!
  课件展示:在古代,人们外出打到的猎物就用一颗颗小石子来记录,当积满10颗小石子时,就换成一颗大石子继续来记,这样记录很方便,一看就知道每天打到了多少猎物。
  师:为什么祖先不积满5颗就换大石子,或是积满8颗就换呢?
  学生猜想:也许是我们人有十根手指头,不够数下去了,所以逢十进一……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新课,在数数的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二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古人的例子让学生受到历史的熏陶,并初步感受到十进制计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二次建构,重点领悟计数中的“十进制”
  1.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这种方便的记数方法。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了多少根小棒?数一数(12根)。你也拿出和老师一样的小棒来。
  2. 你能摆一摆,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拿的是12根小棒吗?请你们先想一想、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操作后,进行师生交流。学生的想法可能有以下几种:①每2、3、4、6根,一份一份地摆;②把12根分成9根和3根;③12根分成10根和2根;④分成2堆5根,和1堆2根……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比一比,谁的方法能一眼看出是12根?(推荐10根加2根的方法)
  师:这10根一堆我们还可以把它捆成一捆,紧紧相连,大家看得会更清楚。
  3. 师: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4. 师:请小朋友很快地拿出10根小棒,想一想怎么拿?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主要检验学生是拿10根单根,还是1捆)
  5. 师:你能很快地看出摆了多少根小棒吗?(演示展示:依次出示11、13、15根小棒)
  师:说一说是几捆和几根,一共是多少根?
  6. 师:你想摆十几呢?摆一摆。
  师:你能看出同桌摆的是十几吗?和同桌说一说。
  7. 师:有人摆19。没有摆19的小朋友,你再添几根就是19了?现在请你的同学当“小判官”,同桌间互相检查,不对的,请你帮帮忙,让同桌改过来。
  8. 摆一摆、说一说,理解“2个十是20”。
  教师指着摆好的19根小棒:19根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请与你的伙伴商量,再动手摆一摆。
  师:19根再添上1根就是20根了,单根的又满了10根可以怎样?
  师:现在有两捆小棒,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同时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摆小棒的过程,从最开始的有个性地摆,直至后面的为方便看出是多少而统一以“十”为一捆来摆,学生都明白为了便捷快速地摆出指定的数,以“十”为单位来计数具有较大的优势。
  三、三次建构,初步感悟数序
  师生开展开火车游戏(在数轴上体会数序)。
  师: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学得又这么认真,现在我们来玩玩游戏吧!玩游戏前要先听清规则——同学们按顺序说数,这些小花就会乖乖地听话,跑进魔盒里,这时魔盒下面的数轴就会变长。同学们说数的时候千万要细心哦!
  师: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数越来越大)
  师:读一读这些数。除了0~10是我们的老朋友外,今天我们又认识了11~20这些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11~20各数)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排在10左边的数和排在10右边的数比一比,哪边的大?10的邻居是哪两个数?19的邻居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魔盒”下面数轴的不断变化这一活动,把所学的数融入“数的大家族”,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从而感知数的顺序,便于学生进行数的比较。
  四、巩固练习,深化新知,让数学回归生活
  1. 考眼力。
  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很快就认识了11~20各数了,看一看老师今天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演示:出示草莓和雨伞图)
  师:先估一估是多少?
  学生操作后进行师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有序地数数,并与估计的结果比一比。
  师:这么多的草莓,数完以后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一共有多少个?(教师先示范,课件演示)
  师:你也用打勾画圈的方法去数一数雨伞有多少把,看看谁先完成。
  2. 比一比。
  师:“抓十几”,看谁抓得准。抓一把,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只能是十几根。你估计自己一把能抓多少根?抓抓看,准不准?
  3. 翻一翻,谁最快?
  师:找到课本的第8页,第15页与第20页。比一比谁最快!
  4. 捏一捏。
  师:数出10页,捏一捏,再数出20页捏一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节课属于“数与代数”的范畴,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也是重要的方面,所设计的课堂练习都意在通过多种形式达成该目标。其中,第1题还承载着引导学生第一次采用“打勾画圈”的方式数数,不但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一对应的思想,同时也巩固了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式操作较为简便的印象。
  5. 生活中的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其实这些数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说不定就在文具盒里、尺子上,说说看你在哪儿也发现了这些数?
  【设计意图】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明白数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特别设计了该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留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11~20这些数,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数?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美的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石榴》是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唯一的状物类文章。语言充满情趣,叙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根据学段要求与文本特点,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会捕捉到以下本体性教学内容:①按照季节变化的顺序介绍石榴的生长过程;②用“先……逐渐……最后……”层次清楚地把石榴成熟的过程写出来;③用上打比方的句式生动地描写石榴花;④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石榴成熟时惹人喜爱的样子;⑤从形状、颜色与味道等方面来介绍石榴果
期刊
万祥兄又要出新书了。这本书有一个特别的意义,他说,这本书不仅是送给年轻教师的上岗礼品,也是送给自己60岁生日的礼物,所以希望我能够写点文字。  年初,这本书的书稿就到我手中了。一直没有动笔,一是因为当时正在全力以赴准备两会,从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的成果梳理,到我个人的政协大会发言与提案准备,忙得不可开交;二是因为已经为万祥兄写过不少文字,想要不重复,也不那么容易。  昨天传达完两会精神,今天又是周末,
期刊
余仙老师执教的《可能性》(实验教材人教五上)一课,是以《三国杀》游戏为情境,引出四种身份牌,进入摸牌游戏。整节课以身份牌为载体、主线,围绕身份牌,设计系列活动——师生抽牌、同桌抽牌、前后桌交流和组际(全班)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体验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等可能性。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游戏式反馈活动,让学生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一、揭示内涵,内化提高  
期刊
不少家长、教师会反映这样的两个问题:都讲生活是习作的源头,为什么同样都在生活,有的孩子一写作就无从入手?为什么有的孩子读了不少书可是在写作上却毫无收获、很难看出成果来?笔者以为,生活与阅读是写作的源泉,这没错,但写作不是一个由生活到文字或由阅读到文字的简单的吞吐的关系,而是一个由心摄物,由物化心,再由心化文的过程。这中间需要“心灵的转化”——也就是体验。学生习作上的差异,其原由是对生活的感觉、感受
期刊
朱熹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以他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及东亚诸多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世界华人社会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及作用。800多年来,朱熹的学术著作备受推崇,经久不衰,素有“春秋出孔丘,南宋有朱熹”的美誉。他的许多优秀思想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尤溪是朱熹的诞生地,尤溪人素有崇尚朱熹、崇文重教的习俗。为深挖文化内涵,彰显办学特色,我校以朱子文化为核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期刊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的资源,教师教的蓝本,只有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心。对于修订教材的研读,重在比较“不变”与“变”,思考什么不变?为什么不变?什么变了?为什么要变?在分析“不变与变”的成因中领会编者的真实意图,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下面谈谈对研读新版四上教材的一些思考。  一、“变化”中的“不变”  新旧教材对比,新教材在结构上有些调整,增加了《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个单元,减少了《综合应用》
期刊
将于2014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三上教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一些教师在使用实验教材后的建议,对教材的结构做了一些修改,合理组织学习内容,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新教材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将实验教材中分散编排在二年级“表内乘除法”相关内容中的有关“倍”的知识加以集中编排。“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字编码》单元由实验教材五上《数学广角》的内容改编而成。第九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处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非墨守教材。对于这一点,有些教师的理解是片面的,认为按教材的内容、顺序进行教学就不能体现课改精神,故而或改变情境,或变换内容,甚至把教材内容完全改头换面。事实上,《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教材观?我们要“教什么”?本文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浅议如何实现“创造性地使
期刊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科学呈现教学顺序,利于学生数学学习  新教材在内容结构上与实验教材相比做了几处调整:  1.《位置》由实验教材六上前移到五上。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可能性》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降低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内容的难度,由原三上后移至五上。  3.《数学广角——数字编码》从实验教材的
期刊
5月22日,由福建省语文学会小语专委会主办,福州市林莘名师工作室、陈曦名师工作室协办,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王国光名师工作室承办的“智慧互动,本真语文”教学研讨会暨钱本殷老师从教50周年庆祝活动在福州实验小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集中研讨了钱本殷老师从教50年的教育、教学思想。年过七旬的钱本殷老师执教了一节《小魔术——隔空吸水》现场作文指导课。他的课没有时下的花哨,没有“公开课”的刻意,朴实中体现高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