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变与变”中追寻真意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ne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的资源,教师教的蓝本,只有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心。对于修订教材的研读,重在比较“不变”与“变”,思考什么不变?为什么不变?什么变了?为什么要变?在分析“不变与变”的成因中领会编者的真实意图,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下面谈谈对研读新版四上教材的一些思考。
  一、“变化”中的“不变”
  新旧教材对比,新教材在结构上有些调整,增加了《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个单元,减少了《综合应用》内容,整合了《条形统计图》的内容。
  新教材的修订是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认真听取使用者对实验教材的意见和建议。新教材继承实验教材的编写思路,基本维持原有的内容编排体系,表明教材的总体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比较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独立的单元从实验教材三下移到本册,安排在《大数的认识》之后进行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实验教材第一学段关于“统计”知识的编排过于零散,整合后编在本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中。
  二、“不变”中的“变化”
  虽然新教材结构上变化不大,但具体内容的编写却有较大的变化,如《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优化》等单元的教学内容。新教材注重夯实基础,突出发展能力。
  1. 直接呈现法则、规律、操作方法等结论性知识,意在夯实基础。
  在实验教材中,法则、规律、操作方法等结论性知识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来总结的,教材中不出现概括性语言,其用意在于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实践表明,这种编排形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造成教师不知所措,明知法则、规律、操作方法等结论性知识十分重要,却不敢放手进行归纳总结;另一方面学生力所不及,局限于认知水平,对法则、规律、操作方法等结论性知识他们还无法用精准的语言进行理解表达、归纳总结,最终造成结论性知识的严重缺漏,基础不扎实。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修订不是走回头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结论,而是让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基础上以填重点词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积的变化规律,商的变化规律,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法则,量角、画角、画垂线的操作方法等,都是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展示。
  在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以记录讨论结果的形式将不完整的文本补充完整。例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通过沟通和比较,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用填关键词的形式将呈现在下方的计算法则文本填写补充完整。这样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进行归纳总结法则,知道计算法则的来源,既夯实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增加衔接语、提示语、说明语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中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效果并不理想。新教材增加了衔接语、提示语与说明语等,注意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引导,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目标、有方向、有方法、有步骤。
  例如,常见数量关系“单价、数量与总价”的教学(P52,例4),教材先让学生解决两个实际问题,接着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明确“单价、数量与总价”这些概念的意义后,教材再次提出问题:你知道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吗?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抽象归纳出“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渗透数学模型思想。这样的编排,学生自己只要努力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了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还有,教材对“积的变化规律”与“商的变化规律”等内容的探究学习,引导得都很清晰。显然,新教材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 具体内容编排更加合理,易教好学。
  目前,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普遍低下,究其原因,或许与教材的编写体例有一定关系。实验教材为了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加强探索性与开放性,除了不给出现成的结论外,还留了许多“空白”,呈现的知识关联少,跳跃性大,大部分内容学生“读”不懂,教师也不好教。因而,出现了学生几乎不读教材,把它当作练习册使用的现象,失去了教材应有的作用。
  新教材则显得更好教。例如,《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单元的教学,增加了例题的数量,丰富了试商、调商的方法,增强了对计算方法的总结等,使计算教学的步子变小了,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也扎实。又如,“大数的读法”的教学,实验教材只有一个例题,给出的探究资源少,探究活动空间大,在实际教学中显得很难把握。新教材把“大数的读法”分成两个例题,即例2和例3(P5)。在例2中,教师先让学生回顾万以内数的读法,然后让学生用读万以内数的方法探究整万数的读法,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例3的学习中,学生用新学到的方法探究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就水到渠成了。
  新教材更好学。新教材编排了一些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就懂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提升数学阅读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教材编写特点,适时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获取相关知识。例如,“角的分类”的教学。在认识平角和周角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一读教材,引导学生领会从直观呈现的实物图抽象成数学图形,再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这样一个理解数学概念的过程。
  4. 整体编排设计“解决问题”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四能”。
  新教材有关“解决问题”部分的内容,延续了第一学段的编排思路,继续加强在各个内容领域中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体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当然也有一些变化,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个单元中,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画长方形”。解决这个问题的一般步骤的三个层次提示语概括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画图、回顾与反思。主要是利用画已知长度的线段、画垂线等知识,画一个长方形,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体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另外,新教材增加了对常用数量关系概括和总结的例题。在《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个单元中,单独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引导学生对比较熟悉的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这样的常用数量关系进行概括与总结,渗透了数学模型思想。
  5. 呈现的知识内容更具科学性。
  新教材内容更加规范,更具科学性,特别是“图形与几何”这个领域。例如,关于“直线”,实验教材是这样表述的——“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直线既然没有“端点”,又何来的“两端”,前后矛盾。新教材由已认识的线段,引出直线、射线——“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这样的表述合理、规范。还有从射线转动的角度认识平角、周角,先介绍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再由此引出平角、周角;用符号表示线段、直线、射线,以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等。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金山小学)
其他文献
课堂观察与评价过程中的“学生立场”,促使我们走进课堂把观察的焦点投放在学生身上,把学生发展状态、发展需求与结果作为我们考察与研究的中心。观察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需求,不仅仅是指课堂上那位正在与老师交流对话的学生的发展状态与发展需求,也不是几位“学生代表(即我们在观摩课上经常见到的几位学习成绩突出的所谓‘好学生’)”的发展状态与发展需求,而是全体学生的发展状态与发展需求。既包括那些所谓“好学生”
期刊
【教学片段】  (整体感知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费老师在屏幕逐一呈现诗中所写到的景物——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为了突出夜晚的“静”,费老师有意识地将画面设置为黑白两色。)  师:此时,一轮明月从薄薄的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倾泻在山涧中(画面由黑白变为彩色),山林被照亮了!  师:睡梦中的鸟儿有什么表现?  生1:被惊醒了。  师:是的,你来读。  师:不仅被惊
期刊
王老师大学毕业后怀着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想着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又年轻有战斗力,一定出不了几年就能升职加薪,评上高级职称,桃李满天下,并获得同行和学生的喜爱,因此,王老师平时积极努力,几年下来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早些年也评上了中级职称。中级职称评上后,王老师更加努力,积极准备参评高级职称。然而,去年信心满满参评高级职称的结果却让他“很受伤”——自己没评上,同教研组的
期刊
2013年10月在首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上,来自福州的林碧珍老师执教的《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把“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重视合情推理,鼓励学生猜想  学生的合情推理有些可能是有道理的、符合逻辑性的,有些则可能是稚嫩,甚至是荒唐可笑的。作为教师,对待任何合情推理,始终都要抱着宽容欣赏的态度,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
期刊
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柳暗花明;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的效果,往往影响到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在课堂提问时,尽可能为
期刊
《石榴》是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唯一的状物类文章。语言充满情趣,叙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根据学段要求与文本特点,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会捕捉到以下本体性教学内容:①按照季节变化的顺序介绍石榴的生长过程;②用“先……逐渐……最后……”层次清楚地把石榴成熟的过程写出来;③用上打比方的句式生动地描写石榴花;④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石榴成熟时惹人喜爱的样子;⑤从形状、颜色与味道等方面来介绍石榴果
期刊
万祥兄又要出新书了。这本书有一个特别的意义,他说,这本书不仅是送给年轻教师的上岗礼品,也是送给自己60岁生日的礼物,所以希望我能够写点文字。  年初,这本书的书稿就到我手中了。一直没有动笔,一是因为当时正在全力以赴准备两会,从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的成果梳理,到我个人的政协大会发言与提案准备,忙得不可开交;二是因为已经为万祥兄写过不少文字,想要不重复,也不那么容易。  昨天传达完两会精神,今天又是周末,
期刊
余仙老师执教的《可能性》(实验教材人教五上)一课,是以《三国杀》游戏为情境,引出四种身份牌,进入摸牌游戏。整节课以身份牌为载体、主线,围绕身份牌,设计系列活动——师生抽牌、同桌抽牌、前后桌交流和组际(全班)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体验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等可能性。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游戏式反馈活动,让学生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一、揭示内涵,内化提高  
期刊
不少家长、教师会反映这样的两个问题:都讲生活是习作的源头,为什么同样都在生活,有的孩子一写作就无从入手?为什么有的孩子读了不少书可是在写作上却毫无收获、很难看出成果来?笔者以为,生活与阅读是写作的源泉,这没错,但写作不是一个由生活到文字或由阅读到文字的简单的吞吐的关系,而是一个由心摄物,由物化心,再由心化文的过程。这中间需要“心灵的转化”——也就是体验。学生习作上的差异,其原由是对生活的感觉、感受
期刊
朱熹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以他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及东亚诸多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世界华人社会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及作用。800多年来,朱熹的学术著作备受推崇,经久不衰,素有“春秋出孔丘,南宋有朱熹”的美誉。他的许多优秀思想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尤溪是朱熹的诞生地,尤溪人素有崇尚朱熹、崇文重教的习俗。为深挖文化内涵,彰显办学特色,我校以朱子文化为核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