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我们开展了“走近文化名人”系列活动。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朗读背诵著名文人的知名诗词,其次阅读评析该名人的相关文章,最后用笔写出对这个人物的个性化解读。以苏轼为例,笔者做出了以下教学探索。
一、“走近苏轼”
(准备时间:一个月)
1.背诵苏轼的著名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题金山画像》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
2.推荐阅读书目
《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康震评说苏东坡》 康震著
《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著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喜欢苏东坡》 方方
二、我识苏轼
屏显苏轼画像,说说你对画中人的直观认识或印象。
(学生谈认识或印象,各抒己见)
对于苏轼,我想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因为他留给我们太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当我们走在庐山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当我们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当然,仅仅从远处观看几幅画像我们还读不出一个人的精髓,就让我们真正走近苏东坡。
【设计意图】对于苏东坡,学生虽然在前期背诵了大量诗词,阅读了相关评析文章,但对于他本人一直没有直观的认识。这些图片折射出的是一个潇洒、自信、率真、多才的苏轼,这个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苏轼的解读。
三、我评苏轼
1.我看词人苏轼
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你的感受是什么?
(方法:先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交流谈体会)
从苏轼的诗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我看文人苏轼
从你所读的有关评析苏轼的文章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你能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苏轼的一生吗?(讨论交流)
3.我眼里的苏轼
⑴名人眼里的苏轼(发资料)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我们可以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苏东坡,这个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老百姓最亲密的朋友,他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著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风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苏东坡、伟大的苏东坡,成就了一个千百年来在百姓心目中永恒不朽的苏东坡……
——康震《东坡印象》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方方《喜欢苏东坡》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⑵我眼里的苏轼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你眼里的苏东坡又是什么样子呢?
【设计意图】通过评说、交流诗词所得以及从别人眼里看到的苏轼,苏轼在同学们的眼里渐渐清晰起来,为下面的个性解读作好了铺垫。
四、我写苏轼
1.写前指导
⑴以“走近苏轼”为话题作文,自选角度,写出对苏轼的个性化解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叙议结合;
②能恰当引用苏轼的诗词名句;
③结合人物生平,个性解读。
⑵快速构思。请你在稿纸上列出自己最想表达的中心或最佳的切入点,说说你的思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路,在合作中实现智慧共享。
2.学生写作
学生进入45分钟独立写作环节,教师巡回指导。
3.点评修改
首先小组互评,然后全班读评2~3篇有代表性的作文,第一篇老师可作示范性点评,请同学们至少说出一处可取之处和一条建设性意见。提示:看文章是否有个性化解读,观文章的写法有无可取之处。
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要求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写出自评。
【设计意图】完成作文后,当堂点评修改,既锻炼提高了学生能力,又养成了好的习惯。
4.佳作推荐
本次活动中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打印张贴并建议投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背名人诗词、读名人文章、写名人解读的积极性。
5.小结
用两节课的时间去解读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苏轼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赞叹和追随。我希望今天能够在大家的心中播撒下一颗文化种子,让它慢慢地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情感的大树;我希望苏轼能就此走进大家的心灵,他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名字,而是我们身边一个亲切的朋友,陪着我们一路前行。
我教我说
“举三反一”淀精华,“读识评写”解苏轼
让文章写得既厚重大气,又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是我们好多学生和老师的不懈追求。但是要使文章散发浓厚的文化气息,仅仅读背几首诗词是远远不够的,品味解读文化名人便显得很重要了。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他以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树立了一座丰碑。我们的“走近文化名人”系列第一站便是苏轼。
对于人物的品评,我们一般有四个环节,“读(背)——识——评——写”。首先,我们在“经典诵读”时间对苏轼的著名诗词朗读、背诵,在课下阅读老师推荐的相关文章或书本,先从整体上对人物有个感性认识,也是“举三反一”中的“举三”;其次,在课堂上观看人物画像,对人物有个直观认识;再次,评说人物,通过对诗词的把握,对文章的阅读,沉淀出对苏轼的理性认识,再加上名人的评点,对人物的个性解读便呼之欲出;最后,用笔写出对苏轼的个性化解读,完成“举三反一”中的“反一”,完成对一个人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解读的飞跃。
品评苏轼如此,李清照、辛弃疾、王维、杜甫、李白亦如此。这样,一个个人物品评下来,我想,增加的不止是学生们文章的厚重感吧?
一、“走近苏轼”
(准备时间:一个月)
1.背诵苏轼的著名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题金山画像》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
2.推荐阅读书目
《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康震评说苏东坡》 康震著
《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著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喜欢苏东坡》 方方
二、我识苏轼
屏显苏轼画像,说说你对画中人的直观认识或印象。
(学生谈认识或印象,各抒己见)
对于苏轼,我想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因为他留给我们太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当我们走在庐山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当我们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当然,仅仅从远处观看几幅画像我们还读不出一个人的精髓,就让我们真正走近苏东坡。
【设计意图】对于苏东坡,学生虽然在前期背诵了大量诗词,阅读了相关评析文章,但对于他本人一直没有直观的认识。这些图片折射出的是一个潇洒、自信、率真、多才的苏轼,这个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苏轼的解读。
三、我评苏轼
1.我看词人苏轼
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你的感受是什么?
(方法:先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交流谈体会)
从苏轼的诗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我看文人苏轼
从你所读的有关评析苏轼的文章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你能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苏轼的一生吗?(讨论交流)
3.我眼里的苏轼
⑴名人眼里的苏轼(发资料)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我们可以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苏东坡,这个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老百姓最亲密的朋友,他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著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风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苏东坡、伟大的苏东坡,成就了一个千百年来在百姓心目中永恒不朽的苏东坡……
——康震《东坡印象》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方方《喜欢苏东坡》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⑵我眼里的苏轼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你眼里的苏东坡又是什么样子呢?
【设计意图】通过评说、交流诗词所得以及从别人眼里看到的苏轼,苏轼在同学们的眼里渐渐清晰起来,为下面的个性解读作好了铺垫。
四、我写苏轼
1.写前指导
⑴以“走近苏轼”为话题作文,自选角度,写出对苏轼的个性化解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叙议结合;
②能恰当引用苏轼的诗词名句;
③结合人物生平,个性解读。
⑵快速构思。请你在稿纸上列出自己最想表达的中心或最佳的切入点,说说你的思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路,在合作中实现智慧共享。
2.学生写作
学生进入45分钟独立写作环节,教师巡回指导。
3.点评修改
首先小组互评,然后全班读评2~3篇有代表性的作文,第一篇老师可作示范性点评,请同学们至少说出一处可取之处和一条建设性意见。提示:看文章是否有个性化解读,观文章的写法有无可取之处。
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要求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写出自评。
【设计意图】完成作文后,当堂点评修改,既锻炼提高了学生能力,又养成了好的习惯。
4.佳作推荐
本次活动中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打印张贴并建议投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背名人诗词、读名人文章、写名人解读的积极性。
5.小结
用两节课的时间去解读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苏轼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赞叹和追随。我希望今天能够在大家的心中播撒下一颗文化种子,让它慢慢地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情感的大树;我希望苏轼能就此走进大家的心灵,他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名字,而是我们身边一个亲切的朋友,陪着我们一路前行。
我教我说
“举三反一”淀精华,“读识评写”解苏轼
让文章写得既厚重大气,又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是我们好多学生和老师的不懈追求。但是要使文章散发浓厚的文化气息,仅仅读背几首诗词是远远不够的,品味解读文化名人便显得很重要了。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他以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树立了一座丰碑。我们的“走近文化名人”系列第一站便是苏轼。
对于人物的品评,我们一般有四个环节,“读(背)——识——评——写”。首先,我们在“经典诵读”时间对苏轼的著名诗词朗读、背诵,在课下阅读老师推荐的相关文章或书本,先从整体上对人物有个感性认识,也是“举三反一”中的“举三”;其次,在课堂上观看人物画像,对人物有个直观认识;再次,评说人物,通过对诗词的把握,对文章的阅读,沉淀出对苏轼的理性认识,再加上名人的评点,对人物的个性解读便呼之欲出;最后,用笔写出对苏轼的个性化解读,完成“举三反一”中的“反一”,完成对一个人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解读的飞跃。
品评苏轼如此,李清照、辛弃疾、王维、杜甫、李白亦如此。这样,一个个人物品评下来,我想,增加的不止是学生们文章的厚重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