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三反一”淀精华 “读识评写”解苏轼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ayang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我们开展了“走近文化名人”系列活动。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朗读背诵著名文人的知名诗词,其次阅读评析该名人的相关文章,最后用笔写出对这个人物的个性化解读。以苏轼为例,笔者做出了以下教学探索。
  一、“走近苏轼”
  (准备时间:一个月)
  1.背诵苏轼的著名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题金山画像》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
  2.推荐阅读书目
  《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康震评说苏东坡》 康震著
  《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著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喜欢苏东坡》 方方
  二、我识苏轼
  屏显苏轼画像,说说你对画中人的直观认识或印象。
  (学生谈认识或印象,各抒己见)
  对于苏轼,我想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因为他留给我们太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当我们走在庐山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当我们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当然,仅仅从远处观看几幅画像我们还读不出一个人的精髓,就让我们真正走近苏东坡。
  【设计意图】对于苏东坡,学生虽然在前期背诵了大量诗词,阅读了相关评析文章,但对于他本人一直没有直观的认识。这些图片折射出的是一个潇洒、自信、率真、多才的苏轼,这个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苏轼的解读。
  三、我评苏轼
  1.我看词人苏轼
  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你的感受是什么?
  (方法:先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交流谈体会)
  从苏轼的诗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我看文人苏轼
  从你所读的有关评析苏轼的文章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你能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苏轼的一生吗?(讨论交流)
  3.我眼里的苏轼
  ⑴名人眼里的苏轼(发资料)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我们可以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苏东坡,这个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老百姓最亲密的朋友,他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著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风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苏东坡、伟大的苏东坡,成就了一个千百年来在百姓心目中永恒不朽的苏东坡……
  ——康震《东坡印象》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方方《喜欢苏东坡》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⑵我眼里的苏轼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你眼里的苏东坡又是什么样子呢?
  【设计意图】通过评说、交流诗词所得以及从别人眼里看到的苏轼,苏轼在同学们的眼里渐渐清晰起来,为下面的个性解读作好了铺垫。
  四、我写苏轼
  1.写前指导
  ⑴以“走近苏轼”为话题作文,自选角度,写出对苏轼的个性化解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叙议结合;
  ②能恰当引用苏轼的诗词名句;
  ③结合人物生平,个性解读。
  ⑵快速构思。请你在稿纸上列出自己最想表达的中心或最佳的切入点,说说你的思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路,在合作中实现智慧共享。
  2.学生写作
  学生进入45分钟独立写作环节,教师巡回指导。
  3.点评修改
  首先小组互评,然后全班读评2~3篇有代表性的作文,第一篇老师可作示范性点评,请同学们至少说出一处可取之处和一条建设性意见。提示:看文章是否有个性化解读,观文章的写法有无可取之处。
  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要求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写出自评。
  【设计意图】完成作文后,当堂点评修改,既锻炼提高了学生能力,又养成了好的习惯。
  4.佳作推荐
  本次活动中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打印张贴并建议投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背名人诗词、读名人文章、写名人解读的积极性。
  5.小结
  用两节课的时间去解读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苏轼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赞叹和追随。我希望今天能够在大家的心中播撒下一颗文化种子,让它慢慢地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情感的大树;我希望苏轼能就此走进大家的心灵,他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名字,而是我们身边一个亲切的朋友,陪着我们一路前行。
  我教我说
  “举三反一”淀精华,“读识评写”解苏轼
  让文章写得既厚重大气,又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是我们好多学生和老师的不懈追求。但是要使文章散发浓厚的文化气息,仅仅读背几首诗词是远远不够的,品味解读文化名人便显得很重要了。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他以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树立了一座丰碑。我们的“走近文化名人”系列第一站便是苏轼。
  对于人物的品评,我们一般有四个环节,“读(背)——识——评——写”。首先,我们在“经典诵读”时间对苏轼的著名诗词朗读、背诵,在课下阅读老师推荐的相关文章或书本,先从整体上对人物有个感性认识,也是“举三反一”中的“举三”;其次,在课堂上观看人物画像,对人物有个直观认识;再次,评说人物,通过对诗词的把握,对文章的阅读,沉淀出对苏轼的理性认识,再加上名人的评点,对人物的个性解读便呼之欲出;最后,用笔写出对苏轼的个性化解读,完成“举三反一”中的“反一”,完成对一个人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解读的飞跃。
  品评苏轼如此,李清照、辛弃疾、王维、杜甫、李白亦如此。这样,一个个人物品评下来,我想,增加的不止是学生们文章的厚重感吧?
其他文献
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答:近年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深入开展减
这个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  用这句话表述二手货、闲置物品交易再确切不过。曾经的旧货市场,已随着城市更新进程而陆续消亡,但二手交易却从来没有消失过,近年来更是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及线下新的“容器”加速成长。二手电商“闲鱼”前不久发布一组特别有意思的数据:平台上有2万多辆爱玛电动车在等待转让,同时挂上链接的爱马仕包、高端饰品也有2万多件;平台上售卖的二手婴儿车有270多万辆,同时还有超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北半球气候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和稳定器,在我
怎样才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学好呢?  我是一名初二的女生,平时学习很认真,上进心也比较强。我在小学时各项成绩都比较突出,进入初中后,语文、英语等学科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数学成绩却下滑得厉害。我找老师补课,每天坚持做习题,但总觉得没有开窍。然而,我发现一些男生,好像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数学学好了,我真的好羡慕!都说男生天生就比女生有数学天分,这是真的吗?  每次月考,数学成绩总是拖后腿,跟几个数学好的男生
当又有一个秋日收获了稻谷,当又有一片落叶使夏日的绿地多了荒芜,当又一届的新生跨进初中的校园——我们不禁悄悄感叹:身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始终怀着一颗火热之心去从事我们的事业,收获那年青时的幸福。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没有了激情的教育,又怎能在课堂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用自己对文学的热爱来感染学生,让他们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如何常怀一颗火热的心、带着满怀的激情走进课堂,同时也能让学生从我们的身上感受到
探究题虽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但实际上在以往的一些试卷中,命题人已经悄悄地将与之相关的观念和要求设置在试题里了,只不过没有明确地提出名称而已。比如就文中的关键词语、主要语句、某一手法或亮点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的评价、赏析,其实就是探究题。本文就从考点、试题特点、命题原则及特点和应答策略等方面对探究性试题进行阐述。  考点阐释: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
继6月30日欧盟委员会对中国无线网卡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后,9月16日,欧盟委员会再次发起第三类调查(三反),也是欧盟第一次对中国出口的同一产品同时进行三种调查。刚刚从之前的“反倾向”和“保障措施”抗辩中缓过一口气的华为和中兴,又迎来了新的挑战。  事件起因在于比利时无限网络设备生产商Option发起的申诉,其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了6110万欧元,毛利率下降了5%。中国机电
作为欧亚大陆货物运输新渠道和基础设施互通的重要举措,中欧班列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运输合作平台。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数据,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1000列。  在数量上显见成效之后,中欧班列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2018年10月15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重庆召开的中欧班列建设现场会暨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第一课是王家新的一首诗歌,题目是《在山的那边》。在我读书和教学的印象中,一般第一课留给人的记忆是最深刻的,除了从记忆规律的角度考虑外,肯定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即这首诗本身在艺术和思想上能给人更多的启发。初一是衔接小学与中学的一个关节点,选这首诗放在篇首,自然有不可小视的意义。本文从名实关系的角度切入,作一种新的解读尝试,也点明这首诗置于篇首的意义。  名实对应阶段  进入诗歌,我
因为要挑起养家的重担,山东农村青年赵青云两次无奈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历经6年多的漂泊,换了10份工作。2012夏天,第3次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他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2005年清明節前夕,赵青云正全力备战高考,年迈的父亲因承包工程亏损,一夜间血本无归,这一变故让家庭突然陷入困境。此刻,赵青云的妹妹正准备中考。  “如果我去念大学,迫于生活压力,家人肯定就不会让妹妹上学了。”赵青云决定以上大学的名义外